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辞·天问》是屈原的不朽巨著,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与风格,成为《楚辞》诸作中的奇葩。《天问》具有一股悲情的动人力量,使人产生共鸣。屈原通过诘问的修辞方式,沿用楚骚美学的托物寓志手法,借助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人物与故事,神话中的天文、动物及植物的意象等,抒发心中的一腔悲愤,以及对楚人的讽谕、期盼与警惕。屈原在《天问》中所抒发的悲愤,正与司马迁的悲情一致,这也可解释司马迁读《天问》后深感悲愤的原因,《天问》也达至《文心雕龙》美学中的隐秀效应。  相似文献   

2.
由于注释目的和楚辞文体观的不同,楚辞注本的选目自汉至清也历经了发展变化的过程。明清之际,楚辞研究呈现出向屈原及其作品集中的趋势,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受这种学风的影响,辨析了"二招"归属、《九歌》分章,收录屈原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蒋骥的楚辞选目巩固和推进了上述趋势,对后世楚辞注本的选目以及域外楚辞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这篇探讨及比较性质的文章,涉及两个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极不相同的思想与文化源流。一个是东亚文化,一个是西亚文化。有学者如苏雪林等曾用了不少功夫,特别是从比较宗教及神话等的角度,尝试证实西亚文化对商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对《天问》等楚辞的影响。但大部分学者至今仍将这论点看成是推测性的。笔者基本上也同意大部分学者们的看法,虽然笔者认为苏教授等所提出的研究成果有继续探讨下去的价值。因此,在苏教授的推测还未被证实之前,我们只得继续假设西亚文化和东亚文化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文化源流。《约伯记》显然属前者,《天问》则属后者。  相似文献   

4.
屈原《九歌》文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楚辞·九歌》是一组意象清新、情致深婉、语言优美的诗篇,凡读《九歌》者,无不被它的巨大艺术魅力所打动,所惊服。但同时也为围绕着它的许多问题所困惑。例如关于《九歌》的文体,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历来楚辞研究者,一般均承认《九歌》与楚国的宗教祭祀有关,但对《九歌》文体的性质缺少明确、一致的说法。通常认为,《九歌》是供祭祀典礼用的祭歌。虽然有民间祭歌说和郊祭歌说的不同,但都认为是“祭歌”这是一致的。所谓祭歌,就是供祭祀典礼上演唱的歌词。如最早注楚辞的王逸,他在《楚辞章句·九歌叙》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这就是说,《九歌》原是楚地民间“乐  相似文献   

5.
《楚辞》是《文心雕龙·物色》篇论述的重要文本参考及依据,作为典范文本,其对该篇的理论建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基于该篇所论,由《楚辞》之"触类而长"入手,分析了其感物入兴的心理转向、文辞表现的亦繁亦简,从而彰显其在山水文学创作传统中的突出成就与地位;通过对《楚辞》特点与"贵闲"、"尚简"结论的内在理路分析,亦确证其对"物色论"总结的潜在作用力。《楚辞》写景成就的"被发现",大大助益、深化了《文心雕龙》对物色理论的思考与认识,也是"楚辞学"研究史上的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6.
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众所纷纭,有认为它是一部占筮书,有认为它是一部哲学书,笔者从《周易》的女性观入手,认为该书是一部体现、维护男权利益之书。  相似文献   

7.
明代是《楚辞》评点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这一时期刊刻的《楚辞》评点诸本,目前学术界重视不够,极有必要对其存在形态、因变及源流进行考察和揭示。  相似文献   

8.
汉代班固的《离骚赞序》和《楚辞序》在评价屈原时其主要观点几乎完全对立,由此引来后人聚讼不已。笔者认为:班固对屈原始终是敬佩景仰的,《离骚赞序》和《汉书》中对屈原的评价代表了他的观点;而《楚辞序》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表面出自班固之手而实质体现汉明帝意图的代言书。  相似文献   

