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蓓 《青年记者》2005,(7):61-62
“娱乐记”这个称呼是近几年才时兴起来的,现在被简称为“娱记”,港台地区普遍称之为“狗仔队”,我个人认为后明显包含了贬义。事实上,大多数内地的娱乐记忌讳,至少是不喜欢此类称呼,尤其是那些专跑娱战线的资深记,因为十年前,他们和所有采访其他新闻的记一样,工作并无严肃或娱乐之分。  相似文献   

2.
《洛阳伽蓝记》作者的姓氏,或作“杨”、或作“阳”、或作“羊”,迄今未有定说,而“杨”姓说一直占主导地位。但事实上,《洛阳伽蓝记》的作者应当是“阳街之”,而非“杨街之”或“羊街之”。阳街之大约出生于511年前后,而卒于550—559年期间。  相似文献   

3.
记站问题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后,一些报社脱离财政供养和权力发行的“襁褓”,开始走向市场而出现的生存压力有一定关系,但是,更大的原因还是一些新闻单位在市场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忘记了自身的责任,从而淡化了自己作为直接管理责任人对于记站和派出人员的管理职责,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有的为了报社的一时发展,放纵他们从事违规违法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有位年轻记写了篇反映某地领导为当地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的新闻,在媒介播出后,引起了当地群众的议论和不满,有的群众还找到编辑部,对记说稿子里那些“实事”都是没影的事,就是有也是夸大其辞。年轻记听后面露不悦地问:“记听谁的?是听你们当地党政领导的还是听你的?”的确记到底该听谁的?这还是一个涉及到理论和实践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娱记”这个词,似乎带点儿黄色幽默的味道。一说这个词,新闻圈里的人都别有会心。好在“娱记”们都是跟得上潮流的人,心胸开阔,不在意这种“黄帽子”,有时还自己给自己戴上自嘲,也是一乐。 “娱记”们都很辛苦,因为得四处奔走去“追星”,不追星们跑,就没抢眼的新闻。“娱记’”们可以说是职业追星族,有了新闻圈里的职业追星族,才有那些沸沸扬扬乃至五迷三道的业余追星族.如此.报纸、电视不但多了读者和观众,娱乐界也旺了人气和财气。所以,歌星、影星和“娱记”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娱记”会不吝笔墨宣扬明星,…  相似文献   

6.
尽管打记行为屡屡受到舆论声讨,可打记事件仍然有增无减,殴打记的人更是想出手时就出手。打人也不再都是那些无知“无畏”的不法之徒,而是开始向那些“化人”蔓延。近日《千机变》剧组在云南殴打《中国广播影视报明星》摄影记冯科、朱振华,《云南信息报》记郎启波就是一例。据报道,该剧组的七八名大汉不仅公然围殴3名记,而且还将其中一名记踹进冰冷的河里。此举在国内娱乐记中引起强烈反响,有50位媒体记以个人名义联合发表声明,声援被打同行。  相似文献   

7.
《青年记者》2007,(8):20-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报刊主管部门,中央主要新闻单位: 自我署2005年颁布施行《报社记站管理办法》以来,各报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记站的工作。但仍有部分报社记站存在多种违规问题,主要表现为:记站从事广告、发行等经营活动;擅自聘用工作人员从事采访活动;以“曝光”相要挟,向采访对象摊派报纸、强拉广告或索取财物;不按规定参加记站年度审核,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常在报纸的娱乐版上读到“娱记”(跑娱乐圈的记者)骂明星“牛皮”的文字,实在好玩,有时喷饭。看一篇两篇之时,站在同行的角度,还替这个那个娱记“受害者”鸣鸣不平,然读得多了,便能读出其背后的文章来。娱记之骂中往往透露出这类遭遇的内在规律:曰“自找的”。 考这类“骂文”,大都是本也较为“牛皮”的娱记受到了更加“牛皮”的明星的冷落、白眼乃至戏弄;又考这类“骂文”,大都是娱记受不了这份“窝囊气”后的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乃至连“损”带骂,狠些的,甚至能揭出些对方“老底”,弄得那位得罪了这位娱记的明星叫苦不迭,恨…  相似文献   

9.
张晓频 《视听纵横》2003,24(6):109-111
央视记敬一丹说:“自从干了记这一行,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戒律,不许问‘请问您有什么感想’这样一类的问题”。敬一丹提出了一个记最起码但又有相当难度的提问标准。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记总是提那些外延宽泛的问题“请问您有什么感想”、“你感觉如何”等,也可以看到由于一些采访对象不善言辞,对这种“感想、感觉”不会一、二、三、四侃侃道来,采访因此陷入尴尬。  相似文献   

10.
爱读买书账     
晚明散文家张岱在《西湖梦寻序》中说:“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那些记买书账的人,就是归自书海而盛称书的“海错之美”的山中人,而我的爱读买书账,其情其态就活像是那些可笑的“共舐其眼”的乡人。  相似文献   

