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斯琪 《中学教育》2019,16(6):12-18
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身体"。身体,并非一般意义中的肉体存在,而是身心合一的身体、是与环境同构的身体、是自由体验的身体,只有具备上述完整属性的身体才能被称之为"身"。当教育者一味忽视、规训、控制学生的身体参与、体验与发展时,就会导致学生身心分离、身体侵害、身不由己等现象,最终造成劳动教育实践的效果偏离。而要想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就需从"身"出发,使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回归身体本身。因此,应主张身心合一,鼓励身体参与;尊重身体选择,肯定生命差异;实现身体自由,破除时空枷锁。  相似文献   

2.
在倡导教育以人为本的现时代,教育要想很好地完成自己的道德使命,必须建立在人的生活世界之上。教育要走进生活、关注生命、体验情感,要把教育当作生活来创造。从完整的意义来说,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既是教育向生活的贴近,也是生活向教育的延伸,即教育与生活的相互融合。教育回归了生活世界就是将教育与人置身于现实世界之中,在领悟人的使命中去除生活事实的遮蔽,达至澄明和无蔽的自由存在状态。因此,人的自由存在及其本质实现是教育回归生活的终极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正>学校教育是一种促进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然而在身体与心智同教育携手并行的路途中,身体逐渐成为心智发展的绊脚石,身心主题被窄化为"心"的问题,身体变得可有可无。鉴于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身体与教育的关系,实现教育的身体在场。教育的身体在场要重塑身体形象,还身体以自由,重建身体与知识的天然关联,关注学生的生命与情感体验。教育中的身心分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体地位的边缘化。在身心二元对立的理性主义传统中,身体的形象总是同欲望、冲动等联系在  相似文献   

4.
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与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理论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是在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意义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给予教育根本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让教育更加尊重人性、更好地利用人性、更合乎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尽可能地向某种理想状态发展。教育活动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则是要踏上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之路,尊重人的本性,贴近人性的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以美善的方式实现对人性的改善与提升,让教育主体全面占有自身的智慧本质,成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达成完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5.
身体,绝不是纯粹之肉体,它是人之生命的全部实在:是自我之本体、文化之机体和实践之主体;然现代教育无视身体尊严和价值,严重伤害着学生身体,表现为窄化身体活动内容、固化身体活动方式和僵化身体活动姿态。这种状况亟待回归:通过卸载为身体减压,通过转型让身体在场,通过助力给身体增能,通过解禁还身体自由。  相似文献   

6.
身体,绝不是纯粹之肉体,它是人之生命的全部实在:是自我之本体、文化之机体和实践之主体;然现代教育无视身体尊严和价值,严重伤害着学生身体,表现为窄化身体活动内容、固化身体活动方式和僵化身体活动姿态。这种状况亟待回归:通过卸载为身体减压,通过转型让身体在场,通过助力给身体增能,通过解禁还身体自由。  相似文献   

7.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幼儿期是人生发展阶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而幼儿的教育首先要关注幼儿的生命,教师要把关注幼儿的生命作为幼儿教育的本真追求,因此,教师必须要懂得儿童自身的需求,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他们自由、快乐地成长,幼儿的生命才会绽放出光彩.  相似文献   

8.
具身认知的兴起,为我国幼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对认知的重要性,注重心智、身体、环境三者耦合性整体,同时也是动态性、差异性的具身。基于此,幼儿教育也应是生命之“身”、情境之“身”、发展之“身”、个体之“身”。因而,回归“具身”的幼儿教育需要注重幼儿的身心整体性发生,关注多元化的情境,注重幼儿的身体是发展的,解放幼儿个性化的身体。  相似文献   

