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小报记者身居本地却苦于找不到有价值的新闻,而大报记者下来走一趟,就把小报记者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问题、现象,写成很不错的新闻稿,有的稿件,还产生了轰动效应。对此,有些小报记者疑惑不解: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角度,这个题材?我以为。这里的要害就在于小报记者缺乏大眼格。小报记者的大眼格,是由社会对新闻的要求决定的。既然新闻负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小报记者就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应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注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使自己在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3.
“民俗眼”是笔者杜撰的词,意思是观察、研究民俗现象的能力.顾名思义,民俗就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各个领域里相袭成习的、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周礼》上说:“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它的范畴,相当广阔,不仅指民谣、民问故事、民间信仰及某些古怪的风俗,而且包括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等)、社会组织(如家庭、村落及各种固有的民间结社)、岁时风俗、人生仪礼以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文化等.如今,民俗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小报记者身居本地却苦于找不到有价值的新闻。而大报记者下来走一趟,就把小报记者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问题、现象,写成很不错的新闻稿,有的稿件,还产生了轰动效应。对此,有些小报记者疑惑不解: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角度,这个题材?我以为,这里的要害就在于小报记者缺乏大眼格。小报记者的大眼格,是由社会对新闻的要求决定的。既然新闻负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小报记者就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应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注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使自己在风云变幻的事物面前,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小报记者的大眼格,也是由新闻工作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只有对事物的全局、  相似文献   

5.
1996年刚做农民第二个年头的我对乡政府收取“双查”的育龄妇女的3元钱一亨觉得有问题,在查阅了有关文件后,我便向《陕西人口报》守去了自己的看法,报社很快给我寄来处理此事的复函并附有一份样报,尽管当时没有得到圆满的结果,后来当育龄妇女与乡工作人员为“3元钱”的事吵起来时,我正巧在场,于是《窗口形象实录》的短稿刊出了,当天乡政府干部亲自登门向育龄妇女作了道歉并取消这一不合理收费,此一项全乡4000多名育龄妇女,每年减少数万元的不合理负担,知道这事是我干的,妇女及家属都为我叫好。 1996年底,我去赶…  相似文献   

6.
敏锐的观察力是新闻记者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观察离不开眼睛,但眼睛观察的不一定就准确。在采访中,记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有真象,也有假象,甚至会造成“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就需要辨别真伪,要借助深入的调查研究,要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人民日报老记者田流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过去我到过一个县,住在县委会里,早上上班铃一响,各个办公室里全开始学习了。我说,‘这个县里的干部学习搞得不错嘛。’第二天,第三天,我就不在意了。五六天以后,再一看,没人学了。原来他们专门是搞样子给记者看的。看我不在意,也就不学了。”所以光听汇报,凭眼睛直观感觉,不善于仔细观察和深入调查研究,就会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国内电视新闻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现场报道与出镜记者的突破却始终存在较大局限,而这也制约了电视新闻的发展.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可以说是中国电视新闻到目前为止的一大高峰,其关键就是现场报道的成功运用和出镜记者的出色表现.那么,优秀的出镜记者和优秀的出镜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本文通过笔者的实践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8.
9.
新闻界倡导写“现场短新闻”已经有好几年了.这种形式已被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受众所欢迎.它的出现和流行,对于推进新闻改革,促进新闻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报道质量,增强宣传效果,改进文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作为驻站记者,长期在基层,相对来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机会要多一些.这在客观上为采写反映时代生活的现场短新闻提供了条件.近几年来,我不时以此文体作些尝试,从中领略到,采写现场短新闻的过程,是对记者思想、作风、业务能力的检验,也是培养、提高记者综合素质不可多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现场,事实上就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人们对现场的感知主要通过对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把握。因此,要使观众通过电视屏幕对现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知,出境记者对真实新闻现场的时空要素的运用至关重要。记者在现场该说什么,怎么说,事实上都要围绕现场的时空要素来考虑安排。  相似文献   

11.
现场,事实上就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人们对现场的感知主要通过对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把握。因此,要使观众通过电视屏幕对现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知,出境记者对真实新闻现场的时空要素的运用至关重要。记者在现场该说什么,怎么说,事实上都要围绕现场的时空要素来考虑安排。  相似文献   

12.
近读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王守仁的著作及有关传记.见到他的一首小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相似文献   

13.
一名优秀的记者,一定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记者的眼睛不同于普通人的眼睛,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新闻,但是这种新闻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只有主动用新闻视角去观察、评判,才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可见人们所说的“新闻眼”是一双不同寻常的眼睛。而这双不同寻常的眼睛应具备两种功力,一种是透视力,一种是前瞻力。这就是前者用独特的眼光剥去事物的外表,发现真正的新闻内涵;后者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过程和结果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和估计。  相似文献   

14.
美,是需要发现的。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更需要在生活中发现具有真、善、美的新闻稿件,带着虔诚的态度,真诚地去采访,用文字书写出静中的动态,使文章生动真实,有血有肉。一名记者要想自己的线索不枯竭,需要养成三个好习惯:一是养成浏览政府网站的习惯。各级政府部门网站网页是国家、地方的新政措施、法律法规的集  相似文献   

15.
乡镇广播电视站是一个处于最基层最前线的新闻部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多年以来,我一直在乡镇广播电视站担任专职报道员,虽然是一名土记者,但也必须懂得在日常采访中培养自己的新闻意识,才有可能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获得有价  相似文献   

16.
从事新闻行业不觉多年,没有交出很好的功课,但在工作期间,有一些心得,有一些思考。觉得一个好的记者,应该无时无刻,怀揣一颗新闻心,脸端一双新闻眼。通常,新闻心发自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每一个人体内都有作为器官的心,但它动不动得起来,大意取决于对事业的激情,小意取决于对工作的热爱。今年9月底发生的震惊全球的泰国政变,在我的休假里,撩动起我的新闻心。之后,我张开一双新闻眼,看到了平静背后的一触即发。看到了滔滔大河里隐藏的暗流。除了主观的“动心”与“动眼”,也因为碰巧休假休在了政变现场,令我所任职的《深圳晚报》,能获得了这一…  相似文献   

17.
拜读了贵珍同志《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深思再三,对此观点也不敢苟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是新闻界公认的。这就是说,别人做的新闻事实,通过记者和传播手段(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告诉读者,听  相似文献   

18.
记者是什么?有人说是社会的良心,有人说是航船上的嘹望者,有人说是无冕之王,有人说是新闻民工……记者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每一名记者认真思考和审视的命题。我的体会是,记者首先是公民,然后才是记者。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媒体上各种版本的年度十大新闻纷纷登台亮相,其中一个评选最有意思,那就是年度“十大假新闻”。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他们的神经虽然多多少少已经有些麻木,但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仍然痛并羞愧着: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  相似文献   

20.
我认识几个在新闻单位工作的年轻同行,因为经营着各自的法制报道栏目,所以他们都开着带有"110"字样的警车.天天就那样开着警车工作,开着"110"上下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