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结合唐宋以来的行第、隐语等文献资料,认为"王八"本为行第称谓,迟至宋代依然如此;后来它被借用作本已在江浙方言作为詈词流行的"鸭"之切口,兼指物、人,在江湖通用;后渐入官话,因意义相类而转指鳖龟之类,亦兼指物、人,成为通语詈词。  相似文献   

2.
隐语行话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造就的语言智慧与诡谲,一种言语艺术,一种源远流长的语俗,社会生活史的独特"语言文化化石"。古往今来,汉语隐语行话的称谓用语多达数十种,十分芜杂。把隐语行话概然笼统泛称"黑话",不仅有悖语言事实和历史本原,也是对除了少数涉嫌丑恶事象而外的占绝大多数的使用隐语行话的各类群体的严重不公与不尊,乃至一种侮辱。历史上杂技界的"鹅幻"与中医学界的"串雅"两个称谓之"雅正"的成功范例,为隐语行话的杂滥俗称的雅正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基于为隐语行话正名的三个理据、一个理念,本文主张于历代众多的称谓用语中筛取由来有自而又文化意蕴深厚的宋元以来蹴鞠(古代足球)行业隐语行话《园社锦语》之"锦语",用为与"隐语行话"同质并行的别名"雅号",以文化的视野对隐语行话称谓用语进洗礼"雅正"。以期使之走出以往称谓用语的尴尬困境,助益这一特殊的"语言文化化石"珍稀资源的研究乃至获得有更为效地保护、传承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汉语亲属称谓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家庭结构、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渊源。称谓词的变化映射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时代风貌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本文从亲属称谓词的角度对无为方言进行研究,主要从语音特点、构词特点及其受普通话影响下的演变情况介绍了无为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概况。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无为方言称谓词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近日,笔者走进瑞安市民胡嗣雄家,见识了他所收藏的100多件精美的瓯窑青瓷。瓯窑,在今浙江温州一带,始烧于汉,盛于唐宋,终衰于元。担任温州市瓯窑学会副会长和瑞安市博物馆之友联谊会副会长的胡嗣雄,以“穷生活,富藏品”的方式,为下一代保留了珍贵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通过瓯窑青瓷,看到从三国至宋代1000多年间瓯越(温州及丽水、台州)先民的生活痕迹。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笔者从温州博物馆获悉,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温州共登录一级文物183件(套),其中东晋瓯窑青釉褐彩瓷鸡首壶、北宋瓯窑青釉观音菩萨瓷坐像、北宋瓯窑青釉褐彩蕨草纹瓷执壶等3件瓯窑极为罕见,为瓯窑艺术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带着历史的沧桑感,由瓷瓯、瓷钟、瓷埙、瓷笛等组成的青瓷瓯乐在清脆而悠扬的乐曲声中,再现越风瓷韵。青瓷瓯乐从古老的上林湖缓缓走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穿越千年时空,还原天籁之音。她让国内外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她自觉地担当起中外文化交流的崇高使命。2012年7月14日至15日,德国石荷州国际音乐节。浙江慈溪青瓷瓯乐团演出的《越风瓷韵》音乐会深深地吸引了德国观众。越瓯、编钟,编磬、瓷埙、鸟哨、瓷笛……这些带着青瓷清脆特质的乐器与美妙动听的古风清音,博得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当瓯乐演奏德国民歌《春天来了》时,台  相似文献   

7.
隐语的创造建立在已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之上,汉语基本隐语主要有拟声、语音、文字、语义、截取、修辞、联想、文化等八种造词手段。隐语的创造具体表现在使用通语(或方言)已有或新造词手段并组配出既具汉语造词普遍规律又具自身特点的造词法。汉语基本隐语有声音、文字、截取和意义等四种造词法。任意性不是隐语造词的性质和特点,隐语造词体现了"语出有源""语出有因"的创造理念。  相似文献   

8.
从言语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汉语的符码和语艺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复合词,这些复合词往往体现一种辩证关系,"危机"一词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包含了"危险"和"机会"并存,这一朴素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民族语言的文化语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由于各民族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不同,而以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赋予颜色词特殊的民族文化语义,致使相同的颜色词,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语义中呈现出多彩的内容。本文对语言中最基本的颜色词之一"白色"的一些民族文化语义进行诠释、探讨、分析、比较,主要涉及满语、女真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以及汉语中"白色"的民族文化语义,从而揭示出这些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同时了解到"白色"一词所反映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民族文化心理,揭示出民族语言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汉维日常民族之间的称谓用语、宗教信仰、生老病死等方面的禁忌分析现代维吾尔语禁忌语汉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其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于全有 《文化学刊》2010,(1):115-119
"教授"本是指高等学校中职务最高的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是一种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拥有很高的社会公信度与尊敬度、影响力与感召力的崇高的称谓。因种种社会原因,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各种名号的"教授",使"教授"之称呈现出多元、泛化的失范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外部的社会人士对"教授"形象的欣羡及对"教授"称谓的攀附贴搭的追逐而造成的。对"教授"称谓失范现象的规范与整治,已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12.
回族语言在21世纪的今天,既保留了民族特点,也有着显著的地域特点。本文从回族对"姑姑"的称谓的地域变体入手,来探讨回族语言的民族和地域特点;另外以皖北地区对"姑姑"的称谓为例,探讨"姑姑"的称谓在同一地区回族内的差异,从而研究回族语言进一步汉化的进程机制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戚永晔 《文化交流》2015,(3):36-40,2,1
从浙江走出去又回到家乡的著名画家谢振瓯,四十余年专注于丝绸之路题材的创作,硕果累累。这篇"丝路画题"访谈描述了画家笔下的丝路风情,展现画家的心路历程,从中发掘出画作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承载。  相似文献   

