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     
《兰台内外》2010,(1):63-63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先后经过一个原始森林,而且都是在森林里迷了路。第一个人在森林里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能走出去,这时他来到一个分岔路口,他观察了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走左边的路,他很幸运,走了没多远,就到了森林的边缘,他成功地走出了森林。第二个人也在森林里走了三天三夜,  相似文献   

2.
学者冯天瑜     
冯天瑜其貌不扬,但有个突出的特征——他的那双大眼睛。且由于他天顶上脱发太早,这双大眼睛就更为凸出。也因为这双大眼睛,他便显得很天真,显得很随和也很质朴。他当然是个很随和的人啦,不过你可不要上当,他也是很有原则的。他很原则,体现在他不愿为官上。像他这样的人,是进可为官,退可为学的。可是他不愿为官,而且弃过官,只是一心向学,不入仕途而走学途。这一段经历他不愿对人提起。  相似文献   

3.
正胡适的"闲暇决定论""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这句话是胡适说的,后来百岁老人周有光也说过类似的看法。看来"闲暇时间决定个人成就"的观点,是很多学人的共识。为了论证这个观点,胡适继续讲故事——  相似文献   

4.
小说家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讲的都是家乡高密的故事。小说家沈从文据说是现代中国作家中最有资格得诺奖的,他也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讲的是故乡凤凰古城的人和事。小说家兼小品文家汪曾祺被公认为大家,其实他没有什么鸿篇巨  相似文献   

5.
建立“两个体系”,即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我去年秋天开始提出来的。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琢磨,档案的最大价值应该是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各种需要,档案工作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为社会中最大多数人提供他们需要的档案服务。这就需要做到两点:第一点,档案资源体系应该覆盖所有被档案记载过的人,否则,有的人在档案资源中就是空白,当他需要利用有关他的档案时,捎案工作者就无法满足他的需要;第二点,档案利用体系应该方便所有想利用档案的人,否则,即使档案资源中有他想利用的档案,他的利用愿望也会落空。  相似文献   

6.
事业是精神性追求与社会性劳动的统一。精神性追求是其内涵和灵魂,社会性劳动是其形式和躯壳,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一个仅仅为了名利而从政、经商、写书的人,无论他在社会上获得了怎样的成功,都不能说他有事业。所以,一个不把自己的理想、思考、感悟体现为某种社会价值的人,无论他内心多么真诚,也不能说他有事业。  相似文献   

7.
成放 《新闻实践》2011,(6):75-76
正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美国。资深杭州报人、旅美作家阙维杭的新著《今日美国:痛与改革》(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写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美国,一个他称之为又爱又恨的国家。这是他十多年来在这个"花旗国"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成为你自己     
知道尼采是个疯子的人,远比看过尼采文章的人,多得多。我们怎样找回自己呢?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他是一个幽暗的被遮蔽的东西。如果说兔子有七张皮,那么,人即使脱去了七十乘七张皮,仍然不能说:"这就是真正的你了,这不再是外壳了。"一个看过许多国家、民族以及世界许多地方的旅行家,若有人问他,他在各处发现人们具有什么相同的特征,他或许会回答:他们有懒惰的倾向。有些人会觉得,如果他说他们全是怯懦的,他就说得更正确也更符合事实了。他们躲藏在习俗和舆论背后。从根本上说,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他在世上只存在一次,不会再有  相似文献   

9.
巴楚  何文  昕彤 《出版参考》2009,(3):42-42
贵州有个作家叫何文,熟悉他的人都觉得他有点不可理喻。一个作家,按说其生活方式应该是和时代合拍的,但在这方面何文可说是个落伍分子。他的这个落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BB机流行的时候,他从没有带过这玩意儿;二是在城市手机普及甚至频繁更换的今天,他至今也没玩这人与人之间方便联系的现代工具;三是现在写作的人,连比他老很多的老作家们都改手写为电脑写作了,可他还是顽固不化地用那只手吭哧吭哧地埋头苦干。  相似文献   

