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班固比司马迁更严格地遵循了封建正统思想,《汉书》更被后世史家尊为"万世不祧之宗"。文章结合正统思想的渊源,对《汉书》中正统思想的体现作了简单的论述,以初步探讨班固的正统思想。 相似文献
2.
何俊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2):3-16
本文通过将叶适思想放在道统观念的整体性质和发展全程的背景中加以个案分析来研究道统,以及叶适思想在道统确立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与价值。本文指出,虽然道统从韩愈及宋儒着力通过阐释传统来建设宋代新儒学,形成了特定的思想和方法.但作为朱熹在思想上的真正对手,叶适以同样的方法,即阐释传统的形式。确立起自己的道统观,标示出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治道”.使其功利哲学得以张本。文章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叶适和朱熹的道统观,指出叶适和朱熹在建设宋代儒家文化运动中,正以其独立的见解凸现了整个儒家文化的精神,其对立的道统观对儒家文化实是离当俱损,合则成嬖;同时指出了道统观自身的价值所在,以及其确立的过程对我们今天通过阐释传统文化以创建新文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孔子“正名”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于孔子思想本身的理解还是对于后来的名学的发展探讨都有重要的意义。历代对于孔子“正名”思想的阐释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正字”、“正名分”阶段;近代现代的“以名正名”、“以名正实”阶段;近十年对于“正名”问题的语言哲学阐释及政治哲学阐释阶段。 相似文献
4.
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玉明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21(1):53-55
东正教是俄罗斯精神的基础和核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性格产生了质的影响,俄罗斯性格的极端性、矛盾性、神秘性都可以在东正教中找到源头。宗教性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刘贵军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80-83
正统思想是中国古代史家解释政权合法性和政权更替合理性的重要理论。范晔的正统观念非常强烈,左右着他对东汉历史的认识,如他对东汉前后其它诸多政权贬斥,对东汉衰亡的反思,但着力点在于确立东汉的合法地位。无论体系结构,还是语言,《后汉书》都突出了东汉纲举天下、总揽一代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6.
古代诗文总集的编选历史上有一个选本非常值得重视,就是《文章正宗》。南宋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打破了《文选》的体例传统,以理学思想为指导来编选诗文。在真德秀之后,文章总集的编选史上便出现了四库馆臣所说的"谈理一派"。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是在理学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一部以理学思想为宗旨的选本。随着理学文化的兴衰,后世对《文章正宗》的接受、批评也表现出了一些历时性变化的特征。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后人在《文章正宗》流传过程中的评价问题,可以看出理学文化、后人对文学的本质和形式的认识等方面都对这部选本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孙春青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7(2):68-73
明初崇唐诗风日益高涨,推动了高棵的《唐诗品汇》和《唐诗正声》的出现。他总结并超越了时贤的“世变”观念,形成在时代影响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双重作用下的唐诗“正变”观。以四唐为依托,把唐诗各体还原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同时以盛唐诗歌为正声作为阐释唐诗“正变”的依据,构建了其自足的唐诗学体系。但是他毕竟不能完全脱离自己的文化环境,其“正变”观在影响有明一代唐诗学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蔡爱丽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3(4):66-69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文化市场中出现的“清宫文化热”现象,重点叙述了2005年清宫文化由“戏说”到“正说”的转变。在勾勒普通大众、专家学者对“正说”“戏说”看法与评价的同时,挖掘“清宫文化热”之所以出现的背后原因,阐明“清宫文化热”对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小莉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0(3):86-89
初期词遭到当时理论界普遍贬斥,持论坚持的是正统的论立场。面对词本的离经叛道,这一立场陷于空洞的两难之地。本试图通过分析贬词说的化参照系统,梳理这一词论的内在指涉。 相似文献
10.
《欧洲教育》2013,45(2):23-43
In April 2010 a new school subject group called "Foundations of Religious Cultures and Secular Ethics" (FRCSE) was introduced as an experiment in selected regions of Russia. It consists of six subjects, or "modules." One module is "Foundations of Orthodox Culture" (FOC). This article examines FOC within the context of religious education in Europe to assess how much it has traits of a confessional or a nonconfessional course and shows tha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onfessional and nonconfessional religious education courses cannot cover the complexity of how religion is taught in Russia. 相似文献
11.
12.
俄国东正教在哈尔滨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湘琳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1(1):81-83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东正教传入哈尔滨,并在当地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俄国东正教在哈尔滨活动期间,通过传教布道毒害中国人民,用“基督的福音”为侵略者开拓道路。但是,东正教在哈尔滨的传播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杨绪敏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3)
谢陛在继承前人正统说的基础上,提出“古今有有统之世,有无统之世,有分统之世”的观点.并认为三国时期应该属于有统之世,而正统应归于刘备.基于此一认识,他对《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尊魏为正统,大为不满.因此决定遵张轼和朱熹的叉例,编纂《季汉书》.该书主要依据《后汉书》、《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晋书》等编纂而成,但不是简单照抄,而是对旧史中相关人物传记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其全书的史料价值自然难以超越旧史. 相似文献
14.
15.
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客家民系昭示文化正统的象征.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择中为尊理念,从客家民居的取向、选址、造型及建筑材料等方面昭示了客家民系对中原文化的传承理念. 相似文献
16.
徐祝林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2):46-48
上古的发俗,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审美感受而且也成为正统文化信息传递的载体.氏族社会的形成,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这一古老的发俗,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它显示出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人的凝重的循规蹈矩的要求,它把个人意志归纳到统治意志的范畴.作为传播正统文化的载体,使统治意志浸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一细枝末节,以期达到使人们对统治的心理认同,从根本上消除被统治者的反抗意识.这种文化现象在若干年中一直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代文学正变批评主要在古典诗学与词学两大维面展开:从诗学正变批评而言,明人主要从诗体正变与诗史正变展开了阐说;从词学正变批评而言,明人则着力对词体正变予以了辨分与消解。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清代文学正变批评的深化与成熟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8.
张亮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4):67-69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频频出现叛逃,可分为见利忘义,受惩遭罚,择主事之,不得已而为之等。叛逃在道德阐释上虽与正统忠义观念相抵触,但在逐于智谋、争于气力的乱世和惨烈、无道的军事斗争过程中,人们崇尚的是兴邦之才、审时度势之能。士人价值观念与社会伦理之间的矛盾常态化,导致士人文化心态在文学表现中也异常多变。 相似文献
19.
从“教”字看古代传统教育的源起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01-105
“教”字的古音和古字形透露出有关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某些重要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意义的解释,可以发现教育起源于效仿,注重模仿、育教同步、强调他律是古代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卢卡奇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源自黑格尔,是黑格尔主义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发展的观念。这就开了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的先河。平心而论,他的学说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他的源自黑格尔的具体总体性学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他的反教条主义的的立场也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