9.
今见王逸《楚辞章句》诸种版本多有歧异 ,均非善本 ,亟须校订和整理。充分利用各种本子所提供的异文材料相互校勘 ,同时参照诸本以外的文献材料 ,特别是新出土的秦汉简帛文献进行校勘 ,是其校订和整理《楚辞章句》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屈原《天问》,“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极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堪称先秦破除旧文化思想束缚的战斗诗篇,正确品评《天问》有助于总结中国古代进步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激励当代人大胆解放思想,放手从事改革。 《天问)写作的缘起无从详考,一般有两说;一谓屈原流放时所作,“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曼,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潜漖煆,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一谓屈原使齐时作,系收集稷下学者提出的诸问题综合成篇。前者为即兴说,后者为纯学术说,都不尽合具有广泛政治斗争背景的屈原文学生涯。 如果将《天问》的写作置于当时政治文化斗争的背景上,并把前二说结合起来,就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1.
将屈原的《天问》和《约伯记》来做一个比较性的探讨,无论在方法,背景,情节及内容上都有它一定的局限及难处。就二人的遭遇来说,在实质上已有极大的不同。《天问》,正如屈原好些作品一样,是他官场失意以及流放生涯的产物。诗人当时感到最痛苦的,显然是失去了“忠君报国”的机会。这种打击对传统的中国忠臣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导致屈原受苦的,甚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人为”的。具体地来说,是对他失信的昏君以及妒忌他的小人们所造成的,并不是上帝或撒旦。约伯的不辜遭遇基本上是个人的命运问题。但这命运却不是盲目或偶然的。因为整个戏剧的导演是上帝自己。约伯的苦难是撒旦在“全能全知”的上帝的特别许可之下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斯诺百年”中国传媒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从事对外传播多年的记谈及第一次阅读《西行漫记》的感受时.这样说:“斯诺在书中提出的80个问题.气势之壮观像屈原的《天问》。这些问题把斯诺的行囊充得满满的,旅途中.他一路寻找着答案。强烈的好奇心使他的探索之旅充满激情.笔下的章也因此而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分析字形、辨识读音的字典,它将一万多个古文字统摄于五百六十个部首之下,它的出现是文字学上的一件大事。对页部的字义进行初步探析,具体分析《页部》语义场及分类,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页部字,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研究其他部首字、古代汉语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楚辞学研究在20世纪出现新发展,涌现一批优秀学者。其中,闻一多以深厚的朴学底蕴与新式的思维理论倾力于楚辞研究,把文字校勘列为首要课题。分析其校勘类著作的代表《楚辞校补》,可以深入阐释闻一多楚辞学研究的学术特色。他征引比较大量文献,运用传统音韵、训诂等方法,结合考古、神话、民俗等新方法综合研究楚辞,体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学术态度,并提出许多重要的新观点。他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但总体来说,他的楚辞学研究集继承性与超越性于一体,其学术方法与成果共同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骚体抒情诗"包括收录于王逸《楚辞章句》中汉人模拟楚辞的作品和汉人以"赋"命名的骚体作品,这些作品是汉代文人的个体抒情诗,本文的内容,就是要对汉代骚体抒情诗的时代主题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并由此来解剖汉代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16.
《荀子·赋篇》不作于齐国,而是荀子居楚多年以后浸染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从语体上看,它是庄重典雅的仪式性话语,不同于文献记载中君臣之间实际进行的说隐。《赋篇》带有明显的问卜遗迹,很可能是巫觋以时下流行的娱乐活动说隐对先王、先师举行的娱神祭祀。篇末《佹诗》和《小歌》相当于楚辞乱曰,是祭祀仪式的赋诵结束语。荀子虽是旗帜鲜明的唯物论者,但他并不一味反对巫卜,而是将祭祀、占卜等宗教活动纳入其礼学体系的构建当中。荀子居老兰陵讲学多年,将当时发生在楚国的某一次娱神祭祀仪式笔录下来,即为《赋篇》。  相似文献   

17.
徐彻 《文化学刊》2011,(2):16-18
《辽宁文化通史》是继《安徽文化通史》、《上海文化通史》及《齐鲁文化通史》等之后问世的国内第四部省级地域文化通史。它的适时出版,填补了辽宁省地域文化史没有通史著作的空白。这一部通史著作是否成功,其重要的标志是看其有否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新颖的学术观点是一部著作的灵魂。缺乏灵魂的历史著作是没有生命的。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很多新鲜的学术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8.
影响汉武帝时期楚辞解读与传播的因素有很多,而汉武帝凭政治权力对此造成影响,重要原因之一。汉武帝在位期间,出于政教目的和个人兴趣,他通过诏令引导与利禄扶持,促成了刘安《离骚传》的产生和严助、朱买臣等人的“世传楚辞”,使楚辞解读与传播一度活跃。出于稳定政权的需要,他诛杀楚辞传人,对楚辞传播给予冷落,则导致了楚辞传播的沉寂。通过这一个案研究,证明在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度下,帝王凭政治权力可以对文学典籍的解读与传播带来正、负两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及《楚辞》,先贤多或考察其作家之生平与思想,或研究其作品之真伪及版本,抑或将观照视角转向文学外部,从文学与传记、心理学、社会、哲学思想,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层面切入进行关联审视,①却较少对作为文学本体性重要表征的意象作系统探索,②这就使得《楚辞》研  相似文献   

20.
《天问》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因为作者用诗歌话语内涵了诸多的原始文化或原始文化观念.对此学界虽已有所论,但仍有论而未尽或言而未当者.本文就《天问》中所涉及的原始哲学中的宇宙本体、二元对立生成、"三才"说、"天圆地方"说(亦即"盖天"说)做必要的考释,并在此基础上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下出土文物与古典文献中的记载对以上提出的几个远古哲学理论范畴做进一步的义证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