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美文,除了注意知识性外,我还有意识地挖掘其人文性。先是讨论邹忌为什么能取得讽谏的效果。学生甲: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威王,第一次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第二次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的不易,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并以此来讽谏齐威王纳谏去蔽。  相似文献   

2.
齐威王痛改前非公元前379年,齐国公子因齐即位,自称为王,他就是齐威王。齐威王,刚临政那几年,不问国事,饮酒作乐,国家日渐衰败,人民生活困难。有一天,一位姓邹名忌的人前来叩门,自称懂得弹琴,知道威王爱好音乐,特来拜见。威王召他进来,取琴给他。邹忌只是抚摸着琴弦,并不弹奏。威王问:“先生为何只是抚摸而不弹,是琴不好么?”邹忌放开琴,严肃地说:“小臣懂得琴理,至于弹琴,那是乐工们的事。”于是邹忌大谈了一通琴理。威王听得不耐烦,打断他的话,说:“先生既懂得琴理,必定善于演奏,愿先生试弹一曲听听。”邹忌…  相似文献   

3.
尚立霞 《甘肃教育》2004,(11):23-23
战国时邹忌很会劝谏,他现身说法使齐威王懂得了纳谏的重要性,从而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使齐国位列战国“七强”之首。时过境迁,到了唐朝,也有一位同邹忌一样敢谏、善谏的大臣,他就是魏征。魏征不仅披肝沥胆、直言不讳,而且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不少失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谏太宗十思疏》(下称《十思疏》),就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频上四疏,以陈得失”中的第二疏。此疏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但文章开篇并没有  相似文献   

4.
齐威王察官     
齐威王是战国时齐国的国君,他任命了能干的邹忌为他的相国。邹忌不仅经常规劝齐威王(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  相似文献   

5.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以下简称<讽谏>).邹忌高妙的讽谏手法,成为劝导艺术的经典范例,为世人所称道."讽"乃全篇的文眼所在. <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讽"的解释是:"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指责)或劝告."可见,"讽"的本质是"委婉含蓄,启人自悟",而非直言劝告,与"诤"(直言劝告)相对.但这仅是对"讽"的笼统理解.历史上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人喜用、善用"讽"谏手法,但细辨明析,不同人,不同时间、地点,所用的"讽"谏手法又不尽相同:或比喻,或类比,或归谬,或寓言故事……邹忌所用"讽"具体属于哪一种方法呢?人教社现行课本该文课后"练习"第三大题说,"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自选感兴趣的话题,运用譬喻的方法说一段话",暗示<讽谏>一文用了"譬喻"方法.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关该文的"内容分析"中也说:"……这里,没有对齐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也把邹忌所用"讽"谏手法看成"以事设喻".  相似文献   

6.
读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人,无不为邹忌高超的语言技巧所折服。邹忌语言极富鼓动性,堪称齐之国嘴。邹忌的一番话,使齐王心悦诚服,纳谏除蔽,进而使齐国走上了内政修明的道路。那么,邹忌到底用什么办法使齐王甘心纳谏除蔽的呢?“自读提示”(高中语文一册)说:“本文写邹忌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  相似文献   

7.
<正>古语云:“文死谏,武死战。”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不乏善于劝谏的臣子,也有很多积极纳谏的君主。战国时期的齐国人邹忌就是一个以劝谏立足朝堂、扬名后世的人物。史料记载,邹忌曾听齐威王弹琴,便趁机借“大弦”“小弦”之喻,与其谈论了一番治国安民之道。邹忌因此受到齐威王的赏识,不久就获封相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讲述的故事,也是邹忌劝谏之路上的“高光”时刻。那么,这场由“比美”引发,最终为齐国赢得“战胜于朝廷”的良好局面的劝谏,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劝谏艺术,又为何会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呢?  相似文献   

8.
一、理清思路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因为只有从整体上了解了文意,才能品味语言,探究结构,把握文旨,鉴赏技巧.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就要从理清文章思路入手.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预习和质疑的基础上,我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妻、妾、客对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各持什么态度?邹忌从中悟出什么道理?2.邹忌在进谏时说:“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中的“此”指的是什么?3.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结果如何?妻、妾、客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而邹忌通过窥镜自视认为不如徐公,从中悟出他们是或私、或畏、或有求于自己,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往往被蒙蔽;由私事比国事,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所以邹忌讽谏齐威王要纳谏除蔽;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之后,齐  相似文献   

9.
《邹忌讽齐王纳谏》和《齐桓晋文之事》两文设喻巧妙,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一、取譬精巧《邹》文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日常生活小事,用邹忌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使齐国强盛起来。取譬精巧,贴切自然。  相似文献   

10.
以前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总感觉文章中重复二三次出现的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有些累赘,认为这有悖于文言文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大有小题大做之嫌,古人何苦非要把这些对话再三赘述呢?如今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才感到此非闲笔,这恰好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文章严谨的思维逻辑。正因为文章对那些阁房琐事再三赘述,才有了邹忌进谏的由头,才使齐威王从谏如流。邹忌讽谏成功,彰显了文章“讽谏”的特点,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也成就了邹忌善于进谏和齐威王从谏如流的历史美谈。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一册,选录了《战国策》中的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通过邹忌与徐公比美,差一点受蒙蔽并由此讽谏齐威王一事,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按照人教社给教师配发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分析认为其主题为:“通过邹忌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同时又指出,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  相似文献   

