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中国是诗的故乡,文辞之邦,因而中国学术历来十分重视文采,文采是中国文化的文脉。大概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学术论文开始逐步淡化“文采”,崇尚“格式”。到了今天,则已完全不讲文采,只讲“格式”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文采传统已有被中断的危险。此种形式的论文难以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作为一名学者,应用独特的富于个性化的理性探险和感性表述来展示其对人生和世界真理的生命证悟与探索,而论文的写作必然要写得生动辨洁、讲究文采斐然、文若春华。因为,文采永远是上乘学术论文所需要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5.
中国是诗的故乡,文辞之邦,因而中国学术历来十分重视文采,文采是中国文化的文脉。大概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学术论文开始逐步淡化"文采",崇尚"格式"。到了今天,则已完全不讲文采,只讲"格式"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文采传统已有被中断的危险。此种形式的论文难以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作为一名学者,应用独特的富于个性化的理性探险和感性表述来展示其对人生和世界真理的生命证悟与探索,而论文的写作必然要写得生动辨洁、讲究文采斐然、文若春华。因为,文采永远是上乘学术论文所需要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7.
8.
摘要注重文采是从古至今传承的学术传统,当代学术论文越来越只注重形式:堆砌辞藻,滥用各种修辞手法,表面上看,好像很有文采,但这都是假话,是纸做的假花。所谓“文采”,其实是人的全部的修养,人格的修养,文学的修养,学术的修养,一个集中体现。既使文章具有学术性,又使文章散发出一种感人的力量,让读者手难释卷。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学术论文普遍没有文采。学者们写出来的文章毫无文采可言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其实文采消失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术的腐败。对真理的漠视,对权利的依附,对学习兴趣的无视,以及与官员的勾结,所有这些都是学术腐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此句乃是说话、写文时的一个重要规范。笔者现从亲身经历来诠释这一古训,分别从学习写文之前,开始写文之时,着手写文之中等方面对这一古今通用之古训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1.
孔子云:"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内在的实质与外在的文采是统一的,同时,文采也体现为文章对真善美的传达,文采不是简单的运用华丽的辞藻装饰文章,而是指文章在神、质、情、形、辞诸方面表现出的美的交融与综合,它反映了作者的才华禀赋,能给读者带来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并引发读者潜在的再创造激情。当然,想要使文章文采斐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又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及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还要努力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借用王泉根先生的一句话"文采,永远是上乘的学术论文所需要的品质"。基于此,本文对"文采"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简略区分"文采"与"文笔",并对学术作品如何富有文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写作方法,以期对提升文章的文采有一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圻《续文献通考》的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王考在基本继承马端临《文献通考》的体例的同时,又新增节义、谥法、六书、道统、氏族、方外等六考及黄河、太湖、三江、河渠等若干子目,从而扩大了《续文献通考》的取材范围,反映了时代特点;其二,由于王圻在书中采用了很多清人所不见的明代官方档案材料,同时书中有的事件他本人曾参与其中,有的内容是在他亲身实地考察或通过访问一些亲历者或知情者的基础上写下的,因而使王考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其三,王考蕴含着著者丰富的史学思想。如在书中王圻多次声称自己编撰该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重视儒家的伦理纲常对世道人心的教化作用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持肯定态度等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论证了学者著书立说,不但要讲清学理,还有让更多读者读懂、知道的责任。学术与文采并不是对立的,它是一种能力,一种高超的文字表达。在说清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四位学术大家的文体,他们是黄仁宇、王从闾、张中行和梁宗巨先生。以此为案例,充分说明学术文采的表现形式与艺术差异。 相似文献
14.
注重文采是从古至今传承的学术传统,当代学术论文越来越只注重形式:堆砌辞藻,滥用各种修辞手法,表面上看,好像很有文采,但这都是假话,是纸做的假花。所谓"文采",其实是人的全部的修养,人格的修养,文学的修养,学术的修养,一个集中体现。既使文章具有学术性,又使文章散发出一种感人的力量,让读者手难释卷。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构建和批评史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而《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论纲》首次以"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冠名,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内容及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6.
内藤湖南(公元1866年—1934年)是日本"中国学"创始人之一,著有《中国上古史》、《中国上古的文化》、《中国近世史》、《中国史学史》、《燕山楚水》等著作。内藤氏《中国史学史》一书,由马彪翻译, 相似文献
17.
《尚书》有古文和今文经两个传授系统,它们之间的异同一是影响到司马迁对《尚书》的认识和评价;二是对司马迁撰写《史记》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研习《书》的过程中,司马迁赋予《书》两个相互关联的文化品质:一是记事;二是为先王政典。前者是说《书》保存了大量的上古史资料;后者是说《书》是先王留下的统治大法,是政治中的典范。这两个方面的拧结既表达了司马迁对《书》的看法,同时也透露了《书》对《史记》思想的渗透作用。《书序》产生于《史记》之前,是司马迁撰写上古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社会与传统学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面对时局,中国历史学人秉持经世致用与变革图强之精神,主动求变,创造性地吸收、转化西方理论方法,最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等丰硕成果,确立了现代史学范式,完成了由中国传统史学到中国现代科学史学的伟大转型。该文旨在通过分析民国时期不同阶段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探索其对于中国史学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亚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18):29-32+88
在西汉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中期这一时期的记载上,《汉书》内容多承袭《史记》旧文,但在语词句式上有改动。该文通过比较《史记》和《汉书》的一些个别篇章,观察其语言现象,列举了两书中重叠部分的语言差别:(1)古籍用字;(2)词汇;(3)语法句式。从这些差别中可以探寻两书语言风格的不同,对文学和语言的研究或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内的文学人类学一派新提出的文化理论称为"N级编码论"。将文化视为一种历史地生成的文本状态:其最初编码,即一级编码,指先于文字的符号,如口头话语歌谣、结绳记事、《易》之卦与象、彩陶或玉石器雕刻等。汉字是作为二级编码出现的,距今三千多年。文字要比一级编码晚得多。把《尚书》《诗经》等早期经典文本,作为三级编码;又将汉代以后的所有作品视为N级编码,直到当今。文化文本不再是僵固的,而是一个联系着史前时代与未来时代的现在进行时,是一个从远古走来的、至今仍在延续的活态的再编码过程。从一级编码到N级编码的全程看,文采的问题也就自然出现分级认识的需要。最早是口语修辞和图像之彩,其次是象形字书写之形彩,再次是文字形式排列之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