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唱论》作者燕南芝庵首倡的“宫调声情说”是著名的曲学难题,是研治古代音乐与古代曲学的学者都难以回避的话题。从一定的宫调自身有无声情,《唱论》所言宫调是否就指元曲的宫调,《唱论》对各宫调声情的描述是否合理、准确。宫调的声情与文本的文情是否一定一致等问题入手,得出结论:“宫调声情说”是古代音乐家长期实践的总结,不能够轻易地加以否定,同时也不能把它绝对化,认为毫无问题。就《唱论》而言,“宫调声情说”指词而不指曲,指单曲(词)而不指套数。  相似文献   

2.
《唱论》作者燕南芝庵首倡的“宫调声情说”是著名的曲学难题,是研治古代音乐与古代曲学的学者都难以回避的话题。从一定的宫调自身有无声情,《唱论》所言宫调是否就指元曲的宫调,《唱论》对各宫调声情的描述是否合理、准确。宫调的声情与文本的文情是否一定一致等问题入手,得出结论:“宫调声情说”是古代音乐家长期实践的总结,不能够轻易地加以否定,同时也不能把它绝对化,认为毫无问题。就《唱论》而言,“宫调声情说”指词而不指曲,指单曲(词)而不指套数。  相似文献   

3.
元.燕南芝庵《唱论》所提"宫调声情说"的表述多有不当。包括燕南芝庵在内的曲论家之所以提出或迷信[商调]的"凄怆怨慕"的性质界定,是受到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影响下的特定音乐理论的诱导,尽管有些理论实质上已经明显偏离了乐理范畴。《金瓶梅词话》中的21首[山坡羊]的声情态势整体上构成了对"高下闪赚"、"凄怆怨慕"声情说的一个反证,说明"宫调声情说"所构建的声情理论并不完全符合曲体各宫调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4.
卢劲波 《文教资料》2009,(25):92-94
胡应麟不仅以<诗薮>著称,而且以一个艺术鉴赏家的独特视角.在戏曲批评方面提出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戏曲理论的真知灼见:舞台演出的和谐美、剧本创作的"谬悠其事"说及案头文学"工"之美.这是对传统曲学的大突破.其戏曲审美观念为我国戏曲批评的转型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识鉴>中有这样一段叙事:大司马桓温有一天问参军孟嘉:"听艺妓演唱,为什么拉的琴没有吹的笛子好听,而吹的笛子又没有唱的好听?"孟嘉回答说:"那是因为‘吹'比‘拉'接近自然,而‘唱'又比‘吹'更接近自然."("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谓也?""渐近自然耳.")"自然",在这里也可理解为是一种生命的天然状态."唱",出自人的发音器官,原为心声,不假于物,当然是最动听的.这可以说是音乐的"生态观"了.  相似文献   

6.
燕南芝庵的《唱论》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元人最早提及宫调理论的著作,他在书中说:大凡声音,有六宫十一调,共十七宫调。本文从元代"宫调"理论应用概况、元杂剧宫调应用与燕南芝庵宫调理论的一致性、元杂剧对燕南芝庵宫调理论的发展等三方面对芝庵宫调理论与元杂剧中宫调应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以期能透过形式而窥其本质,寻求芝庵宫调理论的合理内核,提示人们对音乐艺术规律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相似文献   

7.
在高三复习阶段,有许多学生对古体诗、近体诗及词曲的形式特点仍然很模糊,比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律诗的四联名称,有的学生不知道元曲的宫调名、曲牌名等等.特别是对那些句数、字数一样多的诗和词更无法判断其体裁.下面以王勃的<滕王阁诗>、苏轼的<红梅>和宋祁的<玉楼春>为例来说说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正>传说有一位书生上京赶考,正在过一座独木桥时,迎面来了个挑竹子的姑娘。姑娘说要出一上联请书生对,如对出下联,她才肯让书生先过桥。姑娘出的上联是:"竹担挑,挑竹担,竹担挑竹竹挑竹。"书生一时对不出下联,只得转身让姑娘先过桥。  相似文献   

9.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容、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文中提出6条教学原则,其中就提到"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吴林水 《考试周刊》2013,(27):137-137
<正>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心理学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积极  相似文献   

12.
"宫调"是古代乐学的核心概念,一些重要辞书的释义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将"宫调"等同于"调式","宫""调"与"宫调"混用,对南宋所用"宫调"数量存在"七宫十二调""七宫十一调"两种说法,不谈或略谈"宫调"同情感的关系。不少辞书释义兼用中西音乐术语,增加了理解难度。参照现代乐论,中国古代的"宫调"是调式与调高的综合,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等七声中任何一种为主音,与其他乐音按固定的音程关系组织在一起,均可构成一种调式。以宫音为主音的调式称"宫",以其他音为主音的称"调"。七种调式与黄钟、大吕、太簇等十二律相配,每一调式的主音均可有十二种音高,理论上可配得八十四宫调。一些乐论家对不同宫调所表达的感情特点和适用场合做了规定。宫调理论对于词曲、戏剧、音乐创作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可以应用于古代乐谱翻译,是中国古代曲律学中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3.
<正>清朝的颜元曾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恩。"意思是数落孩子的错误,不如表扬和奖励孩子的长处。而西方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赏识教育应运而生,其要义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  相似文献   

14.
<正>古代的思想家孔子把"礼之用,和为贵"作为最高社会价值目标。崇尚"和为贵"的处世哲学,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作为成就一切事情,战胜一切困难,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这一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商人讲究"和气生财",老百姓信奉的是"人和是一宝","家和万事兴"……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  相似文献   

15.
承培元的<说文引经证例>是<说文>引经研究中的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他对<说文>的引经资料搜罗详备,并不局限于在<说文>引经和今传本经书字句的异同上作出考释,而是对所有的引经条目做出全面的研究.他的研究首先指明<说文>引经的作用,并且在<说文解字系传校勘记>的基础上对<说文>的校勘作进一步的论述,注重引经类例的阐发,但承氏所言<说文>引经之例缺乏系统的归纳,不能够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看待<说文>的引经.  相似文献   

16.
<正>元代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由单支曲子组成,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不同,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套数"是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而成的套曲,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南吕"是宫调名,"一枝花"是第一支曲牌名,"不伏老"是标题。  相似文献   

17.
张晓燕 《考试周刊》2013,(26):139-139
<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学生热爱它,主动学习它,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重视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对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让学生享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学之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强大的  相似文献   

19.
张艳丽 《考试周刊》2014,(41):121-121
<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入迷地追求、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  相似文献   

20.
<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一、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一个最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