12.
邹忌与齐国美男子徐公比美,反复照镜,最后确认自己不如徐公美,从而悟出受蒙蔽之深。然而用墨如此之多的照镜比美细节,在其他史料中却难以找到,仔细分析,此事未必属实。一、时间“巧合”,有意设置。邹忌问“我孰与徐公美”,“朝”问妻妾,“旦日”问客人,“明日”徐公好象心有灵犀,竟然亲自来了,使邹忌如愿以偿,能够面对面近距离的跟他仔细比美。连续三天的比美,是在时间上有意设置的“巧”。二、妻妾回答,疑点颇多。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什么职业,不清楚;邹忌是否认识他,不清楚。但通过妻妾的回答可以肯定,妻妾似乎比邹忌更熟悉徐公。作为大门…  相似文献   

13.
王翼 《语文知识》2014,(7):43-44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多年来,一直作为优秀传统篇目选人中学语文课本。故事讲述了邹忌通过比美,发现自己被妻、妾、客人蒙蔽,他就深思,为什么自己身边值得信赖的人如此呢?原来他们各怀心思,不愿说真话,他马上联想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大臣都受到如此大的蒙骗,那么,作为一国之君的齐威王肯定也受到比自己更大的蒙骗。他立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齐威王,劝他纳谏,齐威王听取建议,立即实行。结果齐国变得十分强大,其他各国都来朝拜称臣。读罢此文,掩卷沉思,感慨颇多。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有三大亮点:一、开展自我批评的理想教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有之;更也,人皆仰之。”只要我们善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就不怕别人指出。知错不改,其害无穷,害人害己,遭人唾骂。堂堂国君齐威王听了邹忌的陈述后立刻以实际行动来改正自身缺点,是何等气度。如果执迷不悟,势必自取灭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像《召公谏厉王止谤》中的厉王不听召公劝告,一意孤行,靠高压政策想堵住百姓的口,其结果呢?“三年,乃流王于彘。”像商纣王、楚怀王、吴王夫差、秦王赢政、项羽、隋炀帝等暴君,独断专行,称王称霸,不可一世,不听忠臣良将的劝阻,反而迫害他们,最后身败名裂,遭国人一致反对,被赶出历史舞台。如果能像李世民一样采纳魏征等人的建议,国力就会强盛,不至于落个如此可悲的结局。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就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加强理论业务学习,虚心听取周围人的劝告。有错就改,积极进取,完善自我,戒骄戒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自己的事业中收获巨大。把此文作为一篇思想教育课文,常读常新常行,我?  相似文献   

14.
门庭若市     
此语出自《战国策·齐策》。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大臣叫邹忌,人长得很英俊。一天,他问妻子":我和徐公比,谁长得好看?"(徐公是当时齐国出了名的美男子。)他妻子说:"你好看,徐公比不上你。"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说":你是世界上最英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劝告人们应虚怀若谷,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尤其善于听取“逆耳的忠言”。那么忠言一定要逆于耳吗?我看未必。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古时候,顺耳的忠言也不少。下面着重谈一下古文中的“忠言顺耳”。 先看《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邹忌作为战国时齐国的宰相,有责任向齐王提出意见或建议。当时齐国在各诸侯国中比较弱小,要想振兴齐国,必须内政修明,广开言路。邹忌并没有直言相劝,而是从自身经历,生活琐事说起,自己没有徐公美,而妻、妾、客却异口同声说邹忌比徐公美。邹忌从这件事中悟出…  相似文献   

16.
入选高语一册第五单元的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堪称论辩艺术的典范之作。烛之武、邹忌和触龙为了国家兴亡而置个人利益于不顾 ,为大义 ;面对强有力对手从容应对、驾驭自如 ,为大智 ;只身进谏 ,婉言讽谏 ,不卑不亢 ,为大勇 ,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正义歌 ,名垂青史、千古流芳。三人凭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 ,婉言讽谏 ,力挽狂澜 ,使国家转危为安 ,百姓免受战祸之苦 ;或国力增强 ,诸侯来朝 ,也使受谏者 (秦伯、齐王、赵太后 )博得个贤君之美誉。可以说他们比历史上同样是进谏 ,但却落得个可悲可叹的下…  相似文献   

17.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是后人加的.邹忌,是齐国的大夫.齐王,这里是指齐威王,据《史记·六国表》,当于公元前三七八年至公元前三五○年在位;据《竹书纪年》,当于公元前三五七年至公元前三二○年在位.讽,即讽谕,规劝,就是用暗示或者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说明道理,使别人接受.谏,下级劝上级称谏.纳谏,就是君王接受巨下的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法结构是兼语式,其中“齐王”是兼语,如果分成两句话讲的话,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相似文献   

18.
在齐威王与田忌的赛马比赛结束之后,齐国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有《皇家导报》、《赛马乐报》等齐国的一些有权威的媒体在齐国的首都王宫里对齐国的大将———田忌进行了提问,我作为福师二附小文学社的成员也有幸参加了这场机会难得的新闻发布会。以下是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实况转播:田忌(以下称“田”):各位在场的各大媒体的记者们,今天早晨我与我国的大王———齐威王进行了赛马。由于齐威王的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都比我的马强,第一场让我在比赛中惨败,我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告诉大家一个小小的秘密,这次比赛,我与朝中的一些臣…  相似文献   

19.
一、比较阅读法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文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学生阅读《晏子使楚两则》,整理归纳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弭谤》,让学生揣摩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引导学生将召公和《勾践灭吴》中的文仲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古代谏臣直谏的勇气。还可以让学生将此文和《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比较。齐威王下令求谏,广开言路,兴利除弊,最  相似文献   

20.
《考试》2008,(6)
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往往是邹忌善于讽谏,齐王从善如流,结果使得齐国大治,"战于朝挺"。这诚然不错,但我们换一个角度解析,则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面。齐王初开言路时,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我们在为这盛况陶醉时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