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短篇小说,其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脍炙人口,读后令人流连忘返。在解读中,如果先让我们脑子一片"空白",没有"时代背景",也没有"作家简介"等等之类的信息,只有这一篇独立的小文章,那么我们如何来解读呢?本文试着做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2.
陈博 《华章》2011,(10)
长期浸浸于福柯的思想,笔者发现:其思想贯穿于<伤心咖啡馆之歌>这部作品中体现在艾米利亚身上的身份政治与自我建构问题的探究.笔者以为,以福柯视角凝视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他者,揭示出作品中"他者"建构的外部权力运作机制,并且探究"他者"的"自我"如何突破话语权力的桎梏得以重塑与成长,得以赋予作品以谱系学与伦理学双重意义,从而达到在"出入"文本的同时开拓对世界看取方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蝴蝶君》是关籍华裔作家黄哲伦的代表作。通过从形象学的视角分析代表自我势利的伽里玛与代表异族他者的宋丽玲的互动性,剖析西方人眼中作为“他者”的东方形象的产生、流传及社会文化背景,指出其背后所隐藏的虚构性和殖民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4.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对日剧《月之恋人》中的中国人形象进行了解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社会中的民众群体形象、中国女性形象、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对注视者日本的“自我”形象也进行了阐释。认为该剧较为客观理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辩证地处理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自2010年在《人民文学》第9期上发表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以来,虽然梁鸿从未放弃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但是,作为作家的梁鸿显然是更加声名日隆。最初两年,人们谈论更多的还是她的非虚构创作,但是从《神圣家族》尤其是《梁光正的光》开始,小说家梁鸿的形象日益凸显。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孔乙己》自发表至今已近百年,主人公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之后塑造的第二个病态社会里的经典中国病人形象。《孔乙己》尽管隔着久远的时空,却依然无法阻挡它那迅速而又逼人的深刻性。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一文中说: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  相似文献   

7.
一、简述艺术本质 就艺术本质来说有四种观点:1.模仿说;2.理念说;3.表现说;4.形式说。模仿说即认为艺术是对自然(或现实)的模仿、再现;理念说的中心意思是在现实世界外,存在着某种支配一切的精神实体,艺术归根结底是用形象来显现那种“绝对精神”;表现说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情感观、心灵活动和本能欲望的表现;形式说则认为艺术的价值仅仅在于艺术作品的形式构成、  相似文献   

8.
对艺术本质的探究是艺术理论上难有定论的问题,许多理论家采用心理学的、人类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语言学的等学科或交叉综合的研究方法,来探讨艺术的本质。本论文试从人类文化系统和艺术自身系统的两个视角出发,论证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一、简述艺术本质 就艺术本质来说有四种观点:1.模仿说;2.理念说;3.表现说;4.形式说。模仿说即认为艺术是对自然(或现实)的模仿、再现;理念说的中心意思是在现实世界外,存在着某种支配一切的精神实体,艺术归根结底是用形象来显现那种“绝对精神”;表现说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情感观、心灵活动和本能欲望的表现;形式说则认为艺术的价值仅仅在于艺术作品的形式构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转换视角,采用拉康镜像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身份认同紧密关联,主体的生成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之上。本文拟主要从拉康的镜像形成的阶段性来阐释主人公的身份建构过程,从他者的干预来阐述爱丽丝的身份认同。作者卡罗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曾伟萍 《成才之路》2013,(11):48-48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也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震撼的。据鲁迅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在他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个苦命人儿形象的?运用了怎样的叙事艺术?一、匠心独运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主人公奶娃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接受黑人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才能寻得自己的根、才会真正获得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黑人才能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13.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著名的美学命题“有意味的形式”,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现代艺术家和评论家对它赞赏有加,但其仍未免有滑向形式主义之嫌。李泽厚先生对它进行“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的改造和完善,虽也可包涵部分文学作品,但要把整个文学涵盖在“有意味”中,似乎并没有做到,还有待进一步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凡是用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传达或寄托艺术家主体内在生命并富于创造的形式即为"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论>中造成自身理论逻辑矛盾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分清何谓"形似",何谓"写实".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美国非裔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艾丽丝·沃克在作品《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反映了底层黑人女性的困境.在以黑人男性为中心的性秩序下,黑人母女两代作出了不同选择.在隐匿着权力与欲望的西方传统凝视机制之中,母亲被规训为沉默与驯顺的他者;而面对男性凝视,女儿选择了对抗性凝视,旨在打破凝视中观看主客体的二元对立,颠覆以男性为中心的性...  相似文献   

16.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一部经典的女权主义批评文本,女性“他者”特性的消解与独立身份的追求是其重要主题。小说的女主角简·爱极力主张女性与歧视妇女的男权价值体系抗争,走出“他者”的阴影,争取权利,彰显女性存在的价值,最终在经济、思想和人格上建构了真正的独立自我。  相似文献   

17.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一部经典的女权主义批评文本,女性"他者"特性的消解与独立身份的追求是其重要主题.小说的女主角简·爱极力主张女性与歧视妇女的男权价值体系抗争,走出"他者"的阴影,争取权利,彰显女性存在的价值,最终在经济、思想和人格上建构了真正的独立自我.  相似文献   

1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钟形罩》同属成长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都陷于"自我/他者"两极关系失衡的困境。尽管主题相同,两位作者却是从截然相反的方向逼近这一人格成长难题的。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困于自我一极,普拉斯笔下的埃丝特困于他者一极。比较与探讨两部小说在同一主题上的不同处理方式,并联系两位作者各自极端的人生选择,对思考人在"自我与他者"二元性关系中发展自身这一命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小说《可以吃的女人》中,阿特伍德用文学的语言和叙事的方式解构了主体,再现了主体的困惑。小说中的三个重要角色分别代表了自我、大他者和小他者,通过精神分析的解读,我们看到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自我内在冲突的叙事。这种解读摒弃了性别政治的局限,认为女主人公玛丽安的精神危机根源并非她对象征界的拒斥以及对完整自我的幻想。自我最终要接受他者的检验,并认识到,自我的真相就是他者。在对小说中三个角色的相互关系进行论述的同时,本文试图从后女性主义视角解答对于这部小说主题意义的一些困惑。  相似文献   

20.
V.S.奈保尔的早期作品《米格尔街》,描绘了在英国殖民时代特立尼达米格尔大街上一群小人物可悲可叹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奈保尔也向读者展示了殖民时期当地女性悲惨的生活。女性丧失了话语权,承受着殖民者和男性暴力的双重压迫,使得她们成为了"属下的属下""他者的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