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淄齐国故城内发现出土的汉代铜镜、镜范以及镜范出土地点附近的冶炼遗迹遗物,说明临淄汉代铸镜业的生产规模大,生产的铜镜数量庞大。临淄在汉代的铜镜铸造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3.
对镜     
夜深翻杂志,看见一篇讲镜子的文章,说是镜子跟色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情欲的魔镜.会逼出人身上的妖气。赶紧站起来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却没发现有妖气缓缓升腾出来,镜子里,还是凡俗的良家妇女,不免有些失望。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华文明史,能够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未缺失从未断流的,似乎只有铜镜和古玉。从某种角度上说,一部完整的铜镜史也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两面鼎形铜镜,分别为双龙丹鼎镜、河澄皎月龙凤镜,以往其年代被笼统地定为宋代。通过对目前收集到的15面鼎形镜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南宋较为流行的双龙丹鼎纹饰做进一步考证,可知国博藏两面鼎形镜的年代约为南宋中期偏晚,铸造地点应是在南宋统治范围内的南方地区。两面鼎形镜的性质不同。双龙丹鼎镜的性质应与道教有一定关联;河澄皎月龙凤镜则属于世俗性质的铜镜,是文人尚古倾向的反应。鼎形镜的出现,是北宋朝廷礼制改革、古器物学盛行的结果。除鼎形镜外,南宋时期还出现了钟型、盾形等异形铜镜,皆可视作北宋金石学对南宋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的物质体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价值镜”这一表述来讨论商品的相对价值形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人的自我认知提供了理论启示。“价值镜”理论一方面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解释了人通过他人获取自我认知的社会交往过程。互联网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技术的发展催生出社交媒体账户、二维码等媒介形式,赋予了人们多种数字身份,人的交往也拓展到数字身份之间的线上交往。本文认为,在数字身份的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以社会关系为媒介的“价值镜”作用依然存在,并且经由数字技术得到了强化,成为数字时代的“身份镜”。  相似文献   

7.
盲目的OK镜     
一种所谓的高科技眼镜。号称能在短期内恢复视力:在日本。至今还未得到批准推广:在它的发明地美国。人们对这种产品一直就少有问津:而在中国。目前至少已有5万人配戴过它。并且伤人的事件果然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8.
耿仲琳 《中国档案》2006,(10):62-63
朱彝尊曰:“此亦西昆诸公之祖也。以句求之,字字可解;以篇求之,字字不可解。后之人赏其工丽,以为艳词而争效之,亦想当然耳,原未必晓其所以然也。”  相似文献   

9.
10.
铜镜与拉链     
我父亲是1938年参加新四军的老战士,自从我接了《新四军》的片子后,父亲依旧象从前一样,并不多说什么,只是看我的眼光比以往多了些……从此,在整个拍摄《新四军》的过程中,父亲默默注视我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德国《明镜》周刊中有关中国的“政治镜像”、“经济镜像”、“社会镜像”、“民主镜像”的分析,指出,中国近些年来国家整体实力上升的历史性进步并未在《明镜》报道中得到清晰的体现;而且其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不够公正。造成《明镜》“中国镜像”扭曲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同时,明镜的报道理念、记者的经历及其价值观、相对局限的采访调查条件、中德两国关系、两国地理的遥远距离等诸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镜》“中国镜像”的真实程度。  相似文献   

12.
镜前状态指电视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在节目播出时所进入的一种创作状态。它包括稳定的心理状态,敏捷的思维和反应,表情与声音的控制,得体的态势语和恰当的播音技巧运用等多方面因素和内容。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镜众传播"为切入点,分析镜众传播和镜众群体的概念与特征,探讨镜众传播对图书馆信息传播的影响,进而揭示镜众传播视角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新趋势,以期为图书馆更好地开展信息服务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鄂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曾是东楚六朝君王的都会和三国孙吴祖孙三辈的帝里,是湖北省省级文化名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从距今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直到清代,共出土铜镜500余面,以其铜镜数量多、本地生产的产品多、墓葬发掘出土多和倍受科技界关注的"黑漆古"铜镜比例大,而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古铜镜之乡".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用户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是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研究中两个不同视角。分析用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与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关系及其适用的测评工具,并以测评实例说明两个满意度之间存在的关联。同时,借鉴服务利润链模型,结合图书馆特点的分析,描绘图书馆服务价值链,构建包含图书馆内部服务质量控制和外部服务质量控制的"满意镜"控制模型。图2。表2。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16.
吴涵 《新闻传播》2024,(2):21-23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与人的沟通交流特点具有弥散性和伪装性,而媒介化时代交流双方符号的运用存在一定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这也是网络暴力伪正义滋生的原因之一。此外网暴受害者往往以网络评论为“镜”,得出“镜中我”认知,从而做出错误判断,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基于此,本文从库利“镜中我”理论视角切入,分析网络暴力伪正义产生的根源、危害以及“对镜而治”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7.
<正>3月17日星期六晴白池村,山高谷深、连绵起伏,彝族农家星罗棋布于大山之中。走进一户户农家,一双双沾满尘土、长满茧子、粗糙有力的手与我们紧紧相握,这是一种距离的拉近、无声的交流。交谈中,他们显得胆怯、紧张,甚至还有一点点的戒备和语无伦次,从他们简单而质朴的话语中、纯真而善良的笑容里,我分明看到了敬畏、信任、期盼、感激和羡慕。在他们眼里,我们这些来自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让镜中我理论具有了主观能动性,人们不再是简单地从镜中认识自己,而且可以对投入"镜子"信息进行删选,改变他人和自己对自身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汉代铜镜上的纹饰为了解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及思想意识提供了丰富直观的材料。钱纹题材来源于社会流通的钱币,是汉代铜镜上一种并不多见的装饰纹样,它的出现是人们追求财富心理的一种表达。从目前比较可靠的资料来看,汉代铜镜上的钱纹有五铢和大泉五十两种,前者发现的数量最多且形式多样,后者所见寥寥。本文搜集大量考古出土和博物馆收藏的饰有钱纹的铜镜材料,首先依据钱纹上文字的变化进行简要的类型划分,同时将与钱纹组合出现的纹饰及组合情况予以分类介绍;在此基础上,考察钱纹在铜镜上出现的时间,并挖掘其传递出的汉代人的财富观念以及阴阳思想对这一观念的影响等文化内涵;最后从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求富心理与习俗信仰以及铜镜铸造业的发展情况等方面,探讨铜镜上钱纹产生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铜镜始见于齐家文化时期,明清时随着玻璃镜的出现而衰落,历经将近四千年的时间,是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古代铜器种类之一。中国古代铜镜多为圆形具钮镜,材质主要为铜锡、铜锡铅和铜铅合金,且含锡量较高。宋以后,铜镜的含锡量下降,铅与锌含量上升。铜镜镜面光滑度较高,修复时要求的碎片对接平整度和准确度很高,缝隙遮盖难度很大。本文总结了中国铜镜的材质和型制特点,损坏的原因、特点和修复的难点。从力学分析的角度说明了铜镜修复工艺的选择,并对铜镜修复的理念和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铜镜修复方案的确定不仅要根据镜体的型制、镜面的锈蚀状况和镜背纹饰综合考虑,还应掌握铜镜的考古发掘信息,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