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美学以人的感觉解放为起点,以人与他的对象在活动中生成为主线,以占有对象与失去对象为审美能否发生的基本判断,把美学与人的现实生活活动联系起来。感觉解放、活动生成、占有对象、失去对象美学等范畴具体体现了马克思美学的革命性、开放性、实践性,以及批判现实性,对当代美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美学核心点--符号、欲望、生成、感觉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后现代哲学对文学、艺术和美学的依赖,或者甚至可以说,没有美学就没有后现代哲学.美学是后现代的元哲学,这在德勒兹如此,在德里达、利奥塔亦复如是.  相似文献   

3.
从审美生存这一美学角度介入阐释马克思的解放观念,指出其至少表现为三个维度:一是革命诉求,二是批判意识,三是自我及环境的解放.目的在于破除对马克思解放观念的僵化的“革命”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4.
“生活论转向”目前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一种趋势。作为当代美学发展的结果,它既是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又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无论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舒斯特曼的“生活表演”,还是当下中国美学界讨论热烈的“生活美学”,这些形式多样的生活论美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陷入了马克思所批判的意识形态的虚假陷阱里——要么囿于理性思辨层面的生活阐释论,要么沦为脱离社会文化现实的微观个体论。而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点,以改造生活世界为目的,为我们阐明了一条迥异于上述理论的生活论美学路向。因此,只有回到马克思的生活论美学,才能走出当下生活美学研究的问题圈囿。可以说,马克思的生活论美学研究既是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层面对当下美学生活论转向的一个学理回应,也是当前中华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手稿》提出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并实现“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这不仅是在异化劳动条件下要争取实现的现实任务,也是人类的生命生存史的长期历史任务。所以,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不断地发展人的精神感觉,创造出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都是绝对必要的。这不仅是提高人的审美感觉,达到美感深化所必要,也是造就现代新人应有素质所必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美学的劳动范围与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概念-增加财富的生产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个劳动范畴的内涵包括人的一切感性,对象性活动。马克思美学认为劳动的本质在于人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同时,生成创造了人自身,审美感官与审美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和全部人类劳动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图书出版美学是研究图书出版活动中的审美活动和审美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图书;出版;材料。它具有四个重要特点:综合性;应用性;广域性;动态复杂性。逻辑构架包括图书出版美学的文化定位和哲学定位,美是如何实现的,图书美的内容、形式及其历史变化和图书的审美价值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三论”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化先兆的独特地位。从该文本所包含的人的解放思想的体系化建构中可见一斑。基于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思想的吸收和超越,马克思首先将人摆脱宗教观念束缚而意识到自身独立性,进而产生解放的需要及能力,归结为人的解放的前提。尔后,他详尽剖析了人的解放的现状,即现实生活与理论生活的“时代错乱”,并在上述过程中驳斥了德国国民经济学、历史法学派的相关探讨。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把青年黑格尔派划分为“理论实践派”、“政治实践派”,通过对这两者无法解决理论需要和实践需要之间张力的批判,寻求突破人的解放之限度的方式。最后,马克思诉诸德国市民社会各领域的分析,将哲学革命与政治实践的正确结合,落脚于哲学和无产阶级关系的准确把握,完成了对魏特林主义及“哲学共产主义”的实质性超越。  相似文献   

9.
实践论、自然人化论、人的全面发展论三个不同的层面,是由低到高的时空复合结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美学体系。实践观的引入,使马克思美学与以往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美学区分开来;自然人化观具有现代生态学的意义;全面发展的人更体现了当代美学的人文关注和人学走向。  相似文献   

10.
正"跟踪式听评课"是我院为更充分发挥教研员的"研究、指导、引领、服务"作用,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而实施的主题教研活动。按照院里的布置,我选择了黑河市第三中学历史教研组作为跟踪对象,依据计划开展活动,收到了初步效果。一、及时调整跟踪对象,确保工作实效性教研伊始,我确定的合作对象为初三备课组。跟踪两个月后,我发现合作对象都从事初三复习课教学,虽然同质性问题可以解决初三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但与最初设定的"整体把握历史教研组教学情况"的目标有差距。因此,笔者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是科学,也是意识形态.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注重美学的科学性,而忽略它的意识形态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注重美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功能,实际上即意识形态功能,而忽略它的科学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科建设上做出了贡献,但具有“学院化“的倾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没有找到真正的哲学根基和逻辑归宿,作为一门科学没有形成整体的理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美学在美英等国初露端倪,上个世纪90年代起迅速发展。国内从两年前开始关注“生态美学”,但缺乏深入研究。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有所论述。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倡导人们要坚持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切入点是人生轨迹具有多变性特点。在现实世界中要积极地进行审美体验,在困境中要坚守对理想的希冀,保持良好的审美意识,不断地聚集取得成功的力量。要将某些突然光顾于特殊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生活事件与宏大的社会历史变迁密切地联系起来。倡导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要冲破人与环境悖论的束缚。审美主体在情感上要站在利害关系之外之应有的高度,在协调利害关系时,虽然置身于利害关系之中却必须具有美感创造的要求,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超越世俗的纷扰,注意到人性的美好和道德境界的崇高,使自己的命运与绝大多数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以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践美学"萌芽于1957~1963年的"美学大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潮,90年代受到"后实践美学"的批判后走上了修正、改造和自我超越之路。"实践美学"在当代美学史上有着突出的贡献,目前,它已经发展为三种新的理论形态,较好地回答了"后实践美学"的提问并保持了自身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当代中国美学与"西马"美学在理论指向上也有某种一致性。但是,不能因为有这种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就混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区别,更不能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取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这种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亟须解说的问题,因为这既牵涉到对后现代思想的激进性的考量,也牵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的适应性及创造性的把握.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体范畴出发,考察这一范畴在后现代语境中的新意味.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主体范畴的褒与贬,无论其公正还是偏颇,其意义在于呈现出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理解,使马克思主义美学某些被忽略,甚至被遗忘的成分得以苏醒,这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民本思想是对毛泽东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肯定 ,毛泽东民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基本原理的发展 ,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当代,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发展不平衡这一发展实践难题彰显出发展的理论研究。西方学者弗朗索瓦.佩鲁、阿马蒂亚.森、保罗.谢弗等在批判传统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从人—文化—价值的角度所建立的发展理论新范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通过深入其理论深处,我们发现:西方学者的发展理论新范式,蕴含着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蕴。但是,由于其关于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的抽象观点,使其不能跳出资本的固有逻辑所带来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困境——发展的理性维度与价值维度的分离。在当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西方发展理论新范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回应,认清其理论优势与缺陷,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研究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历程,总结蔡仪关学为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所起到的独特贡献,梳理蔡仪美学思想中可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关学未来发展前景相结合的部分。  相似文献   

20.
论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玉能新实践美学把实践分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三个部分,突出物质生产的中心和基础地位。他认为物质生产制约着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审美活动就是在它们之中超越出来的。他重视实践对感觉的价值,重视实践作为思维的根源和标准,并从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超越了费尔巴哈式的直观性,对自由问题尤其重视,强调实践的自由性。在蒋孔阳教授的影响下,他认为实践是一个多层累、开放的概念,至少包含三个层累: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和价值评估层。这三个层累又分别包涵着自己的内在系统。美和审美是动态的。审美本身是人类的一种超越方式,因而是超越二元对立的。他提出从价值维度来发展实践美学,并特别强调了精神价值,主张实践美学与后现代美学是同步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