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既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了空前繁荣,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长期以来,国内产生了对环境权性质是公权利还是私权利以及运用公法保护还是私法保护的争论。事实上,这种争论是有益的,突显出了环境权及其保护的重要性。依靠单一的公法或私法对环境权实施保护都存在着不足,把环境权的保护置于人权的视角下予以整体保护才是科学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公民环境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无限制地改造自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产生的,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人权。我国法律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有明显的缺陷和滞后性,所以应该顺应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建立健全各项法律制度,使公民环境权得到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当代知识产权权利的扩展导致知识产权制度本身所蕴含权利平衡机制被打破,对人权保护造成了冲击。知识产权与人权冲突的深层次原因是两种权利背后蕴含的利益冲突。协调知识产权与人权冲突要遵循权利优位原则、利益平衡原则、权利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对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进行适当的限制,并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人权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4.
公民环境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环境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提出来的新主张,是人类环境不断恶化及人类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强化的产物。本文在对公民环境权提出的客观原因及当前各国的立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公民环境权的概念、内容和性质,并论及我国法律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环境的日益恶化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而作为环境问题中的核心环境权理论,目前已经成为环境法学界关注的热点,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主张和新的法律理论,目前各国的学术界和实际部门对环境权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对环境权理论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公民环境权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权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将公民环境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明确规定在宪法中是未来宪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入WTO后,结合我国实际,确立对我国公民环境权的宪法保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要真正实现公民环境权,我国宪法必须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环境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保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7.
自蔡守秋先生在《环境权初探》一文中初次对环境权理论介绍以来,我国的环境权理论的研究蓬勃发展,但是我国的环境权理论在研究模式上存在一系列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公民环境权的提出和发展绝非偶然,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时的必然现象。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日趋恶化是公民环境权得以产生的背景,人权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是公民环境权得以产生的理论基础,环境伦理思想的发展则是公民环境权得以产生的伦理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环境立法、司法以及环境保护的困境都要求环境权的法律确认,但是由于环境权的不确定性、多元属性和权利对抗性导致了其进入立法的瓶颈。借鉴财产权的"权利束"理论,模仿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创设环境区分所有权可能是解决以上问题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人权视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时代变换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发展权、环境权等所谓"第三代人权"问题应运而生,这些权利突出了集体人权的地位,使人权作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观点为人们所熟悉。重要的是,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国际层面,所有发展都应该是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比较好地体现了发展(权)与环境(权)的统一,但从观念到行动真正把权利落实到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决定了人力资本及其产权有着独特的属性,也使得我们仅从经济效率的角度不一定能推出在现代社会里人力资本产权的核心权利——归属权的天然性、不可交易性和普遍性;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即使我们从法律和道义上对此做出规定后,还应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来关注人力资本产权各项权能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制度安排有时有悖效率原则。  相似文献   

12.
1929—1931年,胡适发起了名躁一时的人权运动,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权思想,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这场人权运动不久就偃旗息鼓了。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不具备人权保障的条件,人权运动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次人权运动与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因而被国民党所镇压;最后,胡适政治人格的软弱性也注定了人权运动失败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合作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气候谈判的核心议程。由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取得的成果有限,全球气候谈判几乎陷入停滞状态,需要从新的视角思考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率先从环境、伦理与人权角度思考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能路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人权造成的冲击日益加剧且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其不利后果。在人权成为普世价值的当今世界,基于国际人权法的性质探索国家在气候变化语境里应该承担的人权义务,从而构建起人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互动关系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人权的态度出发,阐述了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的人权理论与人权发展状况,分析了中国现阶段人权发展的不足与问题,同时指出,人权入宪后中国人权事业必将会进一步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近代人类的宪政史和人权的理论密切关联。人权与近代民主政治及立宪主义相因而生、相辅相成,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而有所推移与增益。三代人权的发展,历经消极人权到积极人权,个体人权到集体人权的重要阶段,内容日益丰富,保护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人权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人权问题的历史实践,中美围饶人权问题的斗争和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引发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国际人权教育的历史和理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入20世纪70年代,人权教育倍受国际注目。21世纪乃“人权的世纪”,这正成为世人的共识,在国际人权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全面把握人权教育的历史和理念,推进人权教育的顺利发展,无疑是我国教育工作教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为此,本文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就欧洲评议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权会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权中心关于人权教育的理念进行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8.
人权新释     
人权的实质是以法律、道德等形式,对现实的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作出规定,反映和处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人人平等的原则所应有和实有的社会地位、需要和利益.就国家内部来说,人权的基本问题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国际上,人权的基本问题是国与国的关系.资产阶级宣扬的"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理论在反对封建统治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有其历史局限性.无产阶级人权观比资产阶级人权观更进步.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