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每个记者,特别年轻记者每天都在苦苦地思索:今天写点儿什么?新闻源在哪里?笔者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一线从事新闻采编业务,获得了颇多体会。现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如何发现新闻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徐迅 《中国广播》2004,(10):48-48,47
笔者曾在一线从事法制新闻报道18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准确是法制新闻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易欣 《新闻窗》2008,(3):45-47
近几年来,一个新的新闻术语“新闻观察员”作为时尚而体面的称呼不断出现在各类媒体上,但其含义并不确定,有的指新闻线人,有的指新闻评论员,还有的指监督监察人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观察员”是一个指向性非常明确的政治概念,“新闻观察员”的表述扩大了“观察员”的内涵,降低了“观察员”的规格,其表达方式既不科学也不准确,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极易造成新闻语义和传播秩序的混乱。  相似文献   

4.
牛丽红  马雄 《编辑学刊》2015,(2):101-104
探讨了经济新闻在报道流程中大众化术语"变译"的范式,分析了网络时代里信息技术在辅助其新闻专业术语"变译"方面的功能、使用方法和技巧,从而让更广大的读者群能更容易、更快捷、更有效地接受经济新闻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赋予了社会更为广阔的舆论环境,也将新闻从业推入更为迅捷的舞台,各类咨询庞杂交汇,新闻触角进一步延伸,身处海量的信息时代,对职业新闻工作者也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不仅要懂得甄别的新闻源,也需要具备更强的新闻敏感性,这是记者生存的“利器”。  相似文献   

6.
陈志农 《新闻实践》2006,(12):38-38
政府部门是重要的新闻源,政策性新闻又是政治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性新闻必定在报纸版面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笔者供职的浙江日报为例,仅今年10月份,有关浙江省出台各种政策法规的相关新闻就有21条之多。  相似文献   

7.
"反转新闻"是否属于虚假新闻,事关新闻真实性的基础问题。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对于当下的新闻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不能把"反转新闻"等同于虚假新闻,但此现象对新闻传播有多重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著名作家舒庆春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近的文字",换句话说,世界上最好的新闻,就是最亲近的新闻。根据新闻接近性原则,新闻兴趣和地理距离之间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人们最为关注的其实是他眼皮底下的事情,或者说与他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社区是新闻的原产区。社区新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直接体现了新闻接近性原理。社区新闻是社会新闻的延伸,社区作为城市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一座城市最小的准行政单位,也是新闻资源集中的地方。为了追求新闻的鲜活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挖掘社区新闻成为阜新日报民生部拓展新闻源的一个创新。民生记者"深耕社区",致力于报道社  相似文献   

9.
一、人造羹女与新闻摄影 前不久北京台曝出的"纸馅包子"事件和时下正在热炒的"华南虎"事件都再一次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一个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即如何看待新闻影像的造假问题."华南虎照片"事件截止笔者完成本文时仍无定论.但"纸馅包子"这样的典型假新闻,一味地为制造轰动效应,而采用无中生有、导演摆布的手法,无疑是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再次敲响了对虚假新闻影像的警钟.一时间,以假照片、假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假新闻成了过街老鼠.不但公众对此深恶痛绝,不少媒体也大张旗鼓地对假影像宣战.一些新闻摄影大赛,如"华赛"比赛规则中也明确指出,为保证照片的真实性,比赛严禁经不允许的电脑技术手段修改过的照片参赛,同时也禁止经多次后期曝光和在人为操纵下拍摄的照片参赛".  相似文献   

10.
新闻在世界选举民主中的历史已被描述为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开端,这种认同是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社会独特地位和作用的诉求,是建立在职业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并得到其坚决捍卫。尽管新闻学研究有关文献将新闻理解为一种职业意识形态,但是学者们倾向于将这种意识形态的基石或多或少视为理所当然。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意识形态的理想价值观,考察当下文化和技术发展的环境中,这些价值观是如何遭到挑战和演变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21,(8)
"新闻真实"是一个应该被当下数字新闻研究高度重视的"古老的新问题"。尽管新闻学已对此做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偏向于把"新闻真实"理解为对传统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从新闻业自身发展与演化规律出发,尤其是针对数字传播语境的新挑战,阐释"新闻真实"观念的研究仍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回应了对新闻真实的一些常见怀疑观点、分析了新闻真实对新闻专业化和数字新闻再专业化的意义,设想了我们如何可能在数字新闻学研究中继续关注和重新思考新闻真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新闻真实"的新定义。本文呼吁学界应对"新闻真实"这个规范性理念进行更进一步的阐释和研究,以便在数字新闻再专业化的关键历史时刻为新闻实践创新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一般来说,强调报纸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并不可能招致异议。因为众所周知,新闻是报纸生存的根本。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新闻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即便从概念出发,我们知道,新闻评论是现代新闻传媒手段普遍应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性即是其基本特性之一。  相似文献   

13.
如果要对我国电视事业2004年的发展状况作一番回顾和梳理,就不能不提到“民生新闻”这个词。的确,这类“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关怀”的新型电视新闻形态,无疑成为去年电视领域的最大热点之一。这一点,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14.
朱文博 《当代传播》2021,(1):105-108,112
本文针对“廖君事件”,围绕新闻与真相、记者的责任、用事实说话、大记者与小记者等舆论争议激烈的新闻理论与伦理规范问题,基于对记者廖君疫情期间331篇文字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进行历史探究与理论阐释。研究发现,廖君不仅在疫情初期的报道中符合专业的操作规范与职业要求,而且在后续数百篇的报道中体现出了一名人民记者的责任担当。事件背后反映出当下新闻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缺位。因此,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切实维护广大人民记者的职业尊严,是当今新闻界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镛 《记者摇篮》2009,(7):58-58
人学即为当代人类对人性真实的透视学。以人的本质为基础,以人的价值为中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人学进行全方位的探究,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这一社会主体能够真正体现其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的品质问题一直成为新闻理论和实践中探讨的焦点.2008年浙江收视市场出现了一个现象,90%的开播两年以上的方言民生新闻节目的平均收视率都在下滑,下滑幅度在13%至50%之间.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以方言表现形式而津津乐道的民生新闻开始走向收视的疲劳期.而同样是在浙江收视市场,嘉兴广电总台的普通话民生新闻"小新说事"却保持着收视率持续稳中有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张帆  李辉 《新闻界》2013,(17):21-24
框架理论被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后对新闻媒体的议题设置以及受众对接受新闻事件及其认知的固有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新媒体在新闻建构中也在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媒体对客观事实的建构方式。从框架理论和新闻叙事两个层面着手分析媒体的新闻建构过程,展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客观事实的建构,从而分析新闻事件中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报道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我在《公共化或社会化:后新闻业时代新闻道德的一种走向》一文中提出①,在后新闻业时代②,新闻道德的演变很可能是两个方向:一是新闻职业道德要求的公共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戴墨 《军事记者》2013,(3):29-29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前进报社社长杜树人每年都有稿件获得军内外新闻奖。品读他的获奖作品,给人一个很深的感受是:新闻可能天天有,但好新闻却不可能人人得。新闻人不光要有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还要有打磨新闻精品的意识。一、时刻带着敏感的神经,才可能发现被忽略的珍珠连获3项新闻奖的消息《某团把休息日还给战士》(载于《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