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从大约五十万年以前开始知道用火,到大约两万年前开始使用弓箭,驯养动物,栽培作物,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是到了今天,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短短的十年多时间里,就可以把世界改变得面目全非。有人曾作过粗略的统计和推测,认为在最近十年里,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发现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更多,而未来的十年比现在的十年又将翻一番.新技术从发明到实际应用的平均周期,已从十九世纪的五十年缩短为十年甚至五年.如果说蒸汽机的这一过程整整花去八十年之久,那么激光器则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现今世界上的全部科研成果,有一半是近十五年取得的。据统计,全世界从事科学研  相似文献   

2.
据科学家的描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十分惊人,短短的十多年间,它已把世界的面目改变得难以辨认。当前人类高度文明赖以构成的全部科研成果中,有一半是最近十五年之内刚刚到手的。从科学理论到生产实践的平均周期,已经从十九世纪的五十年缩短为今天的十年甚至五年。全世界科学家的人数,1967年共约三百万人,占人类历史上累计的科学家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十年之后即1977年,已激增到五百万人。有人估计,在现有的条件下,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人类的知识总量大约过十年又会翻上一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在描绘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时指出:“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腐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今天,世界历史处于另一次旷古未有的大飞跃的前夜。当大飞跃到来时,人类生活的面貌也许会使未来学家最大胆的预测显得目光短浅、想象力呆滞。作好准备,迎接挑战,已  相似文献   

4.
有关调查显示:首先,信息爆炸令人紧张和感到无助;其次,过多的信息会降低人们的创造力;最后,过多的信息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前,教师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性知识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教师实践性知识是缄默的很难表述清楚的知识,是渗透在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的。它主要强调从实践中发展出的个人观点与看法,是教师面对特定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这种实践性知识的特点:第一,它是一种经验性知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  相似文献   

6.
曾繁辂、伍铁平在《高教战线》1985年第12期撰文提出:有些文章不加分析地从国外引进或自造某些不准确、不科学的概念,如所谓"知识爆炸"、"知识老化"等等,把知识增长的速度和所谓知识陈旧的趋势夸大到了极端,似乎今天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知识,毕业以后就有大部分过时了.这些观点在报刊上广为流传,必然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不好的影响,不利于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实事求是、勤奋好学、严谨治学的学风.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我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干部必须尽快掌  相似文献   

7.
“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杨振宁语).我想每个有远见的老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猎物“总有吃完的时候.而“枪“可以让学生不断的“捕获猎物继续生存下去”。要让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在将来工作岗位有用武之地.作为计算机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学法组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想学、能学、会学、会用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笔者将结合自己计算机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尝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杨振宁语),我想每个有远见的老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猎物”总有吃完的时候,而“枪”可以让学生不断的“捕获猎物继续生存下去”。要让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在将来工作岗位有用武之地,作为计算机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学法组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想学、能学、会学、会用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笔者将结合自己计算机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尝试进行阐述: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电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学生们都对它强烈…  相似文献   

9.
人类使用书籍的历史才短短几千年,可书籍的发展速度太快了,现在书籍竟多到了形成“信息爆炸”的地步。古代人们称赞读书多、学识渊博的人“学富五车”。古代的马车五车是多少?一部简书捆卷起来就有一大车。古代人认识局限比现代人大,古代信息传递手段比现代落后,能找到并读通“五车”书就很了不起,一般人平时能有一卷书,闲来随手翻翻也够不错了;所以,古人认为“开卷有益”。现代情况不同,书籍浩如烟海,又不难找,如果把顺手能抓到的书都读过的话,即使有千载寿命,而且都花在读书上,也不可能读完。因此,信息论在告诉我们:读书必  相似文献   

10.
“知识爆炸”、“知识老化”的概念是不准确、不科学的,是不利于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实事求是、勤奋好学、严谨治学的学风的。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我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和干部必须尽快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这是毫无疑义的。问题是有无必要用“知识爆炸”这类含糊不清的说法来描述科学进步的形势。如果这种说法的含义只是指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言,即使用词不够恰当,也无关大局。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爆炸”论者往往提出一系列不科学的论据,并推演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国外有人断言,知识量是在爆炸式地增长,最近十年内科学技术的成就,超过了以往人类历史上所有成就的总和。这就是说,知识量十  相似文献   

11.
<正>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语”部分提出:“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学生不仅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积累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特征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实现“思维提升”,即“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在不少说明文课堂上,教师的着力点是在知识层面,  相似文献   

12.
"先在"知识积累指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或日常大环境中群体文化传承的影响所获得的与古代文学课程有关的知识。学生的"先在"知识积累对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着正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先在"知识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课堂互动过程的开展;但另一方面,其非系统性和无序性又影响了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重视"先在"知识积累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3.
拥有知识是对教师的第一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积累“渊”且“博”的知识是成长为优秀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如今时代,是各科知识空前增长的时代。用“知识爆炸”来形容它。既形象又贴切。可社会上另有一种“知识爆炸”的现象,“爆炸”过后。知识未增长。人倒被“炸”得糊糊涂涂、昏昏沉沉——有人在提到眼下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的时候,很有一点欣赏意味,陶醉意味。我却没有那么乐观,总觉得其中的悲剧意味颇重,重得叫人战栗,叫人想哭。先不涉及什么具体现象,单是那词义本身就让人不能乐观。“爆炸”是事物的一种突发性、无序性、失控性的运动形式,因此它炸的是  相似文献   

15.
高三的现代文阅读复习课总是枯燥乏味,缺少生气。我觉得应该把这类课上成欣赏课,因为阅读训练的材料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精短散文名篇,学生在欣赏中可以体会到自然之神韵,生活之多姿,生命之精髓,人生之哲思。昨天阅读训练课的内容是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生课前有预习,我从作  相似文献   

16.
论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积累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我国教育教学在知识积累方面具有长处,也存在严重不足,甚至导致“繁琐哲学”和无效劳动。要改变中国教育中知识积累的结构和方法,提高积累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批判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艺术作品潜在的生命力,只有在欣赏者的欣赏过程中才能获得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欣赏者也不自觉地参加了创作.这里所谓的欣赏是指欣赏者对作品的心领神会,被作品所感动,而不是指一般的看和听.巴尔扎克曾说过:“我们去剧院和看画展……我们议论得很内行,但我们从那里出来以后却依然故我.“这不是欣赏.契诃夫也说过类似的话:“有权势的人既看过屠格涅夫、也看过谢德林,但是他们依然故我:贪婪而又凶恶.”这也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艺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包含着深刻理性的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18.
“知识爆炸”说可成立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爆炸”说可成立吗?徐飞引言“知识爆炸”又叫“信息爆炸”。一个时期以来,关于“知识爆炸”的说法,曾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科技发展的走向乃至科技政策的制定,甚至还影响了相当一批人对科学知识的价值取向,然而,剖析社会上流传的关于“知识爆炸”的各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人的智力正在迅猛发展。知识爆炸是现代人类社会在历史的进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国外学者确认:目前人类知识每三年翻一番;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走上工作岗位不过数年之久,百分之五十就变成陈旧。今天被认为是发明、是创造的最新成  相似文献   

20.
要学好数学,掌握一定的解题技能技巧是必要的。但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如何,主要取决于他的数学知识的深广程度。因此,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决不能片面地去追求解题的技巧。例1.设 z 是复数,解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