14.
"消息"和"消息子",本是古人称谓清除耳垢的卫生器具和售卖以及演艺售卖此物的南宋伎艺人的市语,但被新闻传播学界有的学者误释成南宋新闻从业者,并以此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作为印证南宋"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产生于南宋临安""新闻信息传播与交流事业也是当之无愧地达到了亚近代化社会的标准"的主要佐证,未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成为当代新闻传播史研究中的一个因误释和以讹传讹而酿就的伪命题,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5.
称谓语是一种极其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现象,作为其核心的亲属称谓语更是如此.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称谓系统的不同.如果直接把汉语中的称谓语移植到英语中,往往会闹出笑话,或引起文化困惑.文章从汉语称谓系统及语用功能出发,探讨了汉英称谓语系统的差异.通过对比研究若干汉英词典对相关的亲属称谓语的释义与翻译,找出不足,并探讨了如何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6.
平鲁区位于山西省北部,从方言分区看,该方言归入晋语五台片。该方言具有晋语区的共同特点:"圪"头词,分音词十分丰富。简单梳理前人对"头"的研究,通过与陕北晋语比较,从"头"所处的位置和表示的意义这两个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平鲁方言中,"头"不是一个完全虚化的词缀,没有轻声化,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意义,应归在类词缀里。  相似文献   

17.
元代“乐府”概念泛化,多样化的“乐府”称谓随之出现。“古乐府”“近体乐府”“今乐府”称谓形成并确立,分别指乐府诗、曲子词和元散曲。众多“乐府”相关称谓的确立表明元人具有一定的乐府文体意识观。元代“新乐府”概念包含多种文体,既适用于词曲,亦可指乐府诗。于此同时,与乐府诗相关联的“歌诗”“声诗”“歌行”在概念的内涵上已完全不同于前人的概念所指。元人对乐府复古的追求与古乐的崇尚,使得“歌吟”“乐章”作为乐府诗的别称,重新得到使用。厘清元人“乐府”相关称谓及其相关概念下的不同含义是学术研究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看到董希骁君的<现代罗马尼亚语称谓系统>是2007年4月,那是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在答辩前送来给我评阅.我不懂罗语,好在论文是用中文撰写的,文中凡引用罗语文献,包括用例,都括注了中文译文,所以阅读并无滞碍.论文初看一过就十分喜欢,因为希骁君把中国语言学的成果成功地推向了世界、服务于世界,完成了用中国语言学成果解决欧洲语言问题的一个创举!  相似文献   

19.
五山文学时期,从对中国诗词的模仿作品数量来看,苏轼可以说是对五山禅僧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之一。苏轼诗学思想的一大特色体现在用典方面。本文从语典借鉴角度分析了五山文学时期日本汉诗创作中对苏轼文学中语典借鉴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美学倾向。从文学接受与阐释的时间早晚来看,五山文学早期,诗人们对《赠东林总长老》一诗语典的借鉴折射出对苏诗接受过程中的禅宗文化背景,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意趣;从题材来看,西湖题材受到诗家重视,反映出写景诗创作中对苏轼有关语典及诗家重视;从体裁来看,不限于诗,词、辞赋也是语典用典中的载体,反映出日本诗家对苏轼文学作品的熟稔、文学接受中的广泛受容;受苏诗"以俗为雅"美学思想影响,创作中表现出对俗语入诗的模仿,是宋代"以俗为雅"诗学思想在日本文学中的反映。本文还从明用、变用、合用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典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越风瓯窑     
张益 《文化交流》2013,(4):31-34
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吴越文化演进至两汉、魏晋,相对稳定繁荣的浙江在陶瓷制作上开出两朵并蒂莲:一是绍兴、余姚、上虞一带的越窑;二是温州、永嘉、瑞安沿海的瓯窑。近年来,温州、瑞安的收藏家与文化人,利用收藏、展览、鉴赏、研讨等各种方式,把日渐湮没的瓯窑珍品展现出来,弘扬了吴越文化历史,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