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同名散文有二,一篇载于一九二五年七月四日《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三十期(原名《斐伦翠山居闲话》,后收入散文集《巴黎的麟爪》,改题名为《翡冷翠山居闲话》);另一篇则载于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五日《晨报副刊·文学旬刊》第七九号。以往徐志摩著作集仅收入前一篇,后一篇则未收入。例如一九八三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徐志摩全集》,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志摩选集》(邵华强、应国靖编),香港文化图书公司出版《徐志摩全集》等都是如此。台北时报书系《徐志摩诗文补遗》(梁锡华编,一九八○年版)也没有收集后者。不少徐志摩年表,虽然也写出发表这两篇散文的刊物和日期,但并未指出其不同。有的甚至认为是同一篇。例如前述的《选集》第三二二页明确指出:《翡冷翠山居闲话》原载于一九二五年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风筝》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日出版的《雨丝》周刊第十二期,一九二七年四月编入散文诗集《野草》。“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措词就很含糊了”(《〈野草〉英文译本序》),同《野草》中的其它作品一样,对《风筝》的理解不是一下子就能吃准的。为此,我们就几个具体问题谈谈不成熟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自编的诗集《红烛》、《死水》并未将他的诗作搜集完全。仅据闻一多全集年谱记载,就有好几首已发表的诗作没有选入。年谱记载之外的也还有一些。这里介绍这类佚诗六首。这几首诗对于研究闻一多早期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闻一多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一九二五年五月回国。一踏上祖国的土地,正遇上轰轰烈烈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这使闻一多大受鼓舞,遂于同年六月二十七日——七月二十五日,在《现代评论》发表了一组爱国主题的诗篇,以示声援。这一组诗是:《醒呀》,《七子之歌》,《洗衣歌》,《爱国的心》,《我是中国人》。在六月二十七日发表的《酲呀》的篇末,附有作者短注:  相似文献   

4.
《雪》析     
《雪》是鲁迅先生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写的一篇散文诗,最初发表在一九二五年初在北京出版的《语丝》周刊第十一期,后收入散文诗集《野草》,是《野草》所收的二十三篇散文诗中的第八篇。近年来,因为这篇散文诗被选入十年制初中语文课本,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艺术构思和表现  相似文献   

5.
戴季陶主义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戴季陶是比较典型的民族资产阶级右翼的政治代表。一九二五年四月至七月间,他发表了《孙文主义文哲学基础的演讲词》、《民生哲学系统表并说明》、《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演讲、文章和小册子,歪曲、篡改和伪造孙中山的思想,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反共言论。戴季陶在这些著作中所发表的谬论,当时就被人们称为“戴季陶主义”。  相似文献   

6.
一九二五年五月四日,在鲁迅的支持下,在河南开封创办了一种新的日报——《豫报》。《豫报副刊》是随《豫报》发行的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副刊,每日出版十六开纸四页。现在看到的《豫报副刊》共一百四十期,至一九二五年九月三十日止。《豫报副刊》由吕蕴儒、高歌、向培良等人编辑。吕蕴儒,名琦,河南人,鲁迅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时的学生。高歌,山西人,高长虹之弟,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学生,狂飙社社员。向培良,湖南人,狂飙社社员。《豫报副刊》的编者,后来在政治上  相似文献   

7.
(一) 《雪》是鲁迅一九二五年一月所写的一篇散文诗,后收入《野草》。《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共收二十三篇,是鲁迅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在北京期间所作,曾陆续发表在《语丝》周刊上。一九二七年结集时,又作《题辞》一篇。《野草》创作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不平衡的年月。一九二三年七月,党的“三大”制订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制订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实行国共合作,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在我党积极领导下,广州、上海等地的工人运动,广东、湖南等地的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掀起了革命高  相似文献   

8.
散文诗《雪》是《野草》中的一篇,作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野草》是鲁迅的一本散文诗集,连题辞在内;共收散文诗二十四篇,作于一九二四年九月到一九二六年四月。这是个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斗的时期。在南方;革命形势得到迅速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但在北方,却处于英美日等帝  相似文献   

9.
《花之窗》选自《人民日报》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一日《大地》副刊,作者黄宗英是我们熟悉的当代女作家。黄宗英,一九二五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瑞安。九岁左右,她就学着《致小读者》的笔调,写了一篇题为《我在大树下》的小文,登在其兄黄宗江编印的小报《黄金时代》上:名后、又写了一组《寒窗起笔》的短文。抗战期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四年,叶赛宁在高加索创作了他最著名的《波斯组曲》,接着,在一九二四年末到一九二五年初,他又创作了抒情叙事史诗《安娜·斯涅金娜》。这是叶赛宁诗歌宝库中的一对明珠,而相比之下,后者更胜于前者。当时叶赛宁就曾在给《巴库工人报》的编辑恰金的信中写道:“我觉得,它(《安娜·斯涅金娜》)比我所写的一切诗都好”(1924年12月24日)。在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五年间,叶赛宁写了一百首诗,包括一些长诗,单从数量而言,就是他在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三年间发表的诗的一倍以上,而《安娜·斯涅金娜》则是最后的一部长诗。它象一个焦点般集中了诗人这两年间创作  相似文献   

