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传统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仅仅以"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以及教师的一张嘴"的古板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发展,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学科课程的教学,使计算机与语文课程整合起来,信息技术与语  相似文献   

2.
<正>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和言语规则"的基础上,学会"精确妥帖"、"有创意"的表达方法与艺术,让学生"心里所要  相似文献   

3.
颜玉煌 《考试周刊》2014,(72):39-40
<正>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作为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领域,"综合性学习"被公认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由于综合性学习需要大量前期准备时间,再加上一些学校应试思想仍很浓厚,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使得"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与开发形同虚设,已成为目前语文教学最薄弱的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教学有这样引人注目的论述:"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此论述指明了语言文字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核心作用,特别强调"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学五个方面的"影响",这实际上是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  相似文献   

5.
何亚锋 《语文天地》2011,(21):29-30
2001年教育部新颁发《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该标准首次将语文课程内容整合为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听说教学"从此改称为"口语交际教学",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界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同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近年来备受教育界关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然而,我国的语文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概念化、程式化,过分追求书本教育,严重偏离生活,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这是我国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悲哀。一、重视语言基础的教学,为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要求:"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课程资源,积极组织教师开发课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信息技术在写字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互联网+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写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正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就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作出了明晰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明确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强调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聚焦这一核心,语文教学的举措和行  相似文献   

9.
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带来了巨大的改观,突显了现代技术的重要优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以多媒体来增强教学的活力与魅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使学生得到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简要论述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智能化历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经历了程序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目前,正由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向适应性学习支持发展。由于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过于强调理想化的"教",多年来一直难以克服技术实现与应用效果之间的矛盾。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既发挥了系统的优势,又注重对"学"的适应性支持,是当前网络学习平台智能化的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个交叉研究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应注意吸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注重以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教学中,教师应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一谈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一篇课文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抓住"语文核心价值",取舍与甄选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变得简洁高效。笔者认为可围绕以下四点精选教学内容。一、挖掘语文学科的增值点,打开"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知识、能力、方法和习惯等融合为一个整体,不但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和出路,而且为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热潮的积极掀起,以及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人开展,对新时期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探讨逐渐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00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界对语文课程的内涵阐释有了一系列变化。2000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解释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增加了"语文课程"之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  相似文献   

15.
朱新俊 《教育》2014,(1):65-66
正根据语文教学大环境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思考多元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将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上成真正的读书课、阅读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大学生合作的空间,真正体现本真的语文教学。"组文阅读"的学习背景当下,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文课程框架已经到了必须拉大的时候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纳入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口语交际能力首次作为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得到重点强调,并相应增设了"表达与交流"教学模块,教学内容设计贴近职业岗位需要、突出实用性,体现鲜明的职教特色,反映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内涵、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考试》2008,(8)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综合性学习是从过去的语文  相似文献   

18.
实行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理念更加进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关于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相当热烈,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倾向渐占上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一、当前语文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建议"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做出了明确的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主要表现在阅读和写作这两种语文学习的形态上。我国的作文教学正在经历着三大范式的转换,即由"文章写作"向"过程写作"、"交际写作"的转变。这种转换是一种积极的、良性的变化,对于解决目前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低效的问题,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课程标准》试行后,小学语文教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较大的步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