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于20世纪初期的张岱年先生,有着对文化问题的独特体会和深切感悟。他的文化观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融逻辑解析法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的综合创新。本文立足于30年代“中西文化”问题论战的时代背景下,对张岱年“综合创造”文化哲学思想做一个浅显的梳理,以明晰张岱年先生早期的文化观脉络,突出其理论贡献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化学刊》2013,(2):4-4
引言生于20世纪初期的张岱年先生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对文化问题有着独特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是其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造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张岱年的文化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罗芳  林丹 《文化学刊》2013,(2):14-19
张岱年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是其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造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张岱年的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在哲学与哲学史之间的哲学探索,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无论是哲学研究还是哲学制作,都与时代的要求密不可分,因此,21世纪的中国哲学也一定要回答新世纪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社会文化问题.(2)哲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具有民族特色,因此,21世纪的中国哲学,一定要用民族的语言,接着传统中国哲学中的问题往下讲.(3)21世纪的中国哲学,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指导下,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根基,以西方哲学为营养,在三者间的良性互动中重建并复兴.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5日第六版《对话》专栏,以整版篇幅,发表了黄楠森先生的对话录《境界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一文,读后深感内容陈旧、逻辑混乱、没有时代气息,既不反映时代精神,也不表达哲学的理论思维的创新发展,不能说明哲学是智慧、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要面对时代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研究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绝不是唯一的领域,道、佛诸家以及先秦诸子的学说也是中国哲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领域。只有从中国文明的整体来理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7.
该文着眼于中国哲学典籍翻译研究,从现状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拓寻创新之路径,于创新路径中深切体会中西哲学的本质差异,了解中国本土哲学的真谛,从中得出翻译好中国哲学典籍作品的关键在于以中西哲学之眼观中国哲学典籍之独有特色,将中西哲学差异的整体思维观,置于翻译的全过程之中。翻译中国哲学典籍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重要传播途径,是建立中国哲学话语与概念系统的手段,更是树立、培养文化自信的关键步骤。作为新时代译者,需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根基、吸收外来学说的同时,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深入了解中西方哲学及其差异,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至世界。  相似文献   

8.
科学文化哲学主要有两种形态——科学文化-哲学与科学-文化哲学,前者是“关于科学文化的哲学”,即人们对科学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思,后者是关于“科学的文化哲学”,即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反思科学;科学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广义的科学哲学,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科学哲学的大部分内容,而且还包含了对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的文化研究甚至科学的政治研究等成果的概括与总结;研究科学文化哲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迈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旗帜,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深入分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思想。"文化自信"理念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理性的有效论证。  相似文献   

10.
王娟 《职业圈》2010,(1):128-128
个人认为《活法》这本书,每一个中国的成年人都要翻一翻。不但对企业经营及人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会带给我们一些思考。作者虽是日本人,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胜过90%的中国人。他的哲学基础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他的与产品对话,粗糙的心灵不可能产出精致的产品之说,总会令人不由自主想到庖丁解牛、卖油翁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价值,经历了千年传承与积淀,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深,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推动文化的繁荣进步,也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该文旨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思考,既要坚守传统文化的根基,又要与时俱进,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文化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寻找平衡和统一的路径,以确保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东方  吴海燕 《职业圈》2007,(9X):186-186,164
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时候,文章支持内在互补说,此观点不把儒家道家的区别性看作互补的前提,而且把儒家道家本质上的同一性看作是互补的前提,是在一个统一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各自构成了中国哲学内在逻辑的一个环节。同时将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以及在互补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看作是中国哲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李锡明 《文化学刊》2023,(2):120-123
张岱年大师,是国内当代最知名的思想家和哲理史家。他的“综合创造论”系统,卓然自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际思维讲坛,迄今仍放射出真理的光辉。在文化思想方面,张大师力主以新唯物论为根基,综合应用唯心论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借鉴解析学派的思想方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综合,并以此为思想依据,从而创立了新发展的“整体创新”的新文化观。本文以文化和思想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角度,分析了张岱年哲学观和文化观之间的内在关系,论述了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乃是二者的有机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文化哲学研究思潮可以视为我国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这在其论著发表、团队形成、学科建制、学术会议等方面便可见一斑。然而,从施特劳斯和施米特对政治概念的论争视角观之,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文化哲学研究在研究起点、问题意识和理论资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在深度上向西方哲学的古典方向推进,在广度上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图存与发展,就成为文化哲学研究领域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下创造并传承至今的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的集体认同,即为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还能促进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公民认同,更能推动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实践中,以优秀的文化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时候,文章支持内在互补说,此观点不把儒家道家的区别性看作互补的前提,而且把儒家道家本质上的同一性看作是互补的前提,是在一个统一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各自构成了中国哲学内在逻辑的一个环节.同时将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以及在互补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看作是中国哲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与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息息相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中生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其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者的需要,也是其自身道德养成的需要,更是其提高综合素养的需要。该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高中生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及高中阶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3个方面对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推动高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车蕊 《文化学刊》2024,(3):120-123
本文基于家哲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发对当代家哲学的思考。基于“亲亲”“仁民”“爱物”家庭伦理观的中国传统哲学在全球儒家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当代中国学者提出以在世代之中存在的“生生”生存论来建构家哲学。然而,家哲学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历史与现实碰撞融合的产物。本文试图从儒家生生不息、流动的生命哲学及生存论阐释家哲学,从先秦、宋明直至近代家哲学的历史演进,进一步探讨当代学者对家哲学的反思和建构。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1,(5):151-151
范丹卉在《湖北大学学孝艮》(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文化机制”概念,打开了一个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价值和普适意义使其产生了世界性的文化吸引力,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跨文化性。由此为其被中国社会吸纳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诸多内在契合性:二者都立足物质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被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促进着社会主义建设,促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五方面解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着重分析我国实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的意义,并全面阐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