11.
中央电大于一九八五年七月三日至七月八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举行了全国《经济法概论》教学研究讨论会。到会代表共61人。到会代表除全国各省市电大经济教研室的《经济法概论》责任教师以外,黑龙江省各地、市电大部分责任教师、辅导教师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2.
《华德焚书异同论》是鲁迅后期杂文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写于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八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七月十一日《申报》副刊《自由谈》,后由作者编入《准风月谈》。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五年,闻一多决定提前结束美国的留学生活,并“决意归国后研究中国画以推尊我国文化”。临行前.他给朋左写信时用几首旧体诗叙说了他当时的心情。①其中《天涯》写道:天涯闭户赌清贫.斗室孤灯万里身。堪笑连年成底事?穷途舍命作诗人。此诗深刻表达了诗人议旧异域的苦;:习和回归温国的心愿。的确,当时中国军阀连年内战,人民流离失所.一个有志青年却象“一个流回”.年复一年他留在国外有何意义?闻一多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一个小国人。因此,他怀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一段执著的感情,于一九二五年七月回到了祖国。…  相似文献   

14.
关于茅盾的出生时间。南京师院中文系一九六○年使用的《现代文学》讲稿说是“一八九六年四月”,山东师院一九六一年编印的《中国现代作家小传》则认为是“一八九六年二月”。我曾就此并其它问题致书茅盾翁,他于一九七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复信说:“我的出生时间是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阳历)。”  相似文献   

15.
德国劳工部承问吉勃尔Kathe Gaobel博士近作一文。述一九二四年七月一日至一九二五年六月三十日一年间德国职业指导发展状况。揭载于国际劳工评论报第十四卷第六期。(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出版)兹择要迻録之。按职业指导。德国最为发达。本杂志已屡有报告。关于其实施办法以及前此数年间狀况。可参阅本杂志第五十二期。第六十七期。及第七十五期。译者注。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早期诗篇《醒呀》,《闻一多全集》失收。根据这首诗后闻一多所写的附记判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五年“五卅”爱国反帝运动暴发后不久。  相似文献   

17.
“达夫一生可以说不得志的一个人,在北大没有当到教授,后来(一九二四年初)同石瑛先生到武大去曾经担任过教授”。这是郭沫若同志在《历史人物·论郁达夫》中的话,提到了郁达夫赴武昌就职的时间。冯雪峰同志在《郁达夫生平事略》(载《新文学史料》第一辑)中则说:郁达夫“一九二五年春初赴武昌任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授”。在《新文学史料》第五辑上所载的于陶同志的《创造社与郁达夫》一文中,也称:“一九二五年初,郁达夫离开北京大学,随石瑛去武昌担任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授”。郭说、冯说,于说这三种说法,何者准确?在三十多年来的一些研究郁达夫的论著和文学史教材中,都没有提出质疑或加以辨正,有的索性回避。近期,笔者查找到了郁达夫的《说几句话》一文,这是为郁达夫著作的各种集子、本子所未收的散佚的一篇通信,载于《现代评论》四十六期。郁的这篇通信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七日,内中追述到他离北京南下武昌的时间时这样说:“从今年的阴历正月起,我在武昌的狗洞里住了半年”。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于一九八二年七月十二日批准的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已于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日发布施行。新《标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了我国五十年代初期制定的《准备劳动与卫国的体育制度》(以下简称《劳卫制》)、一九六四年制定的《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一九七五年制定的《国家体育  相似文献   

19.
鲁迅这篇杂文写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为批驳洋奴买办文人林语堂之流提倡“费厄泼赖”,(英语译音,所谓“费厄”,就是对敌人表示宽容,不要穷追猛打;所谓“泼赖”,就是对敌斗争视同游戏,不要认真对待)、不“打落水狗”的反动主张而作的。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期上,后由作者编入论文和杂文集《坟》中。  相似文献   

20.
《雪》是《野草》的第八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六日《语丝》周刊十一期。当时“五四”落潮已经过去。在南方,新的革命风暴正在酝酿,革命运动重新走向高涨。在北京,封建军阀建立了以段祺瑞为首的临时执政府,整个北方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此时身居北京的鲁迅,一方面在与北洋军阀政府及其走狗“正人君子”之流激战,一方面也时时产生一种“苦闷彷徨”之感。“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首诗,正是鲁迅当时思想情绪的反映。不过,鲁迅当时虽感“寂寞”,但并不悲观;虽然“彷徨”,但仍然在“荷戟”;虽然感到道路“修远”,但仍在不断地“上下求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