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歌被誉为"活在孩子们口头上的文学",是一种以听觉为主要感知途径的语言艺术,优美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以及语音的强弱、长短和轻重有规律的交替,使得儿歌成为具有鲜明音乐性的韵律艺术。儿歌的韵律艺术是附着在儿歌的童蒙功用层面上而伴生的。只有富含韵律之美的童谣,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
对二十世纪中国诗歌中写“树”诗以及一些“树”的意象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不同时期“树”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指出了它们与古典诗歌不同的新的特质,呼吁建构一套能解决中国现代诗歌实际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3.
感伤美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样态,它以读者强烈的心灵共鸣而彰显其审美价值,带给读者不一样的心灵体验,李商隐可以算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感伤美代表诗人,并对其后宋代婉约派的诗风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其伤感美代表作《锦瑟》为例,对每一联进行分析,探讨《锦瑟》伤感美美学意蕴的具体表现,以期再次感受诗歌艺术带来的朦胧、伤感之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杰出代表,在文学史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本文紧紧围绕《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的特质,分析其何以具有惊心动魄的真情美、浑厚朴实的自然美、真挚的人情美、深切的相思美、重复变化的韵律美、整齐规范的形式美、意境浑融的哲理美。  相似文献   

5.
儿歌被誉为“活在孩子们口头上的文学”,是一种以听觉为主要感知途径的语言艺术,优美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以及语音的强弱、长短和轻重有规律的交替,使得儿歌成为具有鲜明音乐性的韵律艺术。儿歌的韵律艺术是附着在儿歌的童蒙功用层面上而伴生的。只有富含韵律之美的童谣,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6.
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其诗歌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深邃的艺术魅力,至今仍闪耀在文坛。其早期抒情诗歌代表作品《白鸟》,集意象美、韵律美和情感美于一身,体现出叶芝细致精妙的美学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与新月诗人一样,艾青对于现代新诗的诗美建构贡献巨大。他以诗的散文美建设为契机,为新诗带来亲切、自然、生动、新鲜的口语美的个性化语言;也带来错落有致、交互变化样态的具有真正的非格律化倾向与自由化倾向的自由诗旨趣的诗的散文美。他的绘画经历及其艺术家主体修养,使他给新诗带来色彩的美、意象的美、意境的美,把古典诗歌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造机趣赋予了新诗,从而使他的新诗达至文字的画的境界。在这些诗美探索的基点与高点上,艾青创作出了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和《我爱这土地》等具有了精工品格的自由体诗,把胡适、郭沫若以来的自由体推向了成熟,达到了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尤其是唐诗英译,历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精髓,诗歌兼有意美、音美和形美。那么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三美”呢?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唐诗英译实践,提出译诗要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即译诗的“三美”原则。  相似文献   

9.
王维诗歌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诗的特质上去进行审视,从美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就会发现,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并非“诗中有画”这一论断所能概括了的,它“诗中有画”而诗又胜于画,具有色彩美、构图美、动态美和音乐美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考察整个唐代文化的美学特征显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美论"出发,综述了该理论的发展脉络,对许渊冲先生的主要观点利进行了列举和概括,并简述了对卡明斯(e.e.cumings)的经典诗歌Love is more thicker than forget的研究现状。从音美、意美、形美等角度对这首诗及其译文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赏析,并对"三美论"在这首诗中的体现进行了总结概括。有利于读者理解"三美论"在诗歌翻译及赏析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从更深层次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流云小诗》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兴起的小诗代表,这些小诗诗句玲珑剔透,宁静独特,意趣深远,引人入胜,堪称诗中精品。诗作中的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体现出宗白华诗歌的内在艺术魅力和美学品质,"三美"的执着追求使宗白华《流云小诗》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学注重诗歌的形式之美,从语言的辞采、声律、对仗、用典等各个方面切入诗语内在特征的研究,以此强化诗语的审美特征,增强诗语符号的可感知性,使诗语在外在形式上即获得普通语言所不具备或不明显的艺术特征,在能指层面以巨大的作用构成诗歌的审美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中,歌颂男女爱情的诗歌很多,而纯粹写夫妻爱情的婚姻诗却很少,且以悼亡诗为主。中国情诗从爱情走向婚姻,其风格也由大胆热烈变得深沉含蓄,是因为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化中所处位置极其重要;受儒家化的观念影响,被限定在“家”这个环境里;悼亡诗的感情之核心蕴含的也是中国化的特殊内涵——家。  相似文献   

