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天地间万物存在的惟一根据就在于其“自性”,“自性”只能是“自生”的,“自生”就是“独化”。而独化论推广到人生境界上,就是要达到泯除差别的无言无意之域的混沌境界,即玄冥之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构成庄子人生境界的道和技是密不可分的,而直觉在人体道和日常生活技艺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庄子哲学中的直觉观念,对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郭象是魏晋时期最后一位最有代表性的玄学家,他必须同其他玄学家进行理论对话。因此,他有比较强的问题意识。针对如何回应有无之辨、本体如何为人所用、如何处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他建构了一个有特色的玄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湘南学院学报》2018,(1):65-69
郭象的"独化"思想,将"有"与"无"相谐统一,用"物各自造""独化于玄冥"为物之存在找到了现实的依据,在集成和发展魏晋玄学本体论的同时,也展现出了独特的美学意蕴。在对物"性"的突显上,郭象强调了"自性"的意义及"性分""性极"的分界,并在此基础上展示了事物"以性自动"的动态生化过程。同时也以"性足"的审视及"顺物"的方式显现出"足性逍遥"的审美观照。此外,郭象还通过描述事物在"玄冥"中的完满状态、构建"无待"与"相因"的关系来表达对"玄冥之境"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5.
诗性直觉是马利坦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诗性直觉产生于精神无意识的幽夜中 ,它既是认识性的 ,更是创造性的。马利坦的诗性直觉的“同一性认识”,提出了与模仿说、反映论、表现说都不相同的文艺创作本体论见解。他认为诗性认识中情感是起决定作用的工具 ,充分肯定了诗人的主观性和主动性。他将诗性直觉与创造性观念区别开来 ,从而从根本上区别了艺术创造和技术制作。  相似文献   

6.
在《庄子注》中,郭象试图依据个体性原则构建起为整个社会所赞同的价值与规范体系(即道德哲学)。然而,凭借个体性原则来探究道德又使其显示出伦理利己主义的倾向:以足性逍遥或满足个体的天性作为评判道德价值的标尺,其结果可能导致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进行判断;无为原则所主张的放任个体天性的立场也无法形成普遍有效的行为规范;“独化于玄冥”则从形而上的层面为个体性存在提供了终极依据。正如所有伦理利己主义理论那样,郭象的道德哲学也蕴含着取消道德生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本从科学问题出发,探讨了科学问题发现的条件,着重分析了直觉在科学问题发现中的作用。由于直觉思维的局限,在科学问题的发现中,需要科学地对待直觉。  相似文献   

8.
郭象独化论的建立在玄学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内在的思想脉络可寻。当王弼确立本体之"无"的地位后,从阮、嵇一直到裴頠,都没有能够完全地摆脱这种由宇宙生成序列而来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向秀"自然"之义的提出,是对王弼"贵无论"负面影响的纠偏和修正,在有无关系上他依然提示了一个"生化之本"的存在;裴頠"崇有论"的矛头直指贵无之论,最后依然归于"总混群本,终极之道",不脱本体思维的倾向。郭象在向秀和裴頠的基础上,通过对"无"之本体地位以及达成其地位的生成序列的否定,创成其独化论,将玄学推上其历史发展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探讨郭象的“逍遥”概念,立足于梳理《庄子》郭象注中“逍遥”与“性分”的关系,即“足性逍遥”,同时指出其外在保证在于郭象的“独化”理论,“足性逍遥”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为自然而然,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同一。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将对古今诸家对郭象“逍遥”所作批评的代表性观点作出反驳,为郭象的“足性逍遥”做出辩护。  相似文献   

10.
熊伟 《江西教育》2004,(13):69-69
教学是讲求严密逻辑性的基础科学,数学定理、公式都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在强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培养数学直觉思维能力。这种直觉思维是建立在想象、猜测的基础之上的.想象力在数学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人们经常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各种生动丰富的文学、艺术新形象。在数学学习中.想象力的运用有着独到之处,它包括数字  相似文献   

11.
郭象是魏晋时期重要的玄学家,他“万物独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裴頠的理论难题,其理论内容含有二重性,印既反对“造物主”的存在,又否定了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他的“独化”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蕴涵了平等的思想,但最终走向了无可奈何的“命定论”。  相似文献   

12.
直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古代神秘化时期,包括古希腊罗马开端时期的直觉论和中世纪神学化的直觉论,到近代理性化时期,包括从文艺复兴开始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部直觉论,再到现代非理性时期,如叔本华、尼采和柏格森的直觉论,哲学家对直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一""多"之辩,玄学家这里,所表达的不仅是事物的共性和自身的独特性,还直接体现了本体论的内容。玄学创立者之一的王弼,明确的将"一"与"多"解释成为"无"与"有","本"与"末"。而郭象虽然没有像王弼那样明确的提出"一"与"多"的概念,但是在他的"独化"论中论及的世界同一性的问题,同样也是"一""多"之辩的内容。二人所论"一"与"多",即世界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理论,有独特不同和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直觉是无准备的大脑对世界的直接洞察,灵感是有准备的大脑的突然闪光。直觉是“看”出来的,灵感是“悟”出来的。从以上两个层图把直觉与灵感区别开来。直觉的发生过程大体上可分为感知、共鸣和判断三个阶段。就直觉的本质而论,它是主客体对应相似的信息块共鸣的产物。直觉可划分为科学直觉和艺术直觉两大类。艺术直觉又可划分为艺术型外直觉和艺术型内直觉两种,它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有着从生活中捕捉原型意象、激起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和突破创造者认知心理结构障碍的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5.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独特的看法,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主要散见于<形而上学>各章节的亚里士多德哲学观的梳理与诠释,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把哲学定位为研究某些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学,是如何与实践科学、创制科学相区分的;产生哲学的两个条件"好奇"和"闲暇";哲学的自由、求真性质和崇高地位;哲学研究的对象--实体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含义等构成其哲学观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7.
现代哲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哲学的终结”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哲学家以多种声音、语言和语调传播他们的断言。那么,哲学是否真的像他们预言的那样将寿终正寝或将永远存在吗?作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缘于对哲学本质、哲学精神的曲解。文章从这一混乱现象出发,站在哲学人类学的立场,论述哲学终结之本质及哲学的属人性与长期性。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成为公众舆情表达最为重要的传播途径,其影响已超出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而开放的信息平台,增加了新闻信息监管的难度。各种文化、情绪和倾向并存于网络,极易滋生极端的言行,其传播影响深远。本文揭示了网民的媒体选择习惯,网络技术能力、参与社交网络的类型等加剧网络社会人群的演化,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在规律,提出了网络舆情评价标准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是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治经世之学.他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赞赏西方民主政治,提出了实行和平外交、变革封建教育制度、学习西方实用科学的见解,他的思想具有独特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