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给他的一篇作文评为“优”,那篇题为《鸡》的小短文,没有什么精采之处,只是叙述清楚,较为流畅而已。儿子兴冲冲地捧着他那篇“获奖”文章,说让我“观摩观摩”。我看着那稚嫩的笔迹,顿发灵感,找出一个25K的软皮本,在扉页上信手写下“知湘(儿子的名字)作文选”几个字,往儿子跟前一放,“儿子,自己‘出版’作品吧。”  相似文献   

2.
~~《李长民速写》作品集出版  相似文献   

3.
高考试题之所以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是因为命题人对原题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经过加工创造后的试题,看起来熟悉,可做起来棘手.要想顺利解决此类问题,我们要找到这些题的原题, 就像找“孩子”的“父母”一样,弄清它姓啥名谁,来自何方.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4.
我自觉地开始文学创作,大概是在七十年代,我上初中时。那时候,在我家三姊妹的小屋子里,在蚊帐的遮掩下,我开始用一本笔记本制作自己的第一本图文小书。这种"蚊帐里的创作活动",不知现在的孩子是否还在继续。我这样做,是因为在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我计划要写的东西,是不受鼓励的。那时候学校要求我们每个孩子都必须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女儿就在我教书的学校上初三。我以为不管从哪方面说,她都该敬畏我吧,却不然。原因是我太不懂“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6.
秦飞飞 《班主任》2024,(1):36-37
<正>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够携手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就能煮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大餐”。乘着“双减”的东风,我热情邀请家长加入课后服务活动,用缤纷的课程编织学生幸福童年。一、众人添柴火焰高家长们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孩子们精心烹制“大餐”:“数字爸爸”别出心裁,大笔一挥,黑板上就出现了有趣的数字画,  相似文献   

7.
昆明两少年偷偷溜进机场钻进川 航昆明至重庆航班起落架舱,结果一 人坠机身亡。记者问幸存者为什么成 为"浪浪儿",他向记者娓娓倾诉: 自小父母离异,父母对他不理不管, 他便流浪街头。而据记者了解,该少 年的父母并未离异,且有奶奶。家中 经济虽不是很富裕,但还是尽力满足 他的要求。听到孩子的一番话,奶奶  相似文献   

8.
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也只有找到了做好孩子的感觉,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因此,作为教师,时时都应想着为孩子们搭建“凯旋门”,永远都在“凯旋门”前迎接我似的孩子们,就一定能看到一个个精彩的他们。  相似文献   

9.
王秉德 《中华家教》2011,(11):26-27
在和年轻的父母们谈到关于孩子的"健康长寿"问题时,不少人都有点异样的感觉:我的孩子才上小学(或幼儿园),这个时候就谈他(她)的"健康长寿",是不是早了点?问题就在这里:本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应该认真考虑的时候,很多家长却根本没有在意!现实很严峻我们先看一下实际情况吧!  相似文献   

10.
据《日本侨报》报道,由日本侨报社日中交流研究所主办的第6届日本人汉语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集《中国制造与日本人的生活》,近日由日本侨报社在东京出版发行。去年4月开始启动的第6届日本人汉语征文大赛面向所有会汉语的日本朋友征稿,主题是中国制造与日本人的生活。据主办方介绍,  相似文献   

11.
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是每个妈妈的心愿。不需要花费很多钱,也能为孩子做一份精美的礼物。用不织布做的小挂件,像七彩的棒棒糖,就很漂亮,孩子一定会很喜欢,让妈妈的心也比吃了棒棒糖还要甜。  相似文献   

12.
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是每个妈妈的心愿。不需要花费很多钱,也能为孩子做一份精美的礼物。用不织布做的小挂件,像七彩的棒棒糖,就很漂亮,孩子一定会很喜欢,让妈妈的心也比吃了棒棒糖还要甜。  相似文献   

13.
时下有的家长扮演着古代“书童”的角色,诸如替读小学的孩子背书包、扛琴盒、削铅笔,为上中学的孩子陪读、陪考、找家教,甚至要亲自把考上大学的孩子送到学府,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两代家长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整体护送,  相似文献   

14.
“大了做一个小车司机”,是我六岁儿子的“理想”。这孩子的“司机梦”,从他三四岁时就开始的。一天,领他在马路上散步,他看见漂亮的小轿车来回穿梭,便高兴得又蹦又跳。以后,领他到机关去,在我和司机侃大山时,孩子乘机爬上了小车。这样,孩子的兴趣更浓了。我也试着开始了为其“理想”作导航的努力。首先,我把做一名司机所需的条件告诉孩子。我说,当司机学习要好,要懂得交通规则,要晓得汽车  相似文献   

15.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以“榜样”来作为自己孩子的“参照”,会对孩子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可是,生活中常出现这种情况,许多父母喜欢以“榜样”来“教育”子女,结果不少孩子对父母选定的“榜样”不仅不接受,反而产生了反感甚至敌对情绪,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下面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那天,正在上班,我的同事张大姐接到儿子从学校打来的电话,原来这个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家伙,忘了带教学书,他央求妈妈现在给他送上。张大姐对着电话说:“我很忙, 实在脱不开身,你自己想办法吧。”说完就把电话给挂了。我听了很奇怪,就问:“你现在明明可以抽时间,为什么不给孩子送去?”  相似文献   

17.
一次,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非常突兀地冒了一句:“将来我是一定要上大学的,而且是上好大学。”女儿的“理由”是:“因为上了大学才会有工作,上好大学才会有好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我3岁时,在家生活基本能够自理,4岁半能上街里买菜,5岁时能乘公交车独自到达郑州的每一个角落。那时,我已认识了3000多个汉字,可以自由自在地阅读。6岁时,我独自去北京奥申委参加申奥活动。七八岁就开始独闯全国……”这是郑州市先锋小学三年级学生任乐园的一段自我介绍。她的成长得益于父亲任庆文对她的特殊教育。启蒙,从认知开始被媒体称为“教育狂人”的任庆文是河南省团校的一名心理学副教授,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教育和研究工作。他说:“我要做的事,是把我国2亿中小学生从教室的‘囚笼’中解放出来,放归大自然和社会。”“孩子出生以后…  相似文献   

19.
从婴儿期走向幼儿期的孩子,通过懵懵懂懂的感知,开始接触周围世界,逐渐认识和参与生活。这个时期,也是做父母的感到最快乐的时期,温馨的三口之家天天溢满  相似文献   

20.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祖父是一名好木匠。晚年的他很少手把手地教徒弟做工。但是,他经常跟徒弟们说这样一句话:“注意,留一条缝隙。”木工活讲究疏密有致,该疏则疏,该密则密,粘和贴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