14.
在济慈的诗中,"真"和"美"的探索贯穿始终,这不但体现了济慈的美学思想,更体现了其哲学倾向。"真"是浅层的,表面的,其意义主要指向情感层面,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美"则是更深层次的,代表着审美作用下强烈的欢愉。本文主要通过济慈诗歌的创作及诗人济慈简介、诗歌外延美与内涵美的唯美主义诗歌表达及其恋诗情节和审美风格分析其审美心态的"真"与"美"。  相似文献   

15.
林良的童诗注重儿童情趣美的构成与传达。他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想事物,诗歌呈现出天真无邪的童心之趣;他把儿童的奇思妙想带入诗中,扩展诗歌的想象空间,诗歌想象之趣出色新奇;同时他还注重童诗的理趣,在生动的叙事中说理,实现了情、理、趣的有机结合。林良童诗的成就也正是得益于这童诗情趣之美的出色呈现。  相似文献   

16.
分析古典诗学对诗歌语言特殊结构方式的体认.诗歌作为语言的一种存在方式,它的魅力就包涵在语言结构系统之中.诗人化意为象,炼意成境,以明象、设境来明心达旨,传情表意.中国古典诗学对古代诗歌语言以象、境作为中介传情达旨的独特结构方式,对诗歌的情性意旨与诗语构造的象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能指与所指的双重层面,寻找诗语生成的基质和诗语的美学因子.它认为明象、设境是诗歌传情达意,构选诗味的有效途径,但象、境本身又不是诗歌语言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意义生成的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意义的生成得以以此为基点,不断向外拓展,从而把主体的情兴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7.
李娟 《职大学报》2014,(4):50-52
腾格尔作为著名蒙古族音乐家,对家乡的爱恋集中在这首《蓝色的故乡》中,歌词短小、精悍,注重结构、裁剪,讲究炼句、炼字,艺术手法灵活多样,符合诗的节奏和韵律,从而使歌词精粹,内涵丰富,充满诗意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18.
爱伦坡写了很多小说和诗歌。其中大量的作品是关于死亡的。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他的小说中死亡是恐怖、可怕的情节,而在他的诗中对死亡的描写似乎不那么可怕,读来有美丽而忧伤的感觉和体验,有着高度的审美情趣。作者在创作时,根据不同的理论原则,对诗歌和小说使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本文从背景、韵律、用词等润饰角度,对爱伦.坡诗歌中死亡美感进行了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9.
爱伦.坡在诗歌创作中非常重视诗歌的音乐性。他认为诗是美的有节奏的创造。本文通过分析爱伦.坡的代表诗作《乌鸦》中的音乐性及其音韵效果,揭示爱伦.坡如何运用韵律及节奏表达自己痛苦绝望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古典的以及现代分析美学的诗美构成要素论、音节化与情感诗化的理论以及唯美主义理论,是新月三美论中音乐的美理论的深层次核心理念,也是新月诗人现代诗歌美学建构的基本理论。新月的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对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的美的建构所做的示范性的探索与实践,依赖于这些文学美学的基本理论。后期,新月诗人的纯正、纯粹的诗歌美学追求倾向,则从关注诗歌的外在形式美向内在主体精神的美学品格转化。《奇迹》的音乐美与散文美交织的内在矛盾正是这种美学追求的呈现。认识清楚这些,对于深入认识现代诗歌的流变进程与现代诗歌的美学建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