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日中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汇。如“学生”和「学生」等。这些词有的在形式、意义方面相同或相近,有的却形同义不同。对学日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日汉同形词既有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一面,同时也会因为对日汉同形词的了解不够而导致许多误用。因而,本文就日汉同形词的异同做些探讨,并阐明掌握同形词的重要性及在日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1.引言前一阶段我在本刊发表了《小议日汉同形词的词义差别——以日汉词义相似的同形词为中心》,为了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深入地讨论下去,此次以词义完全不同的日汉同形词为中心讨论二者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同形词是一种词形存在形式,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运用,本文从同形词的概念界定出发,以同形词的读音和意义的异同为基本原则对其进行分类,从语素、语法和来源等方面分析同形词的成因,以期正确识别和使用同形词。 相似文献
4.
郝晓辑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4,(2):6-7,48
古今双音同形词语的产生和发展,是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结果.词义是连接古今最重要的线索和通道,在阅读古书时,应对古今词义的异同特别予以关注.若不能正确理解古今同形词语,会在阅读理解古代文献时出现失误.古今同形词语有不同的情况,在理解时要针对不同情况的特点加以区别对代,切忌在阅读古书中以今律古,望文生义,造成对古文献的误读.本文试以《左传·隐公(元年至十一年)》为例,分析古今双音同形词语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5.
6.
汪梓叶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5,(1)
同形词,是指两个意义用一个形式表示,其意义之间没有引申关系的一类词.古代汉语词汇数量少很多,但同形词还是大量存在的,其同形、多义的特点,丰富了语言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但在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说话人与听话人不同的理解程度,会有词义理解偏差的现象,本文通过词与词组的不同定位、词语色彩义的不同定位、对义项词性的不同定位三个方面来分析,来明确这类词的使用,对词语的理解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吴春燕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112-115
同形词的学习在日语的词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既同又异的特性往往使学习者出现误用。本文试图从同形词常见的误用类型出发,对同形词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在学习中如何对待同形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吃东西人人都会,"吃"的规矩却不一定人人明白;"吃"字人人会写,"吃"字的由来却不一定人人知道。其根源和规矩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形成的。"吃"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不只是一种生存行为,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9.
10.
王晓蕾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12):71-72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共有同音同形词340组,其中有40组有待进一步商榷。通过比较和分析可以找出它们各义项间的意义联系,不应划归同音同形词。 相似文献
11.
12.
在近代汉语虚词词汇化过程中,两个同义双音节虚词,通过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形成一个同义三音节的虚词。该类演变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AB+AC→ABC,如"便则道"、"一壁厢"、"依然原";第二类是AC+BC→ABC,如"久已(以)后"、"起为头";第三类是AB+BC→ABC,如"多敢怕"、"只除非"、"只除了"、"只除是"等,这是同义词叠加整合再词汇化的结果。以往对单音节词同义连言形成的双音复合词的研究较多,而对江蓝生先生提及的"同义词的叠加和词形的整合"现象研究较少,基于此,力图以侧重语言事实的描写,而对词汇层面的同义词概念叠加和词形整合现象提供文献用例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同命不同价"现象,一直为我国社会公众所诟病,具有很大争议。死亡损害赔偿不是生命按质"定价",并非对生命权本身的救济,它应是对因侵害生命权所引起的各种现实利益损失的补偿。死亡赔偿应给予受害人更多的经济财产赔偿,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加强公民对他人生命权的敬畏,防止肆意侵犯他人的生命权,这应是我国立法政策的法治取向。 相似文献
14.
张莉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9(4):40-42
受客观世界、认知主体、语言运用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多义词词义聚合内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联系,可以循着这些规律对多义词加以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15.
古文字字库建设与古文字研究手段现代化问题的提出可以说是古文字研究面临的一次新机遇和新挑战,也是古文字研究与当代信息社会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标志。以“样”和“怕”为例,理想的古文字字库应载明字库中各字的本字本义,且应揭示古今用字之异与其所表词义及假借义的演变。汉字形音义衍变递嬗的古文字字库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产物,代表着古文字研究手段现代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张新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8-20
以古、今偏仪复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为前提,主要从判认的依据、偏指义、词序等方面,对古代汉语(文言)偏义复词和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差异进行了历时性的比较,指出古代汉语偏义复词还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词汇现象,只是一种临时性修辞现象,而现代汉语偏义复词以古代汉语以偏义复词为基础,已发展凝结成一种较为稳固的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18.
文美振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1(9):73-76
本文将汉语和韩语中同时存在的“形同”成语从意义的差异角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对于汉韩“形同义异”成语,从其分类、辨析以及意义差异的趋向和原因等三个方面展开,作了较详尽的描写和阐述。此分析有助于归纳汉韩成语的演变情况、趋向和规律性,并在汉韩成语互译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刁晏斌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1(4):1-5,31
文章试图为观察和了解现代汉语的阶段性发展变化寻找一个新的角度,这就是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方面考察和分析现代汉语量词意义的阶段性发展变化,最后对其中的特点和规律作了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