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发玲 《学子》2013,(9):4-5
一、家长何故要送"礼"1.发自肺腑答感恩之意。有的孩子在班上惹是生非、厌学淘气,让老师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孩子在屡屡犯错中接受了老师的谆谆教诲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行为习惯有了较大进步。有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个性修养、行为习惯、学业成绩有了巨大进步。家长对孩子的进步感到十分欣喜,并深知孩子的巨大进步与老师的辛勤劳动、精心培育密不可分。故家长感激之情油然而生。2.巧施妙计谋偏爱之意。许多家长都有担心自己的孩子被老师的视线"淹没"之顾虑。"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是祖父母的心头肉,是爸妈的掌上明珠,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多,存在的问题也多。根据调查,在行为习惯方面,孩子主要存在着"十小"问题。第一,"小霸王"。不少孩子在家里特别霸道,过去在家里说话最有权威的是家长。现在,不少人家里说话最顶事的是孩子,有的孩子  相似文献   

3.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经过这段时间与家长的接触,我们一年组的教师感受颇多:一是现在的家长比较娇惯孩子,有的希望老师多关照孩子,千万别受欺负:有的希望老师把座位往前排,别累坏眼睛等等.二是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就连短信也看不太明白,配合教师的工作有一定难度.三是家长教育知识、方法匮乏,只知道一味地要求孩子做什么,不懂得引导鼓励孩子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四是家长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意识淡薄,家长只注重成绩,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心理因素等方面不能有效地言传身教,不善于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体验和锻炼机会.五是家长对老师期望过高,希望老师能帮助解决孩子存在的一切问题,孩子的教育培养过多地加在老师身上.  相似文献   

4.
张义红 《班主任》2006,(10):46-46
又一个教师节即将来临.路上,我看到上学的孩子们,有的手中拿着精致的工艺品,有的拿着相册,有的拿着漂亮的丝巾……不用问,这是他们送给老师的节日礼物.我暗自思忖:孩子在一个家庭中的花费本来就很大,再给老师送礼物,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家长的负担:虽然孩子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没什么不妥,但这种与钱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是,我便在班队会上提出了一个要求:"我允许同学们向老师赠送节日礼物,表达祝福之意,但必须做到不花钱.至于什么样的礼物最好、最绝妙?就看你们的喽."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有这样一所小学,家长是家里的“老师”,老师则是校内的“家长”,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他们共同的目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拧成了一股绳;在这所学校里.有这样一位校长,潜心研究少儿德育十多年,用程序化与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将养成教育渗透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6.
红颜 《小读者》2013,(1):73-73
家长会后,我们发现常常有4种普遍现象: 1.家长会后,多数家长只是简单重复老师的要求,甚至用严厉的态度让孩子记住。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听到的是一样的指责,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根本达不到让孩子学习进步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家长会后,我们发现常常有4种普遍现象: 1.家长会后,多数家长只是简单重复老师的要求,甚至用严厉的态度让孩子记住.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听到的是一样的指责,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根本达不到让孩子学习进步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家长会上,老师开门见山地问,你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有的家长点头,有的摇头,还有的点点头后,又摇了摇头. 老师说,前不久,在一次趣味班会上,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假如到了晚上,家里的灯突然熄灭了,你怎么办?每个孩子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孩子们的答案. 有的孩子回答说,叫爸爸修呗.  相似文献   

9.
孩子进幼儿园后,有老师的教养,有的家长认为从此自己就可以卸下“第一任老师”的重担。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孩子进了幼儿园能否健康成长,固然与幼儿园老师的培养有很大关系,但家长的配合如何,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孩子进了幼儿园,每天仍有一半多时间与家长相处在一起,星期日、节假日也多在父母身边,因而家庭对孩子仍旧发生着重要影响。孩子在幼儿园所受的教育要影响到他们在家里的表现,孩子在家里受到影响也会在幼儿园生活中反映出来。许多幼儿园老师发现,在幼儿园表现得好、发展得好的  相似文献   