10.
诗人曾卓     
诗人曾卓有一个突出的额头。或者说,一个很特别的前额。这是一个诗人的额头,是诗的象征,智慧的象征。他是一个思想者,曾经有人以此为题给他拍摄过照片。而他同时是古道热肠的一个人,一个敢于说话的人。因为热心肠,他最肯帮助人。他曾经为老年徐迟找了一位助手,使得徐迟在晚年多了一分快乐。也因为热心肠,我也才能经常地向他请益。《闻一多全集》参评国家图书奖,需要有专家的推荐意见,因为近便,也因为闻一多是诗人他也是诗人,我想到了曾经拜访过的他。他很痛快地答应了下来。于是我知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两个体系",即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我去年秋天开始提出来的.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琢磨,档案的最大价值应该是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各种需要,档案工作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为社会中最大多数人提供他们需要的档案服务.这就需要做到两点:第一点,档案资源体系应该覆盖所有被档案记载过的人,否则,有的人在档案资源中就是空白,当他需要利用有关他的档案时,档案工作者就无法满足他的需要;第二点,档案利用体系应该方便所有想利用档案的人,否则,即使档案资源中有他想利用的档案,他的利用愿望也会落空.  相似文献   

12.
我是人大代表,你就得被我搞! 十几年前,顾德成是个学徒工。为谋生计,他承包建筑工程,但初涉建筑市场,人单势孤,经常受人欺负,有一次连肠子也被人打出来了。这些经历使他  相似文献   

13.
超出眼界的热衷有个人抬着右臂,仰头站在路边,好像在向天上看什么东西。这时有个过路人看到了,以为他在看天上的什么东西呢,就站在他的旁边,也向上望着。接下来,又来了一个人,也站在旁边向上看;又来了一个人——不长时间,路边聚集了很多人,一起仰头向上看着。这时,第一个人放下手来,看了看周围的人,你  相似文献   

14.
人有记忆。这些记忆可能是连续的、完整的,也可能是断裂的、马赛克片的。即便仅存的只是一些碎片,一个人也能够据之记起他过去生活的大致状况。这些碎片越多,就越能拼出过去生活的图景。  相似文献   

15.
观察箴言     
唐骏这件事发生在美国,他要辞职,100个人只有一个价值观;发生在日本,他要谢罪,100个人只有一个价值观;发生在中国,他要狡辩,100个人有100个价值观:他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法治不是治老百姓,法治是治公权力。我们正处在一个不够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文摘     
三个抄写员的故事黎锦熙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民国头十年他在湖南办报,当时帮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实实地抄写文稿,错字、别字也照抄不误,后来这个人一直默默无闻。第二个抄写员则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先进行认真仔细地检查然后才抄写,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过来。后来,这个抄写员写了一首歌词,经聂耳谱曲后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第三个抄写员则与众不同,他也仔细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对那些意见不同的文稿则随手扔掉,一句话也不抄。后来,这个人建立了以《义勇军进行…  相似文献   

17.
阿来的小说基本上以藏区作为描述对象,不管是在《尘埃落定》还是在《空山》系列中。这不仅因为他是藏族作家,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一种母系情结。基于这个缘故,我更乐意将他称为民族作家,而不仅仅是个小说家。也因如此,他的小说与同类的作品相比,多了一重质感。  相似文献   

18.
名刊要览     
他首先是个黑人,但勇于追求族群和解与平等;他其次是位医者,努力用信任、合作与和解来化解人心中的隔阂与伤痛;在政界,他当然是个新手,但他出色的组织与领导才能让人不能小觑;他也是一个激进分子,他的宗教背景和思想成长经历都非常复杂;他同时还是美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罗璘  肖渊 《声屏世界》2010,(3):39-39
《奶牛村里的两家人》记录的是于都县靖石乡黄沙村两个普通农民家庭养奶牛的故事。村民曾灶生一家通过养奶牛买了小车、盖了小洋楼。虽然养奶牛的日子辛苦也有烦恼,但是曾灶生并没有小富即安,他有更大的梦想,他要走规模养殖的道路,他想从养四十多头奶牛的养牛户转变成养二三百头的养牛老板。叶彩亮是第一批在屏山牧场养牛的人。靠着养奶牛,他的两个孩子实现了大学梦。  相似文献   

20.
《电子出版》2005,(11):75-77
我有个兄弟自称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金刚猛男,恐怖片在其看来.不过是骗MM投怀送抱的小儿科.据说即便在后半夜看恐怖片他也丝毫不怵。但是有天.他忽然打电话告急.说再也无法忍受一个人在家了.因为刚刚看了贞子系列.吓了个半死。嘿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