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耶克批判社会主义计划的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计划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争论的主要问题,作为自由主义代表的哈耶克对计划的理论反思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计划是导致社会主义国家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他看来。一个缺少了竞争环境的所谓计划价格无法真实地反映经济波动,由此导致的信息困境决定了社会主义计划的行不通;计划导致中央政府干预领域不断扩大。直至侵犯个人行动自由,唯有市场才能保障个人自由。哈耶克对社会主义计划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计划为什么行不通提供理论启示,但也存在着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动物农场>的主观目的是批评苏联当时的一些错误做法,指出极权主义的危害.但是事实上,与其初衷相反,在这本书中奥威尔已经否定了社会主义.酿成这种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奥威尔本身固有的阶级局限.通过对<缅甸岁月>、<射象>、<通往维根码头之路>和<上来透口气>等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奥威尔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痛恨资本主义的罪恶,却没有推翻它的勇气.由于这种不坚定性,他在社会主义出现了一些挫折的时候就猛烈地批评它.悲观失望中,奥威尔找不到出路.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设计的理想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沙利·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思想具有代表性.他围绕和谐社会提出一系列观点、看法,并付诸实践--成立了法郎吉社区.虽然今天看来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并且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但是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国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哈耶克通过《自由秩序原理》一书明确提出“自生自发秩序”的概念,以保守的个人经验主义为理论方法,以有限理性的假设为前提,进而阐述社会发展的自生自发的原理,认为这是普遍有效以及最优化选择,并借以批评社会主义。但是,从该书也可以看到哈耶克理论方法的绝对化、理论假设的虚拟性以及理论固有的困境与难题,集中表现在个人经验的方法论具有局限性,而有限理性本身也是有限的,大量的社会发展事实证明理性指导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哈耶克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充分展示了他的保守和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是一个真诚的社会主义者,在孙中山的一生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只是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实现,唯有民生主义才是他毕生追求和终身奋斗的目标.他最早认识到社会主义将治愈中国的疾苦,主张把中国建成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强调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并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途径实行社会主义,最终成为以社会主义理想建设中国的伟大先行者.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李大钊在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并非偶然。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李大钊曾经发起反基督教运动,并对基督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过深入地研究。然而,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李大钊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和认识,却有一个十分艰难复杂的发展过程。早期李大钊曾经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虽然没有加入任何宗教,但是其留学生活及留学时期的思想发展却一度深受来自基督教文化的各种影响,特别是对基督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是李大钊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途径,对他后来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复杂的过程,许多人都曾经自命为是社会主义者;但历史造就了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也让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葬送社会主义的人们现出了真正的嘴脸。当今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这是值得青年们认真思索的问题。李大钊在二十年代初的思想转变过程,对于今天的青年仍然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西方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坚持自由即个人自由。在自由法治观上,他坚持“法治下的自由”,即“自由是以法治为基础的”。深入学习研究哈耶克的自由法治观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市场社会主义者与传统社会主义者在对市场分配公正与否上有很大争论,在市场社会主义者内部对市场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公正性也有不同看法。市场分配必然带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这与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是相冲突的,而在存在市场的条件,市场分配原则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需要协调市场分配原则与社会主义平等原则之间的冲突。二者之间冲突原解决,只靠对市场分配的结果进行调节是不够的,最根本的还是对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本身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哈耶克的“政府干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耶克并非自由放任主义者,并不绝对地反对"政府干预",他肯定政府在法治原则之下,对维护经济有效运作有积极的功能,其整个自由理论渗透着对"政府干预"的解读.哈耶克思想中的"政府干预"包括法治下的干预,有限干预,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干预与分散干预等几个方面.这一理论对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来说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1.
<正>每个班里都会有些"问题"学生,×宇就是班上问题学生的典型。他不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经常不完成,迟到早退是常有的事;生活上不讲卫生,随处丢垃圾;他平时喜欢独处,成绩差,脾气大,容易和同学发生争执,不听家长和老师的劝诫,是一个让人"心碎"的孩子。面对×宇这样的学生,我曾经表现出的是更多的无奈。刚开始,对于他我明显的是耐性不足,时不时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他,越是批评越是让其产生逆反心理。后来我尝试着  相似文献   

