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谈及知识与智慧二者的关系时,有人说过这么一句精彩的话: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智慧     
智慧的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当我们的教育停留在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时候,教师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但当我们的教育已经发展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智慧的时候,教师的智慧无疑就和教师的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了。当然,智慧和知识是紧密相连的,但智慧毕竟有别于知识。我们的教育必须摆脱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智慧的淡忘,从而保有教育的核心价值。我们的教师也必须以高智慧应对时代对教育的挑战,才能完成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的知识创新人才,而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智慧型”教师。缺乏智慧的教育导致教育活动与学生的鲜活生命脱节,导致知识与智慧脱节,导致科学与人生脱节,缺乏智慧的教育剥夺了学生的自由和快乐,教给了学生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生活,缺乏智慧的教育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赋予学生真正的人生幸福。因此,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智慧型”教师,探讨有关“智慧型”教师的问题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一、创新智慧的培养要求强化哲学教育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创新虽以知识为基础 ,但它的关键却在于智慧。有智慧的人必然拥有特定的知识 ;而有知识的人却未必都有智慧 ;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决定胜负的也是智慧而不是知识。那么 ,究竟什么是智慧呢 ?在笔者看来 ,驾驭、整合、创造和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就是智慧。人有了智慧 ,才能成为知识的主人 ,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成为创造力的翅膀。智慧的形成完全是后天培养训练的结果。智慧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重点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  相似文献   

5.
一、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 反思我们的教育问题,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缺乏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教育要传递知识.但传递知识不是教育的全部。缺少智慧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缺少人文的素养,学生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人文的关怀。一个人的成功,除了知识为基础,人文的因素才是关键。而智慧教育关注的是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张扬,更加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智慧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智慧的人。  相似文献   

6.
智慧的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当我们的教育停留在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时候,教师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但当我们的教育已经发展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智慧的时候,教师的智慧无疑就和教师的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摆脱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智慧的淡忘,从而保有教育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7.
价值教育智慧是教师对教育的属性满足自身需要的关系的合理评价,其样态表现为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信仰。教育情感是价值教育智慧的基础,教育意志是价值教育智慧的动力因素,教育信仰是价值教育智慧的最高追求,三者有机统一于价值教育智慧中。教育知识转化为价值教育智慧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教师通过构建教育知识的理想形态和运用教育知识正确地评价自己,能够化教育知识为价值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8.
在谈及知识与智慧二者的关系时,有人说过这么一句精彩的话: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也许我们平时只是忙着备课上课,也许我们还从未认真思考过知识和智慧二者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也许我们从来就认为,学生们获得了相应的毕业证书,由此教育向社会提交的“产品”就理所当然是合格的。其实不然!时下我们教育的“派司”上往往只标记着知识的分量而没有标记出智慧的度数。一位科学家找来他的两名年轻的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智慧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研究,智慧教育产业和智慧教育实践活动蓬勃发展。尤其是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先行试点,将智慧教育发展推向了新浪潮。文章首先剖析了智慧教育的五种起源学说,探讨了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本质,进而从语言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社会学、经济学、价值哲学、创新扩散理论、脑科学等角度解读了智慧教育的内涵。展望未来发展,智慧教育或许可以成为一门学科或专业,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促进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当前亟需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树立智慧教育服务观。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的观点。然而事实是苏格拉底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美德不可教,美德不是知识”。他只是在与人辩论中由“美德不可教”而意外地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但他意识到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希望继续探讨下去。美德是个性心理品质,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害处。因此,作为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注重智慧,主张道德智慧教育。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道德智慧比美德更重要,更紧迫,应注重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智慧教育中最使我们困惑和苦恼的是知识和智慧的关系:智慧需要知识吗?知识等同于智慧吗?知识与智慧的纠缠,有时剪不断,理还乱。  相似文献   

12.
曹丽 《广西教育》2016,(5):126-127
一位名师曾说:知识可以传授,智慧无法给予,培育教育智慧,非一日之功。学习是修炼智慧的方法,实践是修炼智慧的最佳途径。刚参加工作时,笔者以为,一个好的老师,特别是幼儿园老师,只要具备爱心和工作责任心,教育工作就能做得很好。但随着从事教育工作时间的不断增长,笔者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幼儿教师除了要充满爱心、责任心,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简单传授,还要能从实际出发,运用教育智慧,引领幼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多数教师认为数学课追求智慧,交给学生的知识越多,学生的智慧就越多。实则不然,知识不等于智慧,获得知识并不等于成就智慧。课堂上获得知识只是教师教学的过程和手段,成就智慧才是数学教育追求的方向与目标,但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在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受到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智慧-幸福”构成人类生活的一种基本链条。追求幸福生活需要人的各种智慧,而教育是通过知识促进人智慧发展,提升人智慧力量的活动。但现实的教育并不必然指向智慧、通达幸福,大量背弃智慧和幸福的教育实践活动,阻隔了人们通过教育得享幸福生活的愿望。为此,教育要回归生命智慧,在“转识成智”中收获幸福;提升智慧力量,通达幸福;追求智慧人生,得享幸福。  相似文献   

15.
如何培养创新型指挥人才是新时期研究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分析了产生创新能力的六个条件,即:智慧、知识、思考形态、人格特质、动机和环境。结合我军创新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在课程体系、方法手段、管理模式、教学环境等方面培养创新型指挥人才的策略。对深化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智慧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与教育的关系密切,所以教育本身就拥有浓厚的智慧气息。然而近代以来,教育几乎成为了知识传授的代名词,与智慧日渐疏远,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也没有了智慧的品性,成为了知识的搬运工。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应充满智慧的成分,要求教师应成为智慧型教师;师范教育亦应承担起培养智慧型教师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智慧型"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重  李萍凤 《江西教育》2007,(17):25-26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的知识创新人才,而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智慧型"教师.缺乏智慧的教育导致教育活动与学生的鲜活生命脱节,导致知识与智慧脱节,导致科学与人生脱节;缺乏智慧的教育剥夺了学生的自由和快乐,教给了学生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生活;缺乏智慧的教育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赋予学生真正的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18.
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育的重心,从知识教育转向智慧教育。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需要知识的滋润,知识需要智慧的提升。转识成智的首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回归心灵的圣洁,回归生命的灵动,在感悟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另一条途径就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高品质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以激发与孕育生命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古代,只有“知识”的“知”字,而无“智慧”的“智”字,“智”被写成由“矢”和“口”构成的“知”,即象征:一个人像飞矢一样去快速地获取知识。但后来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演变为以知识取代了智慧,智被界定为:智即知,智者即无所不知的人。  相似文献   

20.
伴随智能时代数字与智能技术进一步的深度耦合,传统的以硬件和技术为核心的建设思路已不适应智慧教育区域融合贯通的发展需要,智慧教育亟待转型。目前,智慧教育转型主要面临急需实现多维度跨界的融合渠道、保障数据智慧化无缝流转的内驱力系统、构建各要素链接的生态体系三大现实诉求。基于生态视域可以实现智慧教育转型的四个层次,即智慧环境从平面支撑化向沉浸生态化转型、智慧素养从“人—机”协同化到“物—人”协同化转型、智慧融合从数字化驱动向数智化驱动转型、智慧人才从知识智力化向知识智慧化转型,可以通过打造沉浸生态化的智慧环境、提升物人协同化的智慧素养、创设服务教育全生态的智慧融合、构建生态化智慧人才生长模型等实践路径满足三大诉求,最终促成智慧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