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次远程采访的背后都有着较高的成本,记者做到有的放矢并且不虚此行就成了最低的要求。当然,远程采访更需要后方编辑强有力的支持,这样才能将报道进行地更加充分和全面。  相似文献   

2.
尹冰竹 《声屏世界》2008,(11):28-28
记者经常要到一些公共场所采访。然而公共场所人群繁杂,身份各异,该怎样确立合适的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3.
所谓新闻人物专访,就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采写方式,其重点在于记者应该带着目的性对新闻人物进行专门的采访。新闻人物专访稿件也应当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构成的一种带着通讯性  相似文献   

4.
罗筑娟 《新闻窗》2009,(6):33-34
观察是采访时必不可少的手段,观察力也是衡量记者水平的重要标准。本文论述了观察的作用及方法,探讨了观察采访对象和现场环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观察是采访时必不可少的手段。观察力也是衡量记者水平的重要标准。本文论述了观察的作用及方法。探讨了观察采访对象和现场环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体验式报道带来的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冰 《新闻爱好者》2012,(16):43-44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的现状,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理论,改变了传统的传播途径,也影响了部分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基本判断和职业素养的坚守。新闻界出现了官气十足的"老爷记者"、坐在车里  相似文献   

7.
战国名医扁鹊将中医诊断方法,概括为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并认为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同样,新闻事件采访的过程,形象一些可看成是对新闻事件的诊断过程,采取望闻问切方法,采集事件的表征现象,并深入分析综合,最终逐步接近并获取新闻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8.
"全社会在看反赌扫黑都把自己当做看客。其实每个人都拷问自己:我跟谢亚龙、陆俊有什么差别?如果被人送你购物卡、送电脑,你会不会收?可能他们做的事情,很多人都做过。"杨明又点了根烟,深吸两口,陷入长时间的沉默。再提起龚建平,这位新华社资深体育记者语速依然很慢、很片断,事情过去太久了。龚建平之死不能是事情的结束2001年12月,一封题为《一个执法过杭州比赛裁判的自白》的信和退给俱乐部的4万元钱,掀起中国足球反赌扫黑风暴。第二年3月,龚建平因涉嫌商业贿赂被警方逮捕,  相似文献   

9.
我是这样经营通讯员网络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喆 《中国记者》2012,(3):78-79
通讯员曾是传统媒体的重要新闻线索与稿件来源;新媒体技术使传统媒体新闻制作流程变得简单易行,传统媒体的通讯员在媒体制作流程中的作用正在被弱化;但在很多人看来,拥有一支可靠的通讯员队伍,对记者的新闻线索收集、新闻思路构想、新闻报道采写,甚至是记者个人素质的提高,仍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威 《新闻传播》2009,(6):100-100,102
有经验的记者.只要坐下聊几分钟.采访对象就知晓记者的来意。记者开口问上一两个问题,采访对象就能听出记者的水平。采访对象遇到善问的记者,想马虎也马虎不得,想敷衍也敷衍不了。这样的记者往往能采访出好的材料,写出好报道。也有一些年轻记者由于经验不足,虽然提了不少问题,对方仍弄不清你的意图.  相似文献   

11.
正2010年2月10日,中国男足在东亚四强赛上以3:0完胜韩国队,终结了32年来在国际A级赛事中一直不胜对手的尴尬纪录。对于中国足球而言,这无疑是历史性的一刻。众多媒体不约而同高调、高规格地报道了这一事件,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一向高度重  相似文献   

12.
我供职的南方都市报,不久前打出了一个口号:"南都,无处不在."这无处不在的含义,除了包括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以外,自然包括在各类新闻现场,都会出现南都记者的身影.理所当然的,远程报道成为诠释其"无处不在"内涵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论是海地的地震现场,还是国内最近的旱灾、矿难现场,南都记者几乎都是"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3.
从业一年来,我从一名新闻的门外汉,到初步掌握新闻写作与采访技巧,再到能写出较为满意的新闻作品,其中的收获,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说尽的。在这里,我简单地归结为  相似文献   

14.
叶洁琼 《新闻窗》2013,(2):47-47
电视新闻同期声是指伴随画面而存在的声音,通常有两种,一是记者或主持人的现场解说,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谈话交流;二是录制画面时录下的效果声。一则成功的电视新闻往往是画面、解说词、同期声融为一体,同期声不是画面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形式,通常是电视新闻的点睛之笔。如何合理运用同期声,让其成为电视新闻的亮点,是当前新闻记者实践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2010年3月23日上午,贵阳电视台在联合贵阳市交警支队四大队通过媒体监督曝光,纠正行人、机动车违法行为时,一名违法女司机与采访的女记者发生了肢体冲突,这一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无独有偶,在4月,著名体育评论员李承鹏出席朋  相似文献   

16.
《我在现场》,是眼下军报部队新闻版开设的一个专栏,刊登的都是来自部队火热一线的目击新闻。身处信息发达的多媒体时代,对一名军事记者和通讯员来说,“我在现场”4个字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亲历中深入,仍是采写鲜活新闻的一把“金钥匙”。下面,我结合近些年的采访体会,谈几点具体感受。  相似文献   

17.
"喂!""喂!青浦有个男的劫持了自己的女友!你快去,到现场立即发回快讯和照片!""好!视频到时也一并发回。"挂下电话,同事小萧便丢下正在与其共进晚餐的女友,赶往青浦。这就是网络记者,不能晚一秒到达新闻现场,不能晚一秒发回消息……  相似文献   

18.
王伟 《新闻传播》2013,(12):150
新闻采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同的人对新闻采写有着不同的看法,尤其是一些新入行的记者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在新闻采写方面往往抓不住重点,角度把握不好,同样的一条新闻线索,写出的新闻相差甚远。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名基层的新记者迅速成长起来,能够采写出有分量、重点突出、精彩的新闻稿件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采写体会,将之归纳为三点,在此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没有举报人提供的确凿证据、一切只能靠记者调查获取时,暗访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但有时候就不得不采用一些以“明访”为名的迂回策略。而隐性采访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将新闻现场进行真实还原。隐性采访的记者,工作类似于警察的“卧底”,但在合法性上又显尴尬。他们在采访中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不只是险恶的环境和内心的挣扎,而是身份的不被认同。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受众看电视节目的眼光越来越挑剔。传统节目主持人那种只作传声筒、照念稿子的主持形态已不适应受众的需要。采、编、播合一已成为大势所趋,尤其需要具有现场驾驭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第一时间在事发现场和在镜头前出现、能把握事态发展的记者型主持人。特别是近几年一些灾难事件发生后,一些主持人或记者纷纷前往受灾一线进行现场播报,这样的报道可以有情理融合的评说,有感情的释放,引发受众产生积极的共鸣,因此,记者型主持人的称呼被叫得更加响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