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初六册《岳阳楼记》) 其中“翔集”,课本未注释,一般的教参资料译为“时而飞翔,时而聚集”。其实,这是不了解“集”的古义而造成的失误。《说文解字》注云;“集,群鸟在木上。”《经籍纂诂》的注释同此。可见,“集”的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古人在使用时,如侧重点落在“群”上,则表“聚合”义;如侧重点落在“停”字上,则表“栖止”义。因此,一只鸟停在树上也可叫“集”,如《庄子·山木》“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引申之,也可指其他动物的  相似文献   

2.
一提教学改革很多人就以为凡是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就算“改革”了,于是乎上行下效,你做我仿,不少地方又刮起了一股“新”风。有的老师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新,故意在课堂上耍花枪,闹哄哄地—堂课过去,学生所获甚微。笔者认为,如此之“新”倒不如“旧”好。  相似文献   

3.
张美华 《常州师专学报》2002,20(6):64-65,73
本文就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紧扣学科自然特点,实现四方面的调整和转变。  相似文献   

4.
一、"英雄式的战斗"和"XX式"词组类析课文呈现:.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毛泽东《消息二则》)什么是“英雄式”的战斗呢?要弄懂“英雄式”的意义,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英雄”的词义,二是“XX式”格式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 润物细无声语文课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学科.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思想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引导学生深钻课文内容,研读重点词句,赏析典型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一)、深钻课文内容,揭示思想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于衷、言溢于表的产物.钻研教材时要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包含思想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神所在牢牢抓住,启发学生深思.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中的第三段和第七段是这样写的:“春天,大地苏醒,万木吐绿.这时候,蚕也破卵而出,开始了新的生活.蚕吃的是桑叶,睡的是竹匾,献出的却是晶亮闪光的丝.它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只有四十几天,却一刻也不停息的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吐丝、结茧,直到吐完最后一段丝,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相似文献   

6.
要从改革中要质量一讲到提高教学质量,有相当多的同志首先想到的是加大学习量,加班加点。于是,五花八门的资料就源源不绝地塞到学生手里,各种类型的作业题、练习题、试题象雪片一样铺天盖地压到学生的头上。这样做的结果,学习成绩也可能在短期内上去一些,但从长远的战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比较教学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比较教学,越来越被人重视了.高中语文第三册书中,节选了《守财奴》.和《泼留希金》两篇课文.“思考和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问题:“这一课(指《泼留希金》)和前一课(指《守财奴》)所写的剥削阶级的两个人物,都表现了各自的阶级本性,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刻画人物的方法又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守财奴》节自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写的《欧也妮·葛朗台》.《泼留希金》节自俄国文学家果戈里写的《死魂灵》.这个问题是从比较  相似文献   

8.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而且有许多描绘祖国山川的优秀诗文,为我们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应该把握语文训练序列,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在教学中恰当而自然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里结合教学实践,概括几种渗透方法:1.析题阐义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窥测文章中心内容的“窗户”。在语文教学中,紧扣文章题目,挖掘其中的蕴义,可以使学生在析题中明理,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在讲《白杨礼赞》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思考:文章仅仅是赞扬白杨树吗…  相似文献   

9.
本文或引经据典,或凭亲身实例,结合自身十年的教学实践分别从六个方面深刻总结了教学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方法,那就是:知背景、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品意境、悟诗情。  相似文献   

10.
修辞,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语言条件,对语言加工选择,增强表达效果??动.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修辞,就叫比较修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修辞?很重要.中学课本上的文章,大都是专家们精心??的名篇佳作,遣词运句多有神来之笔.但这些画龙点睛之处,学生未必都能轻易理解.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单从作家完成了的作品去学习,作家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不那样写,读者很不容易看??也不能领悟,要是对同一作品的初稿和完成稿??比较,"简直好象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只有采  相似文献   

11.
所谓比较法,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有联系而又有差异的知识,分别进行分析、区别、鉴赏、归纳,辨析异同,把握特征,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方法。中学语文是一门知识面广,内容极为丰富的科学。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还应激发学生对学科问题多思、多想,多方位、多角度地去分析、比较、鉴别。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运用比较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同时也打破语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12.
徐坤 《学语文》2006,(3):1-5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主、和谐、互动共生的动态过程理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但我们所见到的却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关系的严重对立和扭曲,教学严重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异化”倾向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开展语文探究性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的语文探究性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但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目前的语文探究性教学却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用于探究的问题质量不高、教师指导不力、  相似文献   

14.
从1980年秋起,我担负了我校首届整体教育实验班的语文教改实验任务,从初一到高三,整整六个年头。 语文教改实验分两科进行:一是阅读课,二是作文课(语文基础知识放在阅读课内,集中时间教学)。按照“分科独进,各成体系,相  相似文献   

15.
尹静 《现代语文》2007,(5):46-47
所谓比较,就是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讲,将“比较”这种逻辑方法运用到语文学科中指导教学,即是语文比较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充分挖掘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当前,中学生语文基本功较差。我校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十分低的,一般语文考试的情况是语文基础知识题比作文题得分稍高。据说,这种现象在外地带有普遍性。这就涉及到一系列教学特点和规律问题,诸如语文课的性质和任务问题,教学原则和方法问题,知识——能力——智力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我们就先从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来看。现代著名的语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很多论著中曾对语文教学各方面的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仅在已收录出版的三十六篇语文教育书简中,就有十六篇讲到怎样进行课堂教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应做到以下“六个必须”:一、思想观念必须更新.语文学科是一门明显带有时代色彩的“载道”学科.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要力求做到“四个转化”,即: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听说读写能力方向转化;从重教向重学,进而  相似文献   

18.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应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对新课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这是成功课堂的前提。物理课教学如何导入新课呢?通过实践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由科学史实导入新课科学史料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可以用来导入新课。例如讲简单磁现象,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导入新课;讲阿基米德定律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这些史料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很受学生欢迎。二…  相似文献   

19.
比较教学就是提供这种“机会”的极好方法。 比较,也叫对比,对照。它是把两种意义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从相互对比中来说明问题的一种修辞方法。比较也是语文教师通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正反异同等多种不同角度的比较辨解,得以开拓思路,兴一隅而反三,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通常使用的比较法,有下述六种: 一、新旧比较法 “温故而知新”,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语文也不例外,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比较,使学生易于获得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比较阅读法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实用价值。本文拟对比较阅读法的具体运用及其意义作一些阐述。比较阅读法,即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联系与其有关的文章进行比较,或对一篇文章中有关的一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了解它们的异同,掌握其特点的一种阅读方法。文章与文章之间的比较是篇外比较;一篇文章中某些方面,如所写的人物、所涉及的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