10.
新生人园后,家长会有很多的担心,因此会主动向老师提供孩子的一些情况,希望老师接受并认可幼儿某些行为.让孩子能像在家里一样拥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但作为教师,要考虑孩子的这些行为本身是否真的是出于孩子的需要,这些行为是需要保护还是纠正。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的家长经常抱怨,说平时自己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摔了,大人心疼得不得了,马上上医院检查;孩子生病了,家长心急火燎地为其四处求医;而自己病了,孩子却连问候的言语也没有,实在令人伤心。为什么现在的许多孩子都缺乏责任感呢?仔细分析,大部分原因还是在家里。"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并承担着怎样去"教会"孩子生活、学习,而不只是简单地当好一个  相似文献   

12.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经过这段时间与家长的接触,我们一年组的教师感受颇多:一是现在的家长比较娇惯孩子,有的希望老师多关照孩子,千万别受欺负:有的希望老师把座位往前排,别累坏眼睛等等。二是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就连短信也看不太明白,配合教师的工作有一定难度。三是家长教育知识、方法匮乏,只知道一味地要求孩子做什么,不懂得引导鼓励孩子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四是家长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意识淡薄,家长只注重成绩,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新学期我接手一个班,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向我反映学生在家里的诸多毛病,有的家长甚至当着孩子和众多同学的面向老师反映孩子的所谓问题。家长是想通过反映孩子的缺点,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教育好孩子,但是,每每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4.
经常有家长以羡慕、奇怪的口吻对我说:“真怪 !我的孩子在家里谁的话都不听;可一进幼儿园,老师要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脾气也不犟了。真不知老师的法宝是什么 ?”事实确实如此,许多孩子在家里很任性,在幼儿园却规矩、听话,判若两人。为什么同一个孩子,在 幼儿园和在家里表现如此不同呢 ?  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园教师与某些家长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不大相同。许多家长当孩子犯任性毛病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我经常见到有的家长带孩子到商店去玩,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就爱不释手,不管家中有无,都吵着要买。如果愿望实现了,就高高兴…  相似文献   

15.
金璐 《考试周刊》2013,(14):193-193
所谓"习惯"是指由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而在幼儿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一般有讲卫生、文明进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老师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幼儿期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只有两者合一,寓养成教育于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现在,家长们都很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有的甚至从孩子刚出生就开始了。然而,有不少年轻的家长把早期教育片面地理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只是教孩子识汉字、学外语、背古诗、弹钢琴、练书法等.却把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这种现象相当普遍。是什么原因呢?有的家长说:"孩子还小,不太懂事,管教也没用,等他长大一点儿,懂事了,再管教也不迟。"  相似文献   

17.
家长会上,老师开门见山地问,你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有的家长点头,有的摇头,还有的点点头后,又摇了摇头. 老师说,前不久,在一次趣味班会上,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假如到了晚上,家里的灯突然熄灭了,你怎么办?每个孩子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孩子们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有偿补课已呈越演越烈之势,许多学生和家长无奈涉身其中。学生们提高成绩的初衷可能是一样的,但是站在他们背后的家长们的心态却不尽相同。心态一:周瑜打黄盖型。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学生之间的竞争随之加剧。家长们一致认为,孩子考上大学才是正道。孩子成绩不好,遇到老师要求补课,家长自然正中下怀,反正家里再紧巴也不缺这个钱。既然学生、家长都愿意,老师谁不愿意名利双收?心态二:随波逐流型。有的家长看到那么多老师都在办班,又有那么多学生参加补课,自己的孩子哪有落后的道理,至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绩好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眼下正是数九寒天,有的家长怕孩子冷,就很晚才送孩子入园;有的家长干脆把孩子留在家里。家长觉得这样做是为孩子着想,爱孩子,殊不知这种做法其实是弊大于利。不利于身体健康。经常晚来或不来幼儿园的孩子大都起床较晚,不能按时吃早餐,也不能按时参加早锻炼。孩子减少了活动量,势必影响食欲,打乱生物钟,直接影响身体健康。不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人说:“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良好的习惯是一次次良好行为  相似文献   

20.
时下,在中小学生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就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应吧.有的孩子甚至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以至于影响到了学业进步,让家长为此大伤脑筋.那么,孩子究竟该怎样与老师交往呢?笔者认为,只要家长教孩子做到以下几点,就会对孩子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