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5,(74):58-59
<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教育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学校以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的理念。具体到高职数学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做到数学教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而实现"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思想的前两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为教育的形式,后一句"教学做合一"才是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而"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核心是"做",强调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做"上学,。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经过深入研究,初步探索形成了"试·研—创"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通过"试做"、"研做"、"创做"的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最终达到"教学做合一"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各种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数学老师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老师的引导融为一体,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水平,保障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收获。以七年级数学教学为分析对象,了解"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学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教师突破刻板的教学模式,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多元的"生本"教育方式相结合,使教师成为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随着新课程的改进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教育部门对基础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本"理念无疑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本"理念的贯彻实施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把"生本"教育理念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旨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希望能对"生本"理念的贯彻起到帮助,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构建"学本·生命"课堂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回归教学原点,革新课堂教学,厘清教育本质,才能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学本·生命"课堂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出发点,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让知识与能力共生。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作为重中之重的教育也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工程,特别是作为教育链上的最重要的一环——英语教学也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建立起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基于当前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从顺应理论出发,揭示了顺应理论对"以人为本"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下的"生本课堂""主体探究"等教育教学理念与陶先生的"主人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均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给予学生主体权利。"主人教育"理念是对人性的关怀,亦是一种顺应学生自然天性的"自然教育",他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本,从学生的自身需求出发,基于学生天性培养学生,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着想。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只有正确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采取个性化的教学,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才能造就完整性的教育和完整的人,才能真正提升教育的"软实力",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语文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从学生本身出发进行教学安排以及教学设计。深刻贯彻生本理念,结合学生自身所处年龄阶段的学习特点以及小学语文教育的具体要求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身学习和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通过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语文思维,而教师在生本理念下所进行的语文阅读"文本细读"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学理想课堂教学"四·三·四"模式,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总目标,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课堂教学力求达到"三全":全员参与、全程体验、全面发展.教学设计力求达到"三化":教学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显性化、活动过程具体化.  相似文献   

11.
小学理想课堂教学"四·三·四"模式,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总目标,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课堂教学力求达到"三全":全员参与、全程体验、全面发展。教学设计力求达到"三化":教学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显性化、活动过程具体化。  相似文献   

12.
张岚 《考试周刊》2015,(27):151-152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开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研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对于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育界学者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生本"并非是狭隘意义上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的本体是发展学生的天性、潜能及生命,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上全面依靠学生,追求"以尊重学生和生命"、"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本目的"而建构起来的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的作文教学机制。生本教育理念强调借学生自身的能力,本体的力量,内在的潜能,发展学习天性,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自主学习,忘我学习,使之达到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全国各地优秀课改模式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借鉴适合教育、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县"学·导·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多年的课改实践,现已成为我县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张醒目的名片。随着越来越多的基层一线教师参与进来,对推动我县教研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调动了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本文结合自身参与"学·导·用"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对其进行有益的思考,通过数学课堂探索与实验,探讨课堂实践的关键与途径,进而发现问题提出困惑,以期在今后教学中更加有效地运用好这一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为适应新课程、新高考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我校结合自身的学情实际,强力打造了适合我校发展的"生本·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本·问题"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基于问题进行学习,利用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我校"生本·问题"的课堂实践,成功地阐释了"以生为本,问题引领"的教育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进一步搞清楚“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非常必要,因为它既是研究“以学生为本”相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这一理念的前提条件。“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1.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2.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质上的规定。3.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量上的要求。4.让学生主动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真谛。5.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时代特征。6.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学生…  相似文献   

17.
谭启顺 《教师》2013,(10):80-80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以学生兴趣为本,创设有效情境,诱发学习兴趣;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才能创设出自主、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与课外学习氛围,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张良玉 《考试周刊》2014,(69):177-177
正确理解"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非常必要,因为它既是研究"以学生为本"相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又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这一理念的前提条件。文章采取文献法深入分析了"以学生为本"这一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以期为在具体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下新课程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依托,全新的教育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案教学"模式是学生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文中就高中物理课堂实施"学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以期为高中物理教育者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普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课程教学的建议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而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教学的准备、实施、评价等诸多环节。备课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开端,是其他环节的基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正是从增强备课的有效性开始的。本文试以人教版《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二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例,简要说明如何提升备课的有效性。一、坚持"学本"理念,增强学生主体性"学本"即以学生为本,就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要坚持"以学生学习为本、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