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尔扎克的文学世界,是个无所不包的世界,它伟大、丰富、新奇、令人叹为观止。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色调无疑是十九世纪欧洲本土文化。但他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四方采撷,一如勤勉的“矿工”,在人类知识的宝藏中开掘过,因此,当我们步入这个缤纷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底色,便也不会感到奇怪。  相似文献   

2.
章于炎博士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中国项目负责人,同时也是此次外文局财经报道培训班的美方合作方。 在网上查询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媒介融合”的倡导者,几年以来他在中外媒体交流上不断地搭桥牵线,力求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让中国新闻工作者看到大西洋彼岸的新闻视野,同时也让美国新闻同行了解中国新闻人的追求与困惑。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来自内蒙古的中国第一“高人”鲍喜顺结婚,这消息着实让人高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周立波曾说过:“我最愿意参加别人的婚礼了,看着别人的幸福增加自己的欢喜。”而这位中国“高人”的婚礼给人的欢喜更多,因为他的高、奇,使得这婚礼更为特殊。  相似文献   

4.
“对话”与“重建”是时下学界颇为流行的两个话题,然而,相当的研究成果却只在“设想”、“思路”的层面上论及二者。童庆炳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一书则打破了这种“格局”———它在“实践”的层面上真正做到了“对话”与“重建”。一该书分三篇,按“总———分———总”的思路结构成篇:上篇重点论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性质,并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基本范畴与民族文化个性之间的关系。在该篇中,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与特质纳入视野,并以此为视角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儒、道、释三家——…  相似文献   

5.
学衡派与现代中国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是20世纪一个永不衰竭的话题。“五四”使许多人都有一种历史的晚生感。“五四”使我们迅速地跨入了现代,而更重要的是,一切在“五四”都已经发生过了。20世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讲述“五四”的故事,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也不过是“五四”这个历史本文的不断复制与改写。“回到五四”久已成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变革的一种策略和标识。这不仅因为“五四”构成了中国现代发展的一种深远背景,而且因为“五四”原始情境的复述往往为当代思想发展所遭遇的困惑提供某种解释。 “五四”是一个价值重估与价值重建的时代。对于我们来说,“五四”常常直接意指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形成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思想高潮。今天,“五四”新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新传统,成为了我们精神与思想的重要资源与依据。“五四”时期从西方输入的科学、民主、进步等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今天普遍的信念和共同的价值准衡。无疑,  相似文献   

6.
张勇 《职业圈》2012,(21):85-85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把“实事求是”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把“群众路线,归纳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独立自主”当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在中国做企业,在中国谈管理,我们不能不了解当今中国在哲学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思想,而这个核心思想恐怕就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了。  相似文献   

7.
安全是生命的防护栏,是生命的警戒线。尤其是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保护人的生命的安全,充分体现了时代的文明和进步。真正做到人人遵章守法。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创造一个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法制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文结合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小安全隐患实例,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8.
人在江湖     
人一生下来,便处于众人的包围之中,并开始与周围的人产生一定的联系。而在人生的旅途上,不论做什么,都要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处理好与这些人的关系?正确的方法,也就像一位少年所说的那样,要“做一个让自己高兴,也让别人高兴的人”。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重要的问题。我们与那位少年年龄相仿——16岁,一个刚开始步入社会的年龄。如何从一开始就解决上述问题,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如果处理好了,它会避免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而一位老者的话说得更好:“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这就是说,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不要强人所难。而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却没有做到,他们总是单一地从自己的视角去看问题,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别人的心理,从不倾听别人的意见,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伤了别人自己还不知道。相反,懂得这一点的人,往往容易成功。NBA著名组织后卫斯托克顿说过:“我总是细心地观察自己的队友,当了解了每个人的特点后,在比赛中,我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而不强求他们做他们难以做到的事,结果比赛打起来十分流畅,每个人也都尽力发挥了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9.
《对外大传播》2009,(12):30-30
[短讯]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10月3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170多位中外知名专家围绕“汉学与跨文化交流”的主题展开讨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致辞中认为,如果说海外对中国的研究、对东方智慧的吸纳是文化交流的第一个层面,那么中国学界对世界汉学的反刍和回应则可能进一步推进“跨文化”的沟通。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的交流,恰恰需要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视野和胸襟。  相似文献   

