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但是我们发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相当的乐观。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首先,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其次,探讨了小学思想品德对“共情”运用不足的原因。最后分析了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对“共情”运用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共情以深入个人情感世界为基点,把握学生情感现实需要为依据,促进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共情为媒介,着眼于师生共情性关系的构建,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精神素养,实现小学品德课教育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从生命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中运用的相关概念出发,认为当前生命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应该坚持3点,一要重视思想品德学科的中心性,二是围绕思想品德学习进行发散性的引导,三要重视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良性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共情能力是指个体观察到他人处于某种强烈情感状态时,具有体验到与所观察到的情感状态大体一致的同感的能力。共情能力主要由共情识别、共情理解、共情应对三个要素构成。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需要教师优化识别策略,改进理解方式,强化共情应对。  相似文献   

6.
共情源于德语美学领域,最早由铁钦纳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共情是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致于有如亲身体验的了解;当感受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感受自己的一样时,就产生了共情。共情是心理咨询中影响咨询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咨询的基本特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共情对于活动课的开展和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纵观国内学术界,学者们对于教育研究者素养的研究往往缺乏情感之维。但学术研究本质上也是一种情感劳动,因而有必要以教育研究者的文化共情为切入点,探寻教育研究者文化共情的内涵与特征,以期为教育研究者的情感涵养乃至生涯发展提供启示。归根到底,教育研究者的文化共情作为教育研究者共情能力的重要构成,指向于对研究对象文化境遇的理解等,有着群体性、历史性、反思性等诸多特点。着眼于教育研究的本然特质,教育研究者的文化共情无论对于教育理论进步抑或教育实践发展,都有其重要意义。探究教育研究者文化共情的内在结构,其主要由历时性、共时性、层次性三维构成,多维协同推进教育研究者研究进程的具体展开。若要整体推进教育研究者文化共情的发展,则须依赖教育研究者应然立场的确立、情感素养的培育、具体实践的探索等多方面的协同构建。  相似文献   

9.
10.
范丰梅 《家长》2010,(2):47-48
他们不缺爱的动机,他们可能省下早点钱,捐给大熊猫,也可能为了打抱不平头破血流。他们欠缺的是对别人内心的体察、对旁人情感的感受,他们欠缺的是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话剧表演是戏剧表演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表演者必须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与观众达到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本文从话剧表演的实践经验出发,就共情在话剧表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如何更好地运用共情技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德育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启蒙阶段,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德育对少年儿童具有定向和奠基作用。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要致力于学生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培养。   一、以高尚的师德教育和影响学生 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其思想、知识,特别是师德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道德行为对于处于良好品德形成关键期的小学生来说,师德的示范作用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协作,…  相似文献   

13.
共情,意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体会并理解他人的情绪、需要与意图的人格特质。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作为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对他人的关切、接受、理解、珍惜和尊重。作为能力,它表现为能充分理解别人,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共情是心理咨询的重要技术之一,也是心理咨询者所必备的重要品质和能力,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教师》2018,(10)
情感教育是贯穿于每一位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门必修课,因为学生想要立足于当今社会,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会为人处世、培养道德修养、提升个人素质等都是必要的学习内容。因此,作为教学的启蒙者,小学教师应富有担当精神,用精彩、感人、深刻的情感教学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从而为讲文明、树新风、创奇迹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教育特质:共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情,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是影响教育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特质。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想真正地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深入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起帮助与引导作用,就必须具备共情这一教育特质。  相似文献   

16.
阅读共情力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古诗词教学可以采用“激、体、悟、透”四步教学法和“熏、浸、刺、提”四字文学主张相结合的策略:创境激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读演体情,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善想悟情,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品象透情,推动学生深入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助力阅读共情力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戚伟 《考试周刊》2012,(86):112-112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是“生活即教育”。本文首先就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本质进行了分析,然后就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提出了三点策略,以供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哪一方面都处在起步状态。思想品德的教育,相较众多学科,其重要性更为凸显。思想品德的教育直接关乎到学生之后的发展以及三观的建立。然而,随着教育的推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渐渐出现了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情况。譬如,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比较理想化,教学设置的内容不符于学生心理情况或者是教学方式侧重灌输式。本文就此为基础,展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思维观念开始发生转变,这主要是由于社会新思潮的不断涌入。然而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还依旧沿用着传统教学方法,与发展中的教育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接下来在本文中就针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主要探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相关研究概念,并就现状不足之处阐述一些看法,提出了品德教育生活化有效措施,希望能够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