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浅阅读与深阅读:读还是不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浅阅读是一种浅层次的、简单轻松的、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阅读形式。其表现形式多样。出现的原因包括信息数量爆炸式增长、媒介传播渠道丰富、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等等。而深阅读需宁静、专注,是以获取知识为主的阅读形式。深浅阅读在阅读内容、目的、动作和心理上存在差异。深浅阅读不是阅读的对立面,而是分立面,关键在于读与不读以及该如何去读。深阅读是阅读的主流。在浅阅读中寻求秩序和逻辑,相关机构需加强阅读指导。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近两年国内学术界关于新媒体阅读在读物内容的深浅、长短、符号、媒介体验等方面的争议,提出要客观看待浅阅读盛行、阅读的深浅与新旧媒体没有对应关系而与读者的思考深度有关系、微阅读也能带来深思考、文本和多媒体符号与是否能带来思考没有对应关系、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体验各有其长:图书馆等阅读服务机构应以读者为中心,融合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建立新的阅读服务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红 《图书馆》2008,(2):93-94
本文分析了"浅阅读"与"深阅读"的辩证关系,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浅阅读"趋势,对图书馆如何应对"浅阅读"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大众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浅阅读逐渐成为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传统阅读受到冲击。高校图书馆如何应对这种局面,正确引导大学生协调深浅阅读的关系,成为众多图书馆界同仁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刘佳琦 《图书馆界》2023,(6):14-18+30
融媒体环境下浅阅读有利有弊,分析其对用户心智模式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优化策略,对于促进全民阅读、实现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法阐述浅阅读与心智模式的相关概念,论述新时代浅阅读对用户认知、思维、记忆与想象等心智模式的影响,进而从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角度提出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与服务职能、依托技术赋能分级分类阅读、转变阅读观念、创新阅读内容与方式、推动深浅阅读相融共生等建议,最终助力用户心智模式的发展与飞跃。  相似文献   

6.
传统新闻类期刊的优势在于整合零碎新闻事实,向读者提供经过深度挖掘的精要内容。新闻类期刊的数字出版要解决"深"与"浅"的矛盾,在数字阅读方式下保持其深度报道优势,应强化多终端复合出版策略,依据终端特点进行内容资源的分类整合和信息形式的创新呈现,一手抓"浅阅读",一手抓"深阅读",深入浅出,深浅结合。  相似文献   

7.
试析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导读服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由传统阅读向浅阅读变迁。浅阅读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阅读方式之一。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浅阅读,分析浅阅读时代大学生的课余阅读倾向,探讨浅阅读形势下图书馆的导读服务工作。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8.
浅阅读时代图书馆阅读服务工作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的普及,浅阅读越来越流行,它使阅读变得过分轻松、方便、快捷,但是浅阅读也有很多缺点与不足。因此,浅阅读时代图书馆要做好阅读服务工作,引导读者走进图书馆,使其在浅阅读的同时更要进行深阅读。  相似文献   

9.
论文提出在为深阅读鼓与呼的同时,对浅阅读的理性思考也同样不容忽视.在解读"浅阅读"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浅阅读盛行的社会原因,并就如何理性对待浅阅读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了解深浅阅读的区别、复合阅读的概念及研究情况,把握复合阅读的实质,分析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创意生活空间”复合阅读推广服务的特点,提出公共图书馆开展复合阅读推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全民阅读逐渐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在新媒体环境下浅阅读异军突起,需要驱动深阅读以保持阅读形态平衡,促进全民阅读的推广和深入。[方法/过程]从认知层面基于图式理论探讨深阅读和浅阅读的差异,认为其实质在于阅读时图式链的完整度不同,据此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深阅读的触发点,提炼出"期望"逻辑"和"回归"3个驱动要素并构建深阅读驱动模型,通过阅读实验检验模型的驱动效果。[结果/结论]阅读实验结果显示加入一定的干扰因素能够促进阅读的深入,本文所设计的深阅读驱动模型有利于提升阅读效果,并且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为“浅阅读”与“功利性阅读”再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年来,图书馆界关于浅阅读与功利性阅读问题的研究已渐渐引起争议。在探讨过程中,学者们忽视了这两种阅读方式在推进社会进步、开发智力资源、加速人才培养、增强悦读情趣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忽视了它们是当代读者最常见的、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正常的阅读习惯。因此,图书馆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其尊重、肯定、引导。  相似文献   

13.
“浅阅读”时代编辑的坚守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鸯 《出版科学》2012,20(2):29-31
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浅阅读"占主导地位的阅读趋势将导致文化泡沫取代真正的精华。编辑应自觉承担起引领民族文化发展走向的重任,坚持"深阅读",做好"深出版"。  相似文献   

14.
袁曦临  王骏  陈霞 《图书馆建设》2012,(3):74-76,81
随着网络环境和移动阅读设备的发展,阅读步入数字化时代。通过对照组实验的方法从信息获取、信息理解和信息整合3个方面对移动阅读和纸质阅读的认知效果差异进行分析发现,纸质阅读适合深度、系统、宏观的学习,而移动阅读更适用于微观的信息查询和瞬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5.
面对读者阅读方式由传统转向网络化数字化阅读,阅读由深至浅,图书馆不仅要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时代背景,而且要用辩证的眼光正确对待浅阅读。在浅阅读时代里,将服务工作不断推深,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16.
论文对"浅阅读"图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图书的"浅阅读"数量基本呈正态分布,不同类别图书的"浅阅读"量有显著性差异,高"浅阅读"量图书类别为语言类、文学类、工业技术类,"图书浅阅读"主要存在于社会科学类图书,且和馆藏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阅读对学术研究的正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化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它对学术研究既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又有较深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数字化阅读这一日益普遍的阅读方式,在数字化环境下从事学术研究依然提倡进行深度阅读.  相似文献   

18.
在促进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文章围绕朱永新的“阅读三问”,即“阅读为什么重要”“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以及“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剖析了朱永新“新阅读观”的人文内涵;并就《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一书涉及的全民阅读理念基础和阅读话题,探讨了名著阅读的深度与国民素质的文化高度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以全民阅读的深化提升国民素质水准、以中外名著的深阅读建构文化自信、以共读—分享方式提升学习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阅读时代,网络文本和读者都发生了迥异于纸媒阅读时代的结构性变化。网络在给大众带来阅读自由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信息焦虑、阅读浅表化等问题,这使文本和读者主体性的构建成为网络阅读关注的焦点。接受美学对文本和读者主体地位的研究理论,为人们认识网络阅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为网络阅读构建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从阅读推广的视角来探究图书馆朗读亭的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图书馆朗读亭用户朗读偏好差异,提出图书馆朗读亭阅读推广的策略。[方法/过程]在界定朗读亭是一种新的阅读推广形式后,对12所图书馆105 496条朗读数据进行编码,运用SPSS 21.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在此基础上以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朗读亭的阅读推广策略。[结果/结论]案例分析结果显示朗读作品时长与播放次数呈显著负相关;朗读作品的查看次数与受众播放次数呈正相关关系;经典文学类素材、休闲作品类素材和主题教育类素材对播放次数有显著的正效应;受众对休闲片段类作品查看后播放率最高,主题教育类作品标准差最高;不同图书馆类型对于朗读播放次数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针对朗读亭的阅读推广策略可以从运营方对上线的作品分类审视及服务优化、图书馆开展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并引导深度阅读、阅读协会等社团和朗读者积极发挥阅读推广人作用等三个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