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科学的社会价值并不就是科学的属性和功能,而是科学与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即科学是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的关系。科学的社会价值具有强烈的主体性特征,并且对任何主体都有一个实现的问题。科学的价值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手段价值和目的价值。从手段和目的全面地考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仅只是一个事实判断,而且是一个价值判断,即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与人的进步、自由、全面发展中具有第一位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如生产工具的进步程度、劳动对象的开掘状况,等等,而对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即劳动者——人在生产力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当人们谈论促进生产力发展时,常常不包括人的发展;讲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往往把人的利益和要求置之脑后;在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更是明显地离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生产而生产。理论上的偏颇造成实践上的重大失误,其  相似文献   

3.
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基本单位和实践主体,是否需要开展教育科研?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学校应该怎样开展教育科研?本文从教育科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出发,厘清了教育科研的价值定位;并通过教育科研不同主体间性的比较,明确学校教育科研的属性特征。基于此,借鉴查特斯的“教育工程学”视角,分析并挖掘了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模式,进而明晰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211”大学教育学科教师的科研生产数据,本文尝试从社会资本与合作视角阐释女性科研生产力低于男性这一“科研生产力之谜”。研究发现:(1)女性仅在与导师所建立的合作关系这项强关系的“拥有”水平上超过男性,女性“拥有的”和“动用的”其他社会资本均显著低于男性;(2)“动用的”社会资本以及“拥有的”弱关系对女性科研生产力的提升效应均显著高于男性,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上述提升效应在高科研生产力水平群体更加明显;(3)以与导师的合作关系为代表的基于学缘的强关系对男、女教师群体均无显著的提升效应,在高科研生产力的女性群体中甚至显示出负向效应。本文从一个较新的视角解释了“科研生产力之谜”,并利用面板数据和计量模型设计尽可能揭示因果效应,为挖掘女性科研潜力的相关措施提供了较为稳健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的科学内涵,指的是任何人的实践活动只能以现成的生产关系作为现实活动的条件和基础,这个条件和基础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在生产关系变革与发展中,社会主体具有选择性,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通过社会主体的选择活动实现的.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体在生产关系上的选择性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两重属性,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体制及机制等属于生产关系一般,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特殊,这在理论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对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问题研究不够,甚至存在片面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方法来分析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应该是:生产关系一般是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力的连接点或中介环节,生产关系特殊的发展变化最终由生产力决定,是通过生产关系一般的发展变化实现的,生产关系特殊的发展变化对生产力的重大反作用也是通过生产关系一般的发展变化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导言) (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表现是: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  相似文献   

8.
一、单选题 1.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一() A.生产工具E劳动者c生产力D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表现为:() A.生产关系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决定于生产力 3在下列现象的排列中,符合历史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A,私有制—生产力发展—阶级—国家B.私有制—生产力发展—国家—阶级 C生产力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D.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国家—阶级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研究型大学教育学科教师长期存在"单兵作战"科研传统。但随着学科知识交叉渗透、问题日益复杂、技术手段加速更替,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创新。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为样本,描述研究型大学教育学科教师科研合作和科研生产力现状,并分析科研合作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合作对教师科研生产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出质量维度;尽管合作已成相对普遍选择,但合作范围多限于二级学科内部,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区合作仍然不多,事实上,跨越更广边界的合作更有利于科研创新;分教师特征看,年轻教师群体科研产出质量优势明显、合作内在动机更强、合作对质量的影响效应更明显,需有针对性支持教师学术发展、避免人力资本浪费。研究结论为提升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生产力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校企科研合作,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要实现有效地合作并非易事.就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做好科研工作、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生产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既属于文化,也属于生产力.研究科学技术的双重属性,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它的启示作用有: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发展观凸显了它固有的局限性,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在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分工理论密不可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的观点出发,阐述了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源、环境等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Previous studies o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emphasize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conducted in a subset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associated with applied engineering. These studies focus on motivations, mechanisms, financial costs and financial benefits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 while paying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 on academic productivi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ttempt to compensate for some of these shortcomings. First, we present a survey which includes responses from academic researchers of all the scientific disciplines. Second, we take into account and compare th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ers,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ers and industry, and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er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government agencies, local governments and organized interest groups. And third, we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se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on the academic productivity of the university researchers.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show that collaboration, whether it be undertaken with universities, industries or institutions, may indeed increase researchers' productivity. We find this to be true whether or not such relationships begin early in a researcher's career. We also find this to be true whether or not the collaborators have an intellectual symmetry.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on on productivity varies according to both the scientists' geographical closeness to their partners and on their field of research. It was found that collabo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industry had significantly more impact on productivity than collaborations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their peers or researcher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Scientists in humanities were found to produce less materials in collaboration than scientists in other fields. And, scientists involved in collaboration aimed mostly at producing patented and unpatented products, scientific instruments, software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were also found to produce less.In sum, given that collabor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increase of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government decision makers and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ought to encourage researchers to forg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课教师自身的教育资源包括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研究方法、科学行为习惯、教育理念、教育科研能力、科学教育技能、信息处理能力等,这些教育资源,在新课程理念支配下,在科学课程的实施和实践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开发形成,它的形成不但是科学课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新课改的全面开展,尤其是有利于科学课的全面推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技的价值在于: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首要的力量;科学技术大幅度地提高着劳动生产率,极大地促进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从属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律,是唯物主义和人科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变革,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技价值的主体基础主要是工人阶级和人类社会的利益与需要。科技价值的实现机制主要是科技的物化、智力化和生产过程的实际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科技价值观具有中介性、社会性、合力性和革命性等特点,是社会历史观、价值观与科技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科学与政治的关系,“科学政治化”与“政治科学化”在社会的发展中互动,作为科学工作者更应该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全面审视和解析科学与政治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用以指导科研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又决定生产关系,因此科技的进步与生产关系的演变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第三次技术革命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新科技一定会加速社会主义的发展,使社会主义走出低谷,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8.
伴随科学发展,科学研究的模式也不断随之调整。在相应变化中,科学研究的综合性、系统性和规模性特点日益显现,使得"大科学""大学科"不断涌现,同时也让"协作"行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科研协作行为同样重要,正在成为他们适应科学问题及研究范式变革的需要、减少资源消耗及工作重复问题的需要以及获取品牌效应与更好科研机会的需要。但是,部分高校教师的科研协作意识和共同体意识还不够强,在协作行为的实质性、科研选题的规划性以及协作关系的稳定性上尚存明显短板。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有基础性科研交流机制、协作性工作绩效测度和功利性内部利益博弈等。教师科研协作不足束缚了大学科研合力的形成,对学校和教师发展都极为不利,亟待通过明确整体科研目标与学科定位、推进高效科研团队形成与发展、建立常态化内部学术交流制度、探索适宜科研协作发生的评价制度以及提升高校教师科研工作情怀等措施加之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科学观会产生科学教育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传统科学哲学的科学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论,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教育呈现的是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知识实用性的价值取向;科学文化哲学的科学观将科学视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过程,凸显科学的人文性,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教育应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人文价值,追求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的历史世界,让学生在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体验科学,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实在论与工具主义的争论已久。科学实在论认为事物本质是真实存在,科学就是揭示这种存在;工具主义者认为所谓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理论都不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而是人的认识,科学在人手中只是适应环境的工具。科学实在论与工具主义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前者指明了科学研究的方向,后者则始终强调科学理论只不过是人造的概念体系,是人所进行的科学实践的结果。表面上看二者截然对立,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让步的空间,二者的发展方向必将是相互渗透、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