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史——论史学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通史事史识史论,是当今解史的重要向度.史域三要是史事-史学-史神.史家三品是使者-饰者-释者.史学三状是史统-史痛-史通.就其超越性而言,史学是天人之际的津渡,是扬清去浊的澄净,是东西合璧的期待,是圆观宏照的审度.尚通是其不二法门的推敲,尚圆是其终极关怀的襟抱.圆通之为德,应是史学精神之感召.  相似文献   

2.
张霞  朱志先 《文化学刊》2012,(3):173-17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构建和批评史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而《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论纲》首次以"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冠名,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内容及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3.
郭江龙 《文化学刊》2012,(6):181-183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演变至明代,到了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宋代士人好谈心性,讲究义理之学;清代学者则黜虚崇实,重考据之学。明代处于学术理念全然不同的两个时代中间,在学术发展理路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明代史学的研习可探清自唐宋以来学术史的内在发展脉络,可达“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用。谢国桢云,“有明一代,史学最盛,若焦骇之《献征录》、王世贞之《四部稿》、何乔远之《名山藏》、郑晓之《吾学编》,恢弘典则,蔚为巨观。”而清代以降,学者对明代史学甚为贬低,尤以四库馆臣之流。厚诬明人,多有訾议,但闻明人史著,多有“明人恣纵之习,多涉疏舛”之语,诸如此议不可谓持平之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诗的故乡,文辞之邦,因而中国学术历来十分重视文采,文采是中国文化的文脉。大概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学术论文开始逐步淡化"文采",崇尚"格式"。到了今天,则已完全不讲文采,只讲"格式"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文采传统已有被中断的危险。此种形式的论文难以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作为一名学者,应用独特的富于个性化的理性探险和感性表述来展示其对人生和世界真理的生命证悟与探索,而论文的写作必然要写得生动辨洁、讲究文采斐然、文若春华。因为,文采永远是上乘学术论文所需要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社会与传统学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面对时局,中国历史学人秉持经世致用与变革图强之精神,主动求变,创造性地吸收、转化西方理论方法,最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等丰硕成果,确立了现代史学范式,完成了由中国传统史学到中国现代科学史学的伟大转型。该文旨在通过分析民国时期不同阶段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探索其对于中国史学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良史工文     
田居俭在《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在清代学者的心目中,“天下学问”的理想境界是义理、考证和词章“相济”,用今人的话说就是理论、史料和文章完美结合。具体到史学,他们强调“史必藉文而传”,“良史莫不工文”。其实,“良史工文”远在古代就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是当代中国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孔子云:"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内在的实质与外在的文采是统一的,同时,文采也体现为文章对真善美的传达,文采不是简单的运用华丽的辞藻装饰文章,而是指文章在神、质、情、形、辞诸方面表现出的美的交融与综合,它反映了作者的才华禀赋,能给读者带来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并引发读者潜在的再创造激情。当然,想要使文章文采斐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又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及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还要努力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借用王泉根先生的一句话"文采,永远是上乘的学术论文所需要的品质"。基于此,本文对"文采"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简略区分"文采"与"文笔",并对学术作品如何富有文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写作方法,以期对提升文章的文采有一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霞 《文化学刊》2015,(3):237-239
<正>陈寅恪为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作序时,曾言"中国史学莫胜于宋"[1],反映宋代史学之繁荣。作为宋代史料之渊薮——宋实录,系宋代官修史书的主要体现。宋代历经十八朝,除度宗后四朝没有修实录外,其余十四朝均修有实录,且《太祖实录》《神宗实录》《哲宗实录》经过多次修订,然而仅有《太宗实录》残卷二十卷(原书八十卷)传于世,但这并非说明有关宋实录的记载均已亡佚,而是散落在宋代及宋以后的众多史籍中。学界  相似文献   