12.
最近有舆论批评国人过马路不守交通规则。如果确实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交通就顺畅了吗?我看未必。见缝插针的交通方式,也许正是某种行之有效的经验。哈耶克关于自由经济的某些说法,也不妨应用在社会领域。比如:看不见的手、自我成长的秩序、自我组织的秩序、人之合作的扩展秩序。哈耶克认为,以人类有限的理性要创造复杂的秩序,本质上是个不可企及的愿望。他认为,依据古典的两分法,  相似文献   

13.
哈耶克作对个人主义的理解,奠定其自由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基础。而他的个人主义有其独特之处,主要建立在“无知观”的基础之上,奉行的是他所谓的进化理性主义,或说是波普所说的批判理性主义。这是理解哈耶克的钥匙。章着重讨论了哈耶克的个人主义理论及他对唯理论个人主义的批驳,并分析了他对理性的理解与批判,试图从认识论的层面上对哈耶克的理论有所把握。  相似文献   

14.
吕振羽认为,资本帝国主义的有机统制,使得中国不可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革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但是在完全的社会主义建成之前,中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期间"的过渡阶段.这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居领导地位,还有资本主义和私有制存在的社会.过渡阶段的任务是一方面创设社会主义,另方面完成资本主义这个阶段的任务,为社会主义的实行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如何看待和实施过渡阶段,这是社会主义者的一个难题.吕振羽的主张符合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有关论述,即使在今天仍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5.
殷海光晚年是否成为一个基督教徒?对此,殷的亲友与学界一直存在不同观点。从殷氏1950年代的言论看,他一方面坚持科学态度,另一方面坚持启蒙精神,对基督教持拒斥与批评态度。而在1960年代,在哈耶克思想的影响下,他对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有所保留,开始相信冥冥之中有一至高无上的主宰,但他并未将这一主宰归于基督教的上帝,而且他也未完全否定理性的价值,他的信仰事实上止步于一种自然神论。自然神论不等于基督教信仰,因此,可以肯定殷海光晚年并未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徒。  相似文献   

16.
威廉·莫里斯在其乌托邦小说《乌有乡消息》中,表现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革命性,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着某种契合。但威廉·莫里斯在构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时,又暴露出浪漫有余而理性不足的缺点,这使《乌有乡消息》只能停留在空想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17.
哈耶克对个人主义的理解,奠定了其自由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基础,而他的个人主义有其独特这处,主要建立在“无知观”的基础之上,奉行的是他所谓的进化理性主义,或者说是波普所说的批判理性主义,这是理解哈耶克的钥匙,本文着重讨论了哈耶克的个人主义理论及他对唯理论个人主义的批驳,并分析了他对理性的理解与批判,试图从认识论的层面上对哈耶克的理论有所把握。  相似文献   

18.
曹旭 《教师博览》2014,(6):38-39
<正>王运熙老师很低调,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蔼然"长者,谦谦君子,即之也温。其实,作为他的学生,我们都有点怕他,因为他在"蔼然"、"平和"的外表下面,内心有一股学术的精光。我第一次见到他,就听他批评某个名家,让我很吃惊;他会参与报刊上的学术争鸣,也要求我们参与。他上课的时候说,学术争鸣是他论文题目的来源之一。他的思想像剃刀一样锋利,虽然批评的话轻声轻气,语气温和,但只要经他批评轻轻一碰,问题就会出血。王老师是真正做学问的人,做学问是天下最老实的事,如有不老实的地方,就怕王老师的镜子照。  相似文献   

19.
一次,我发现一个学生做广播体操时很不认真,本想找他谈话,批评教育一番,但转念一想,批评也起不了多大作用,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让他当一回"师傅"呢?课后我把找他来,对他说:"老师发现广播操的每一个动作要领你都会,只是没有认真做,是吗?"他说:"是。"于是我又对他说:"老师也想学做操,苦于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与哈耶克对分配正义都作出了深刻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在批判分配正义上却与哈耶克存在着一些分歧。这表现在马克思不仅批判了哈耶克所批判的分配正义,而且批判了哈耶克不认为是分配正义的正义。造成这种不同批判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理论依据和阶级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