10.
张忠 《职业圈》2011,(35):90-90,9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最大程度的决定着最终产品的最终价值.“以人为本”的思想也逐渐在社会和企业发展中成为了中心理念,在此。我们可把视野投向微观领域。专门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踏上自强之路的中华文明古国在新时期发出“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心声。外宣工作就是一项文化传播工作,但外宣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传播,如何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这是我们外宣部门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本文试图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析文化传播中存在的“误读”与“虚构”现象,并由此确定我们的外宣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的古今关系问题 ,已经做了许多文章。本人也曾发表过《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一文 (见《东方丛刊》0 2年 1期 ) ,正面阐述了我的见解。尽管仍有不同意见 (很正常 ) ,但经过讨论 ,中国文论中古今关系问题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答案 ,那就是在古今对话的基础上 ,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或进行现代阐释 ,从而凸显中国现代文论的民族个性。基于这一思想的研究实践正在展开 ,也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成果不断涌现出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读到了今年《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胡明先生和郭英德先生的文章 ,对 …  相似文献   

13.
与永恒拔河     
二○○三年,有两件大事将永载于历史中——伊拉克战争和“非典”。前一件事对于中国人来说,就象看古书、听演义,讲的只是别人的故事,每目里的关注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新奇和惯性使然。然而,后一件事,却将一场战争活生生地剥开,以另一种不曾预料的形式,鲜血淋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4.
钟腾海 《职业圈》2012,(10):62-63
虽然“用人不疑”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但并不是说“用人不疑”就全盘接纳别人,相反,在“不疑”的基础上“疑”更是包含着无限的人生智慧和做人道理。  相似文献   

15.
虽然“用人不疑”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但并不是说“用人不疑”就全盘接纳别人,相反,在“不疑”的基础上“疑”更是包含着无限的人生智慧和做人道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当前“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可是相对封闭的、狭隘的视野,还是限制了许多中国企业的长足发展,作为企业经营者,他们往往还缺乏一种办大企业、大品牌所应有的胸襟和眼界。  相似文献   

17.
《职业圈》2010,(7):36-37
杨惠妍首次闯入公众的视野,是在《福布斯》亚洲版2007年中国富豪榜上,她第一次登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而后,她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却是因为《新财富》杂志发布的2009年“新财富500富人榜”:杨惠妍以160.3亿元位列第四,并以财富蒸发638.3亿元位列“财富蒸发榜”的榜首。  相似文献   

18.
“关注小康建设,加强经济报道”,从表面看来是国务院新闻办对各路媒体的要求,其实也不尽然。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诸多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现象,已成为这个时代最活跃的元素。不管是爱好“大红灯笼”的化也好,固守着“兵马俑”的梦想也罢,如万花筒般绚丽多彩的经济现象已不由分说地闯入了我们的视野。中国古老明对世界的吸引,是因为历史之船在当代中国的长河中漂流。我们的经济报道应捕捉什么样的生活现象?国外的受众最希望了解什么?我们与受众之间有哪些隔阂可以沟通和互谅?这的确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了解、沟通、对话的平台。日前,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郭招金总编辑就此接受了本刊记的专访。  相似文献   

19.
徐新陶 《职业圈》2008,(1):11-12
作为管理顾问,经常关注一些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命题——“细节决定成败”、“思维决定一切“、“视野决定未来”,说法不一而足,听起来都有道理,仔细思量却觉得疑点重重。“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吗?“思维”的本质是什么?”视野”的含义是什么?它们背后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会通高丙中我们所谈的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既有的文化,而不仅是指固有的文化。“既有的文化”意在现状和事实,“固有的文化”重在历史和本源。中国文化等于传统文化,约等于固有文化,这是“五四”时期的文化讨论所基于的事实和逻辑。在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