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城市史研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热切关注的焦点。20余年的学科发展,以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演变为主题的城市史学研究,先后完成了从个案研究到整体研究,从纵向梳理到横向比较,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审视的历史性跨越。一批颇有学术价值与影响的研究成果相继产生,并推动本学科向更高层次提升,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拓展。这其中,由何一民教授主编的《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堪称是中国城市史学研究中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城市与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到本世纪初,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据张利民编辑的《近代中国城市史论著索引》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关于单体城市研究的专著、资料集、论文集等共计518部。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以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历程为主线,透视城市内部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总结城市转型的特点,揭示城市转型的规律,富有创新性。隗瀛涛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古代重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近代重庆城市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从80年代兴起到本世纪末,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新学科,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评介。一、单体城市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是从单体城市起步,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据张利民编辑的《近代中国城市史论著索引...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作为一种学术潮流的兴起是以1986年国家“七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四个近代新兴城市的研究开展为起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怏,十余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史研究地理取向的形成,受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国外中国城市史研究和城市空间理论的影响。对于城市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源于城市及其历史发展的地理因素,也得益于地理位置理论、中心地理论、城市—地区理论、空间理论、人地关系理论、聚落类型理论等的作用。从聚落地理学来看,城市史学应该加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历史聚落地理的专门与整体综合研究、城乡关系史的聚落地理学研究、聚落类型及规模与区域城市化研究、城市史的人地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是第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互动关系的作,200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这一课题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四川大学“十五”“211”工程子项目,通过何一民教授和其他学人的共同努力,几经寒暑,数易其稿,历经出版波折,终于呈现在读眼前。  相似文献   

7.
《上海文化年鉴》2012,(1):59-59
10月31日,由上海城市规划学会和复旦大学、英国东英吉利大学联合发起主办的首届低碳城市发展国际论坛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开幕。论坛汇集了人文、社会、艺术、规划领域以及环境等学科在低碳城市研究领域的中欧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和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创新性地实现低碳、节能可持续的系统设计和技术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随着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对外开放、西方市政文明的输入和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市的规模、类型、结构、布局等方面都有所变化。特别是城市中以近代工商业为主体的近代经济职能的增长,使城市的经济内容、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体现了城市近代化的质的转换。为此,笔者认为,中国城市的近代转型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主要以近年来成都平原最新考古资料为依据,并结合献资料对成都城市的产生和形成进行了再研究。本认为早在4500—3500年前,成都平原就具备了产生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从宝墩古城、三星堆古城到成都十二桥宫殿建筑群遗址,是成都早期城市产生和初步形成时期,开明王朝迁都成都,形成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因而成都是具有4500年悠久历史的化古城,以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华明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
城市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城市建设必然会包含有大量的文化内容。本文就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谈一些想法。一、文化是城市的夏魂众所周知,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同时,城市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建设城市文化,就是要建设有鲜明的特色和个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城市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空前扩大。二是从城市化起步到进入"城市时代"。三是现代城市兴起,城市功能发生质的变化,城市的开放性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四是城市群、大都市区的兴起,同城化和区域一体化正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绿色发展和城市生态化也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地区地处内陆,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创意经济是非常具有优势。本文以西南地区城市为立足点,从其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的现状入手,具体对西南地区主要代表性城市的创意经济进行了分析,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西南地区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推动下,全世界城市人口超越农村人口正迅速上升。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高标志,伴随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进程正日益加快。在全球性的"城市时代"已经来临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也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加上城坊制有了明显变化,诸行会聚,百艺纷呈,城市的民间艺术也发展起来了。从大都市到中小集镇,到处都有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而北宋首都汴京、  相似文献   

15.
战争与城市作为两种不同属性的客观存在,在阶级社会始终相伴相生.从春秋战国到鸦片战争前,连绵不断的战争,不仅导致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积淀惨遭摧残,也使无数城市由盛及衰,甚至步入消亡之途.  相似文献   

16.
顾骏 《东方文化》2002,(4):18-22
自社会学创立以来,比较一直是一种基本研究方法,在社区研究中也同样如此。然而,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实情况来看,比较方法的应用似乎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既借用世界范围社区研究的概念,又刻意与之保持距离,是中国社区研究的一个术语学倾向。比如,既袭用了社会学的社区概念,又特意附加以“行政”这一限定语,而生成学理上不无悖谬的“行政社区”概念;既采用了与国际上通用的Cornmunity development十分相近的说法,又别出心裁地名之为“社区建设”,有意识地突出一个外在于社区的“建设主体”,如此等等。政府和行政在社区和社区建设中的高调存在,使得“社区”看上去仅仅成了一个标签。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和发掘工作的推进,关于先秦巴蜀城市的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既有对先秦巴蜀城市的专门研究,也有涉及先秦巴蜀城市各方面问题的研究;既有对先秦巴蜀城市的总的研究或论述,也有对先秦古蜀国城市和巴国城市的专门探讨.  相似文献   

18.
《高兴》中的农民工在城市里拾荒挣钱,同时又对城市充满了仇恨。在不平而压抑的城市生活中,遥远的乡村成为一种温馨的记忆,给他们带来情感和心灵的慰藉。对农民工而言,城市代表的现代物质文明和乡村代表的诗意生命体验不可兼得,物质与诗意分裂,现代化背景下的生存变成了一个被迫远离诗意的过程。贾平凹在反感和批判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经验美化了乡村,彰显了乡村诗意的一面,而钝化了对乡村的批判眼光。  相似文献   

19.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建设现代明城市和保护历史化遗产的关系,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历史化遗产,提高城市化品垃,已经成为人们迫切关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名城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城市物质明的现代化,也包括城市精神明的现代化。建设玉溪现代化名城不仅有物质的要求,更有精神的要求。“经济是城市的形,化是城市的神”,经济与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化形态中,城市化由于其密集性、直观性及城市在政治、经济、化中的中心地位,对其他化特别是县、乡、村起到幅射、带动、延伸、示范的作用。所以,如果没有较高的城市化品位,就没有较高品位的城市化,也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