11.
订购图书的馆藏章不宜由书商加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振恒 《图书馆杂志》2006,25(11):45-45,6
1 要求书商代盖馆藏章的两个理由 (1)增加书商的违规风险。不法书商总是找机会掺假,主要是在采购过程中塞那些滞销书、特价书(手段是订单外配发或现场采购后添加)。如果被图书馆发现,书商就借口“误配”。由于盖图书馆馆藏章具有规定某书归某馆所有的功能,而且图章一旦盖好就很难清除,不能调配到其他图书馆。因此,要求书商免费加盖馆藏章可以增加书商违规的风险,防止书商“塞书”。  相似文献   

12.
我对施瓦辛格随行的翻译说:“我是和那些记都不一样的记。”  相似文献   

13.
俞亮鑫 《新闻记者》2006,(12):50-52
近年来,内地媒体娱乐新闻变得非常热闹,炒种种黑幕、炒性感话题、炒大腕“骂街”、炒女星“怀孕”、炒明星生死……真真假假,此起彼伏.虽然可以炒得一时沸沸扬扬,铺天盖地,不乏轰动之势,但被戳穿后人们就会发现,这类消息大多是娱记们没事找事,故意编造。因此,有人感叹道,娱记,愚记也——专事愚弄读者的记者。这话虽然说得有点刻薄,但实际上,这股恶炒之风在娱乐圈越刮越猛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4.
大记者     
记这个职业,为不少的人所羡慕。作为一名字工作的爱好,我之看重记这个职业,是觉得当一个记,较比其他诸多也做字工作的同志,有着更为便利的条件,就关乎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方方面面的大事小情,及时或经常地说出自己想说、该说的话。换句话讲,在我看来,记的特点和优点,在于正如记的“记”字分开来便是“言”字和“己”字那样,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前提下,职司言己之言。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我所说的记,不是狭义上的而是广义上的记,即党的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5.
记与行     
记与行孙月沐“记者”,顾名思义,就是“记录者”。用新闻的行话说,是将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客观地记录下来,发表出来。换言之,“记”乃是记者安身立命之本,记者之首要任务。这似乎已是新闻常识,新闻ABC了。可我们说,仅仅会记,是不够的。如果一个记者仅仅满足于...  相似文献   

16.
两翼的快乐     
字和摄影,被称为报纸宣传的两翼,所谓“图并重,两翼齐飞”,倘缺其一,便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报纸。而我为能在湖北日报先后从事“两翼”的工作而自豪。1980年,我从湖北广播电视学校新闻专业毕业分配到湖北日报当摄影记,一干就是20多年。2001年,又从摄影记岗位转为字记,一晃又3年。细想此段新闻历程,转换角色,游走“图”,可谓甘苦备尝。不过,更多更难忘的体验,应是“两翼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崔霞 《新闻知识》2006,(10):74-75
转眼间,从事政务报道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从学校一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开始做政务报道,对于一个学生完成向媒体人转型的重要工作阶段而言,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有时候,我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政务报道长期以来以“稳”为主,限制多、灵活度小,在很多人心目中,政务报道差不多就等于会议消息、领导讲话,最易写成四平八稳的“大路章”,这种对于政务报道的传统思维“框框”,往往使从事政务报道的记也产生“懒惰”心理,认为不过是听会而已,是否认真听写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何必让自己那么辛苦呢?而这种惰性对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处于“定型期”的记是很危险的。一位有着多年政务报道丰富经验的老记曾经这样“谆谆教导”我,做政务报道记一定要用心,不用心,混日子也很容易,但是记的各种“功能”就会慢慢退化;用心,政务报道是一个锻炼记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很好的舞台。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亲和力,不是记“写”出来的,也不是记“想”出来的,更不是记“装”出来的,而是记心灵深处真诚的流溢,自然的进发。先有“心”的亲和力,后有“人”的亲和力,再有“”的亲和力。只有在这种感觉、这种层面、这种程序中寻找和产生出来的亲和力,才是强大的、深沉的、久远的;才是读真正需要、记真正追求的。产生这样的亲和力,最需要、最管用的就是记有颗永远为普通群众而跳动、而滚烫的心。用句新话说就是:记,要让心灵与普通群众相融通。  相似文献   

19.
刘知幾于《史通》中提出“偏记小说”的概念,并通过严密周详的理论阐释,明确了偏记小说的基本属性,界定了偏记小说的内涵和外延。刘知幾所谓“偏记小说”,是借用了原本属于诸子类或子部的“小说”概念,用以囊括他认为的那些“多以叙事为宗”“能与正史参行”的古今正史以外的一切野史杂著。偏记小说就是史部的“小说”,我们不妨称之为史部小说。由此,广义小说就在子部小说之外,增加了史部小说,小说也在子书身份之外又获得了史流身份。史流身份的获得,扩大了小说的范围,为小说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随着这一道路的延伸,小说的天地变得愈加广阔。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新闻工作,兰成长的死给刚刚到来的新年带来了抹不去的阴影。不管兰成长是“真记”还是“假记”,这个事件折射出来的一些问题,都让我们的媒体和从业人员感到尴尬不安。拿着盖有新闻出版署印章的记证的就是真正的记吗?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那么多假记之名进行敲诈勒索的现象?记的行业自律道路有多远?[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