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自古以来关于“风马牛不相及 ”的释义就聚讼纷纷,到底孰是孰非?本文通过列举大量例证,从各个角度揭示了这一成语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3.
<正>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们在论述说话、写作的技巧时,常常会引用这句话。如郭预衡先生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文中,便借此句来强调"思想和学问的传播,要靠富有文采的文章"。很显然,郭预衡先生是将其中的"文"字理解为"文采"。  相似文献   

4.
“六诗”含义为何?千百年来,学者们各有灼见,但大体都以风、雅、颂为诗之分类,赋、比、兴为诗之表现手法(即朱熹所谓“三经三纬”)。近几年有些学者对这一传统模式提出质疑,认为它不合“六诗”本义,因而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本文拟在此基础上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5.
王兵旭同志《“不”字的语助词义项不应丢失》(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一文所提意见,笔者深表赞同。唯文中将《说文解字》对“不”字的解释当作本义,窃以为不当,谨提出自己一点浅见,以就教于方家。《说文解字·不部》:“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许慎之说,以小篆形体为据,但又不能正确辨形,只以“不”的常用义去附会字形,故说解致误。在甲骨文中,“不”字有“(?)、(?)、(?)”等形体,均象花的植株。下部为根  相似文献   

6.
本义是能够直接解释字形并在实际语言中被使用的某一义项。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意义,它或者是本义某一特点的扩散,或者是本义某一特点的发展。总之,任何引申义都不是孤立的,自然本义也不是孤立的,它与诸多引申义形成内部有着密切联系的引申义列。在具有同一本义的引申义列中,本义的特点分存于引申义中,我们既可以在本义中找到引申义的由来,又可以在引申义中发现本义的端倪。因此考定本义应该遵循一条原则,那就  相似文献   

7.
从“嗜”的适用对象,循着汉字的发展规律,根据前人的训诂资料,“嗜”的本义或犹值得探究。一我们是从两部素孚众望的辞书《辞源》、《辞海》获得启发的。它们给“嗜”的释义,单从1979年新版来看,《辞源》是:  相似文献   

8.
各类成语熟语词典或教材对"风马牛不相及"一语的解释常常是或取一说,或罗列众说;学界对此讨论至今,仍有分歧。本文梳理各旧说,从四个角度入手讨论得出结论:"风马牛不相及"是说"齐楚两国相隔遥远,纵使马和牛因同类牝牡相引诱而追逐奔跑,也不会跑入对方境内",后世用此来比喻两者毫不相干。  相似文献   

9.
自东汉以来,“风牛马不相及”一句的解释层出不穷,求究其源,不外有四:一、裴驷集解《史记·鲁周公世家》引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说,释“风”为“走逸”;二、与郑玄同时学者服虔说:“牝牡相诱谓之风”;三、西晋号为“左僻”的杜预集解《左传》说,释为“牛马风逸”;  相似文献   

10.
“读论零墨”自上一期推出以来,小夫子不服气了,说是抢了他的“收视率”,哈哈。其实难怪,“零墨”的考据详、观点新、论证实,怎能不吸引“文言坊”诸多旧雨新知的“眼球”呢?陈雨石老先生还想对你们说:读典籍,要“以古为训,食古而化”。此话怎讲?就是既要“拿来”其中的精华,又要忌“食古不化”,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懂得“消化”。陈老先生的“消化”之功确实了得,请看——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禾部》“穆”之本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以“华美”与“幽微”二说为多。通过字形与文献考察,认为“华美”当为“穆”之本义,而“幽微”当是“穆”之假借义。  相似文献   

12.
前辈学者推求词的本义,运用形训方法:因字释词,据形求义;行之有效,多所发明。然而这方法存在局限性,有时难免臆断。本文以“之”词为例提出问题,向专家求教。“之”词本义的三种说法“之”词本义有三种说法:训出说,训往说,两字说。都是运用形训方法的,而结论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3.
在前贤时修探究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疏证、文法修辞分析和"以老解老"的方法,全面探研"小国寡民"的本义和衍义,得出:"小国寡民"之本义——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方略,是一种"统治术",是化大为小的管理社会人民的方案;"小国寡民"之衍义——是一种理想的农桑时代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人民和谐相安、互不攻伐。"小国寡民"其理辩证、其用无极,古代的郡县制、行省制以及今天的城市社区化管理都暗合了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相似文献   

14.
关于“之”的本义,古今有许多不同解释的。首先是东汉的许慎,他提出“之”的本义是“出”的意思.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体之字),出也.象过(草木初生也……读若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他认为“一”上的“”为草木从地下初生出来的形状,所以他把“之”的本义训为“出”义。戴震也把“之”的本义训解为“出”义;但与许慎对字形的理解不同.他在《礼记·考工记·梓人》的补  相似文献   

15.
“飞蛾赴火”,亦作“飞蛾投火”“飞蛾扑火”“飞蛾投焰”“夜虫赴火”,其词义在各种词书中都用“喻自取灭亡”或“喻自寻死路”解释,书证都取《梁书·到溉传》:“若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但是,这两句是不是“自取灭亡”的意思呢?不妨先看上下文:“(到溉的孙子荩)早聪慧……尝从高祖幸京口,登北顾(固)楼赋诗,荩受诏便就。上览以  相似文献   

16.
“之”辨     
文言虚词“之”字有两个基本用法:一是用来指代,二是用来介接。从描写语法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两个词:前一个属于代词,这里不准备去讨论它;后一个大多插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把两部分组合起来。例如:  相似文献   

17.
有句古语叫做“风马牛不相及”,今天看起来,未必。例如——科长说“老张很精明”,科员说“是个人才”;科长说“只是心术不正”,科员随之说“是个歪才”;科长接着说“能否重用我很难决定”,科员附和说“终归是蠢材”;科长想了想说“上级却提议对老张破格起用”,科员跟着说“是个  相似文献   

18.
《小火炬》2007,(9)
人类的有些发明,看似跟"动植物老师"有很大的关系,人类还给它们取了跟"动植物老师"沾边的名字。但事实上这些发明跟"动植物老师"风马牛不相及,它们压根不是什么仿生发明。嘿嘿,不信?你往下瞧瞧!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齐国在齐桓公的统治下国力强大,齐国联合了几个国家的军队,出兵南下,将蔡国击败。击败蔡国之后,齐桓公率领联军继续向南,打算进攻楚国。齐桓公的军队刚到楚国的边境,就有士兵前来禀报:"大王,楚国派使者前来求见。"齐桓公下令召见使者。楚国派来的使者名叫屈完,是当时楚国很有才能的一位大臣。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您的国家在北方,我们楚国在南方,两国各处一方,就好像马和牛这两种动物,马逆风行走,牛  相似文献   

20.
“风马牛不相及”一语出自《左传·僖公四年》:“(齐侯)逐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何谓“风马牛不相及”?据《辞海》、《辞源》、《古文观止》等书记述,至少有以下四种解释。一说“风”是走失的意思,谓齐楚相去甚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一说“风”乃行走之意,在起风的时候,马总是逆风而走,而牛却是顺风而行的。通过这种有趣的现象,民间产生出“风马牛不相及”一说。第三种解释是,兽类雌雄相诱叫做“风”,马与牛不同类,故不致相诱,以喻事物之间的毫不相干。最后一种解释看来最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