9.
朱志先  张霞 《文化学刊》2011,(2):180-184
内藤湖南(公元1866年—1934年)是日本"中国学"创始人之一,著有《中国上古史》、《中国上古的文化》、《中国近世史》、《中国史学史》、《燕山楚水》等著作。内藤氏《中国史学史》一书,由马彪翻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诗的故乡,文辞之邦,因而中国学术历来十分重视文采,文采是中国文化的文脉。大概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学术论文开始逐步淡化“文采”,崇尚“格式”。到了今天,则已完全不讲文采,只讲“格式”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文采传统已有被中断的危险。此种形式的论文难以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作为一名学者,应用独特的富于个性化的理性探险和感性表述来展示其对人生和世界真理的生命证悟与探索,而论文的写作必然要写得生动辨洁、讲究文采斐然、文若春华。因为,文采永远是上乘学术论文所需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六经皆史"论与晚清民国经史关系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是考察晚清民国经史关系的一面镜子,从清末民初章太炎为代表的"六经皆史学",到五四以后盛行的胡适之"六经皆史料"等对章氏此说的不同诠释,正是晚清到民国经史关系变迁的缩影.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本意是"尊史为经",抬高史学的地位,使之与"六经"共同成为"道"的载体.但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这一发展趋势,使之向着完全相反的方向--"贬经为史"发展.清末民国,章太炎"六经皆史学"、胡适"六经皆史料"等对章氏"六经皆史"论的理解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仔细考察这些学说的变迁轨迹,就会发现其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有着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史学篇"浙学"肇始于南宋,连绵不绝,直至明、清依然大放光彩。其时间跨度之久、涉及学术种类之广、参与学者之众,在几千年的中国学术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浙东学派"最重要的成就是史学。本文针对"浙学"渐变"浙东史学"这一现象,对"浙东史学"尤其是其开创者黄宗羲的学术传统、治学方法及学术环境等方面进行多视角剖析,追溯其渊源。  相似文献   

13.
叶建华 《职业圈》2013,(22):28-29
董狐,春秋时期晋国太史。晋国(今山西翼城县)人,周太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董狐开创了我国史学直笔传统之先河。  相似文献   

14.
注重文采是从古至今传承的学术传统,当代学术论文越来越只注重形式:堆砌辞藻,滥用各种修辞手法,表面上看,好像很有文采,但这都是假话,是纸做的假花。所谓"文采",其实是人的全部的修养,人格的修养,文学的修养,学术的修养,一个集中体现。既使文章具有学术性,又使文章散发出一种感人的力量,让读者手难释卷。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3,(5):25
引言"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可见,"文章"与"文采"自古即是相辅相成的。"文采"是中国文化的文脉,足中国文化的传统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唐宋八大家,到清末的桐城派,再到"五四"以后的胡适、周作人、鲁迅等人,都十分重视文章的文采,并且将"文采"融化到自己的文一章之中,创造和传承着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6.
引言     
《文化学刊》2013,(4):4
<正>"文风",是个老而弥新的话题。"文采"亦属"文风"问题。中国文论注重文采,古代论著注重文采,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魏晋六朝文论家刘勰曾明确地提出了"文采"这个文章学兼文论学命题,"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转型的关键阶段,新旧杂糅、中西交汇,史学界名家辈出,巴蜀学人刘咸炘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以中国传统经史之学为依托,探索史学的更新之道,构建出一个以"察势观风"为理论内核的学术体系,并以此理论为指导重新解读乾嘉学人赵翼的史学代表作《廿二史札记》。他对赵翼史学的阐释与梁启超等主流派学人迥异,呈现出另一种接受风格。借助刘咸炘对《廿二史札记》的论述,不仅可以加深对赵翼史学的了解,还有助于全面认识他个人的史学成就。  相似文献   

18.
对于学术论文的文采,是否应当鼓励和提倡呢?考虑这一问题,可以关注古来成功的、有影响的政论的行文风格。被称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的《韩非子》一书,纯粹是严肃的政论性质。然而《韩非子》论说的新鲜和文辞的生动,却打动了人称"少恩而虎狼心"的冷酷的君主秦王嬴政。此外,王充的《论衡·佚文》又讲了其他的故事,比如:"孝武之時,诏百官对策,董仲舒策文最善。王莽时,使郎吏上奏,刘子骏章尤美。"通过"文辞"的"美"和"恶",也就是"金玉""瓦石"之别,可以看出"才"的高下,这是很明白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洞头掠影     
大约7000年前的一次大海侵,使洞头与大陆分离,变成星罗棋布的103个岛和295个礁.洞头,就成为了"百岛之县".灵秀的风光,使之与雁荡山、楠溪江构成了温州"山--江--海"旅游"金三角".……  相似文献   

20.
艾珺 《文化学刊》2013,(5):182-186
"风流"者,有文采且不拘礼法;"儒雅"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合作"风流儒雅"之语,则谓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既为文品,亦为人品。殷仲庾信风流久在汉语史上,合用为"风流儒雅",初见于北周文学家庾信(513—581)《枯树赋》:"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清倪璠注谓,殷仲文"东晋人,很有文采,相貌英俊"。可以说,这是古人对"风流儒雅"的最基本理解。后乃见于唐卢照邻《五悲·悲才难》:"杲之为人也,风流儒雅,为一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