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变化观与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变化观加以比较,从而透视出二者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注重变化,皆主张物之无固定子实在、正反相生、无往不复;同时也阐述了二者的不同之点:“有”、“无”之间转化的顺序不同;在“有”“无”之间何者为主之不同;“有”“无”变化之归宿不同;对“绝对”的认识与对“道”的认识方法不同;二者的变化观之归宿不同。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在发掘道性的过程中,庄子对技术与知识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指出人们已经将技术与知识工具化、真理化.被工具化了的技术与知识导致人内心灵性的失落,遮蔽了人真正的存在.庄子的技术观与知识观实质上是对人的道性的彰显与发扬.  相似文献   

3.
我的写实观     
本文全面阐述了作者对于写实绘画和写实观念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在绘画艺术发展到如此多元化的今天,西方绘画中的素描学、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仍然是人类感知、观察、再现客观事物最直接、贴切的方式,“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仍然是作者一贯坚持的艺术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在发掘道性的过程中,庄子对技术与知识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指出人们已经将技术与知识工具化、真理化。被工具化了的技术与知识导致人内心灵性的失落,遮蔽了人真正的存在。庄子的技术观与知识观实质上是对人的道性的彰显与发扬。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富于民族独特精神内质的艺术,在其发展与繁荣的历史性征程中都必定受到他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哲学意识、宗教思想以及艺术观念、美学理念等的深刻影响,这既是艺术演进的规律,又是艺术成熟的根本。在中国画的历史演变中,就深受庄子哲学思想的影响,它不仅直接反映在画论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上,而且表现在艺术技法方面。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核是道法自然,因此,中国画对人或自然的艺术表现,是基于第一自然,又成于第二自然:中国画的写实观,也就是师法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  相似文献   

6.
庄子认为,"心"是祸福的根源;人心的淳朴是天下太平的保证;心的虚静是成功的关键.心的最高境界是"心如死灰",即物我两忘、心物合一的境界,这其实也是"道"的境界.在此境界中,世俗的功名利禄的追求、仁义礼智的观念等已被清除出心,心恢复了本来的自然、淳朴、清静.生活在世俗社会受世俗观念束缚的人需要修心,修心的目标就是"心如死灰",修心的途径是"心斋"、"坐忘",印屏除世俗的欲望、观念、价值,规范对心灵的束缚,使心灵恢复纯净质朴而又自由超脱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在发掘道性的过程中,庄子对自然与语言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澄清,指出自然是人走向自由、走向美的必经之途;而语言是表达"道"的方式.他以独特的言说方式,消解机械的语言,使个体从逻辑语言的遮蔽下解放出来,与天地自然的无限生机整合而进入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西对比的方式,探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实观,指出中国画的写实是一种既具有真实性又有概括性的、移入了画家主观情感的写实,以表达事物内在的风神为中国画始终追求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庄子是先秦时期的语言大师,其语言观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一种悖论:一方面极力地怀疑和否定日常语言,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借助于诗性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究其原因,主要与其秉持“道不可言”的哲学立场以及他对语言构筑的意识形态对人的宰制和规训而失真的忧思相关,为此,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三言”(道言)言说方式来实现对常言的突破,从而实现个体生命的诗意生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庄子的道论出发,指出庄子在体道的途径上由认识转向直觉体悟的过程。与这一转向相应,本文探讨了庄子在对“言”的两个看似矛盾的态度,一是“得意忘言”,二是庄子对言说本身作为一种行为的重视。本文认为,这两种态度是相统一的,是由庄子对道的直觉体悟方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学术史上的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各领域皆有过重大的影响,在绘画领域亦不例外。中国绘画史上凡重大变革发展时期重要画家的艺术,大都同道家思想的演变与影响有着显著的关系。文章试从道的内涵入手,兼谈其他哲学思想,旨在换一视角再谈谈中国画的创新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学术史上的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各领域皆有过重大的影响,在绘画领域亦不例外。中国绘画史上凡重大变革发展时期重要画家的艺术,大都同道家思想的演变与影响有着显著的关系。文章试从道的内涵入手,兼谈其他哲学思想,旨在换一视角再谈谈中国画的创新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庄子》养生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思想是《庄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别从生死观、生命关怀、人体养生功法等方面,系统地梳理和阐述了《庄子》有关现世生命及人体保养的诸多见解及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界关于道家文化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的论述似嫌不足。庄子的“逆之则败,顺之则成”的遵道贵和精神、“不以养伤身,不以利累形”的淡泊名利精神、“一而不傥”的人格独立精神、“应时而变”的创新精神、“物无贵贱”的平等精神、追求“心和”的宽容精神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较大影响,道家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庄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丰富的内涵。而其中“虚无”观念影响深远,庄子文化中的“虚”中有“实”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庄子对天命,自然以及社会的观点上,他的这种思想固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的确能给现实中的失意者以慰藉,使他们能以恬淡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其美学魅力已经渗透到中华文化中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7.
由于儒家的修辞理论存在一定局限,才产生了庄子的修辞思想。在庄子的修辞实践与修辞主张貌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实质上体现了“文道浑融”的修辞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认为庄子学说在对现实深刻批判的基础上,从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出发,站在宇宙的高度返观社会人生。试图通过对体道,悟道的途径而达道,以此完成对生命困境和现实的超越,艺术地成就人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外哲人所推重,而道家的教育思想则多为世人误解。本文正是通过对庄子大知识观的解析与研究,试图从此为语文教学开辟新径,从而促进语文教育的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论题。庄子之天可作"自然界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解。庄子并举"天""道",使"天"具本体意义。在天人关系上,他主张"天人相分"与"人与天一"。此外,为修缮"有为"对本性的妨害,他提出"以天合天"的方法。其天人观是以道家独有的方式对天人合一致思模式进行的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