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学术界有一种流派叫"学院派",也称为"学院主义",源自十七世纪西方美术界的一种流派,其观点保守、陈腐,以"古典、传统的维护者"而自居。后来便泛指那些囿于  相似文献   

2.
意境论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精髓,是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世界美学思想的卓越贡献。“诗贵意境”,是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人奉为圭(?)的重要创作原则和批评原则。否定意境论,就是否定整个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诗歌理论。近年来一些热衷于“用外来的美学原则改造我们新诗”的“理论家”们,对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特别是意境论横加指斥和反对,斥之为“保守”、“僵化”,很明显,这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而与此相反,一些读诗不多、对诗歌理论懂得太少的人们则认为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有组织的、观点一致的流派,而是还包含了诸多相互对立的流派和组成部分的旨在研究、批判、发展和修改“古典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股社会思潮。它产生于20年代,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股“左”的思潮。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西方社会一系列革命都失败了,而资本主义却趋于稳定,针对这一情况  相似文献   

4.
从教育本身的逻辑而不是普通思想史的逻辑考察,战国时期的教育流派以及流派间的传承和流变会更加清晰.战国前期的教育流派传承和发展了孔子和西周思想,主要有较为保守的“先王派”,侧重改良旧思想旧学术方法的“德教派”和“性教派”,注重具体教育制度的“制度派”,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鬼神派”,注重教育所产生的实际影响的“政教派”和“社会教育派”,以及注重逻辑的墨子学派.战国中后期的教育流派思想更深刻,也更注重社会秩序的恢复,主要包括注重用统一的方法恢复国家秩序的“商韩派”,继承了社会教育思想的“理想派”和“教化派”,注重个人自由的“老庄派”,注重古典传统的“古典派”等.这些思想前后相承,相互影响,从不同视角构成了一个时代对教育的完整思考,亦对后来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十余年探索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是沿着两个不同的维度展开的。一个维度“做加法”。比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有这样一种定见,即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其实,这个观点是列宁于1913年在《启蒙》杂志上率先提出来的。由于列宁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所以他的观点有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6.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 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应奇 《政治思想史》2011,(2):184-192
一、保守之回归 如果说古典之“追寻”和“重温”至少对我而言似乎仅具有仪式性的意义,那么所谓“保守之回归”则在我工作的政治哲学场域中呈现为一种活生生的存在和对象。设想后人撰写近10年来中文政治哲学之历史,“保守(主义)之回归”一定是不可或缺甚至必须浓墨重彩地加以刻画的一章。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 在中国古典哲学的不同流派中,儒家和道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最大,其哲学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于是“天人合一”便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于异化与审美的关系以及异化美的存在,历来众说纷经,莫衷一是。但从整体审视,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与审美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审美排斥异化,没有异化美的存在。这主要从美的本质,本体意义上来论美,即把美看作是和谐、整一、合乎比例的古典的理想的美,或者说是康德所谈的“绝对理念的美”或“纯粹形式的美”即“纯粹美”“’,而这种“纯粹美”毕竟在美的理式范围中是不多的。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异化与审美是同一的,可同构的、可相容的,审美融纳异化,有异化美的存在。此观点侧重美的非本质意义,或者从美的外在形美来…  相似文献   

10.
海外学者在中英自然诗比较研究中主要提出两种观点:一种观声、认为,二者的区别源于不同传统的山水美感意识,中国古代诗人采取的是“以物观物”的观照方式,而英美诗人则将美感的主位放在诗人的智心中;另一种观点认为中英自然诗的区别不在于所谓“有我”“无我”,而在于自然景物在诗歌结构中的位置与作用不同。在史诗方面观点更为歧异:有的学者试图从历史与文学关系来探讨中国史诗不发达的原因;有的学者提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英雄主义”,也有的学者从英雄诗内部来区分中英两种不同传统。  相似文献   

11.
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尤其是有关“雅”的标准,一百年来众说纷坛、襄贬不一。本文研究了各种对严复“雅”字翻译标准的评论,结合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言(象)意论、“美善统一论”观点,认为严复求雅的翻译旨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使然,但作为翻译标准,“尔雅”的内涵应该重新界定为对原文风格的忠实。  相似文献   

12.
对于异化与审美的关系以及异化美的存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整体审视,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与审美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审美排斥异化,没有异化美的存在。这主要从美的本质,本体意义上来论美,即把美看作是和谐、整一、合乎比例的古典的理想的美,或者说是康德所谈的“绝对理念的美”或“纯粹形式的美”即“纯粹美”,而这种“纯粹美”毕竞在美的理式范围中是不多的。  相似文献   

13.
初中美术课教学,有些地方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主张课堂教学应以“欣赏作品”“介绍流派”为主,以此来提高教学对象的审美力。反对美术课中设置较多的习作。似乎一搞基本技能训练,就是在培养专门人才,就应让少数人到课外兴趣小组去进行。有的甚至在学习绘画同“画匠”之...  相似文献   

14.
刘旭 《学语文》2006,(2):29-29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高级层次。古诗词的鉴赏又是文学欣赏中的重点难点。而不少学生谈“诗”色变。讲“词”头摇。其实,古典诗词的鉴赏并不那么可怕,如果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和技巧,是可以一览古诗词王国的绚丽风光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知诗人—分流派—晓背景—明诗题—品词句—想诗境—悟诗性—练吟诵。这八步着手来培养古典诗词的鉴赏能为,现赘述成文,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一 现代主义文学在本世纪20年代和50、60年代迎来了它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两次高潮,形成了一场反对西方传统文化、反对古典模式的大规模文学运动。在现代主义文学内部,尽管有着名目繁多、风格迥异的林林总总的流派,它们各自发表了许多“宣言”、“声明”、“纲领”或诸如此类的文章来宣布自己的文学主张,但都表现出一个基本的、也是十分鲜明突出的共同点:“反传统”。 从整体上看,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对西方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理性主义、以及基督教文明等等,都抱着强烈的怀疑和否定态度。2000多年来,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人开创的雅典学派所倡导的理性主义、伦理主义和理想主义,经由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特别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们的推衍发展,到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有炼字的传统,讲究“一字见境界”,有时这一个字,恰好是一种色彩。诗人通过“色彩的超常组合”、“色彩的反常搭配”、“环境色的渗透”、“虚色的妙用”来表情达意,这在古典诗词或散曲中极为常见。和意象、诗眼、炼字一样,诗歌的色彩之美也是高考命题人青睐的热点,请看:  相似文献   

17.
德国古典哲学对现当代西方哲学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其影响的广度而言,德国古典哲学所包含的不同体系以及不同体系的不同方面,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不同流派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就其影响的深度而言,可以说德国古典哲学规定了现当代西方哲学讨论的根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德国古典哲学作为传统是活生生的,它通过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刺激作用而构成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强调现当代西方哲学之实现了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时,必须充分注意到两者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而情景论又是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前人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将“以意为主”这个范畴扩大化,又进一步深化了前人提出的“情景论”观点,并将情景论推向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典关学和诗学情景论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造了“太阳”意象,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其化渊源乃中国古典学的古典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