9.
在重申劳动教育的今天,强调身体回归的劳动教育可成为理解和深化劳动教育的新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审视劳动教育多维的身体意蕴,可以认为劳动教育具备满足儿童身体需要、助益儿童身体认知、丰裕儿童身体情感的身体意蕴。"体脑二分"与"弱社会化"的身体、身体自由时间的漠视与身体空间的限制、身体交流的疏离与身体体验的受动乃当下劳动教育的身体之困。劳动教育儿童身体观的重塑、身体时空的解放、身体实践的深化乃突破当下劳动教育身体之困的可为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范畴内的体验具有主体性、情感性、生成性、整体性和超越性等特征。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个体生命的内在体验过程。回归生命体验的教学要求:关照生命价值与生命的整体性;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让体验在教学中穿行;重视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的相关条件,如情感、自由、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生活的终极意义在于幸福,幸福是个体生命的一种体验,幸福的体验受生命本能的支配,更受人性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育是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学校的教育生活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生活的终极意义必然在于个体的幸福,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生活自身须是充满生命活力、崇尚自由、富于理想和德性的生活,同时它又须是教会人们如何通过有德性的生活,走向拥有生命活力和精神自由的幸福生活的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12.
教育生活与个体的幸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的终极意义在于幸福,幸福是个体生命的一种体验,幸福的体验受生命本能的支配,更受人性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育是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学校的教育生活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生活的终极意义必然在于个体的幸福,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生活自身须是充满生命活力、崇尚自由、富于理想和德性的生活,同时它又须是教会人们如何通过有德性的生活,走向拥有生命活力和精神自由的幸福生活的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13.
教育要回归生命世界,始终以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和谐、持续发展为其终极关怀。回归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才能开发学校教育所蕴含的生命资源。我们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构建开放型的生态课程体系。让课程适应师生生活,关照师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师生生存状态,关怀师生的生命成长,让每一个师生在教育的过程中生命得到充实与升华,成为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范畴内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体验具有主体性、情感性、整体性和超越性等特征。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个体生命的内在体验过程。回归生命体验的教学要求:关照生命价值与生命的整体性;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让体验在教学中穿行;重视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的相关条件,如情感、自由、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范畴内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体验具有主体性、情感性、整体性和超越性等特征。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个体生命的内在体验过程。回归生命体验的教学要求:关照生命价值与生命的整体性;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让体验在教学中穿行;重视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的相关条件,如情感、自由、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相似文献   

16.
游戏是童年特有的活动方式,它与幼儿的成长规律相契合,同时,也是幼儿内在生命的价值诉求。游戏中蕴含的自由、幻想、愉悦和体验的精神特质,回归着幼儿生活的本原、激发着幼儿创造的才能、顺应着幼儿唯乐的天性、满足着幼儿探索的需求,是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成人应学会用"童眼"观察幼儿世界、以"童心"体验幼儿成长、让"解放"环抱幼儿生活、让自由和规则相互渗透,将游戏精神的理念贯穿学前教育始终,使幼儿教育真正深入到幼儿的生活世界,为幼儿成长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体验性教育理论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诗意健康的成长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在物质、文化日益繁荣的21世纪,人类生命自由舒展的空间和时间得以有效的拓展,生活的美好与个体体验切实的融合,体验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思想品德教育是以生命的成长为基点的,因此,体验与教育的结合也就呼之欲出,体验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多学科的体验研究的有益探索的基础上,揭示体验和体验性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1]而在以"主知主义"为教育哲学观的"知识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成了对知识的注解与记忆过程,完全叛离了教育的生命内涵,缺失了生命的意义。教育应该回归生命本  相似文献   

19.
学习生命的回归催生了研究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的根本旨归在于体验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和课程学习化,从而实现人类的最高学习价值追求:学习自由。  相似文献   

20.
论教师教学生活中的高峰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学生活中的高峰体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时产生的一种愉悦和完美的情感体验。它是教师达成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对改变教师世界观、人生观和自我观,提高生命意识,激发创造力.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教师教学生活中,要让他们的主体意识在沉寂中唤醒,要让他们从"圣化"和"匠化"的角色定位回归到真实的"人"的定位,要让他们于充盈活力的"生命课堂"中焕发出璀璨的生命之光,要让他们于自由的教学中诗意地栖居,要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从而使教师获得更多的高峰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