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培育学校精神,促进内涵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杰 《天津教育》2009,(1):39-40
2007年,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承担了中央教科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我校承担子课题“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学校精神”的研究。一年来通过学习相关理论、接受课题专家的指导,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建设归根到底是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转轨与高师教育改革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进入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际更为明确地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  相似文献   

3.
“和谐教育”实验的报告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委员会袁晓松我区“和谐教育”实验是从1990年9月开始的,经武汉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和专家的考核论证,被确定为武汉市“八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现将我区三年来实验的情况报告如下:一、实验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理论学生究竟应...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提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教育部基础司曾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理论研讨会,探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有关问题,笔试就此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略论素质教育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素质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素质教育的概念在我国产生于80年代中期。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可能是提出素质教育概念的来源。然而,“素质教育”一词正式提出最早则...  相似文献   

6.
教育需要“一传到位”北京二中教育科研室范基公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地向教育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课题时时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惑。困惑从何而来?从根本上讲,是理论准备不足。在为家长学校讲课时,我向自己提出了一个教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教育?”说实在的.尽管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已经落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肩上。应该说,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是对长期形成的传统教育理论的重大突破。那么,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悉心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又进一步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20年来,广大中小学积极参与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果,在不断创新与实践中向特色校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20年之际,中央党校中青班学员目前召开教育体制改革研讨会,同时举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课题开题仪式。研讨会上,来自教育部等部委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部分高校的领导,以及中央教科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分别就新时期研究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的意义、背景、重点,以及“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技工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是当前每个技工教育工作者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技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与趋势。这是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在《决定》的指导下,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正广泛展开理论探讨与实践,而技工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本文就技工学校素质教育谈几点粗浅看法,以此抛砖引玉,引起讨论。促进素质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1.
谈实施素质教育与学习科学的研究劳文(一)1.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宗明义即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在我国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将“素质”与“教育”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且明确了...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2006,(2):F0003-F0003
1985年5月,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成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13.
前言     
“重点理工大学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一)”课题,为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首批立项课题,是工科类41项课题中的第1项。近三年来,由于全课题组的共同努力,在理论研究方面,对素质、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背景等作了比较宽泛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在改革实践方面,虽试点时间较短,但在新教学计划的制定中,除拓宽专业面有实质性的突破外,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探索新的知识整合方式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思路,例如,打破传统“三层楼”格局,提出“并行…  相似文献   

14.
一、探讨编写原则的意义 教材的编写原则是教育思想在教材建设上的体现,它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为了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教育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造就多层次的亿万人才大军。并且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对人才的科学素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事实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它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值得探讨的新课题。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而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吕丽燕 《教师》2013,(36):99-100
随着对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不断学习和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认真汲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丰富的营养,并运用生活理论来切实指导幼儿科学活动实践,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新课题。本文拟结合自身两年多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研究的体会,从润物无声:营造生活化的科学活动环境氛围;用生活来教育:让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不断对话:建构科学活动生活化的丰富内涵等,来谈谈融入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让科学教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7.
作为和平区四平东道小学的教育科研顾问,十年来,我参加了该校金色童年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本文谈谈这个课题的理论根据和我的认识。一、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依据,建立“金色童年”的理论框架金色童年教育的思路,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背景下逐步明确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小学培养目标究竟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音乐教育在中职校园当今社会对现代化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岗位需求并不是单一的知识性人才,而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应跟上新世纪的步伐,不断地提出新的课题,适应社会的发展,让音乐文化真正成为开启人生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方向和重要课题。 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强调教育必须不断改革。他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变化的形势需要出发来进行教育改革。早在1978年,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就提出:“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三个面向”方针指导下“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平同志教育改革的思想,经过多年实践,深入调查研究,对教育现状和教育改革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主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上海市正在着力研究与实施的重点课题。继2004年第12期刊登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于海撰写的(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一文后,本刊再次推出周中之撰写的(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教育初探),以推动民族精神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