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牖”     
(说文&;#183;片部》日:“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从片、户、甫。谭长以为‘甫’上‘日’也,非‘户’也,牖所以见日.“牖”字由三个部件组成,许慎及其所引谭长说皆以为三个部件都是表意的,即都认为“牖”是会意字。所不同的,为“甫”之上究竟是“户”还是“日”。若从谭说从日,则近于情理,牖即窗,本是用来透过日光的。若依许说,也似乎可通,因为“户”、“牖”二者同类,都是室内与外界相通的孔道,意义相通,但其说嫌迂曲了些。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窗户"指窗。而在古诗文中,"窗"、"户"分属两个不同的单音节词,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窗"字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象形字,从穴,囱音。"囱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用今天的话说,"窗"是"囱"的本字,在墙上的叫牖,在屋顶上的叫囱或天窗。后来,烟囱与天窗分了家,天  相似文献   

3.
刘勰说:“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意思是说,形成文采的方法有三种途径,第一种叫行文,就是用青、黄、赤、白、黑五色组成;第二种叫声文,就是用宫、商、角、徵、羽五音构成;第三种叫情文,就是由喜、怒、欲、惧、忧五性生成。五性生发而成辞章,这是自然的道理所决定  相似文献   

4.
初中文言文《核舟记》的“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一句书上解释为“姓王,名毅,字叔远;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我国周代有“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的习俗。一个贵族婴儿生下三个月之后,由父亲命名,这是“幼名”的意思。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由来宾给他取字,这就叫“冠字”。“冠字”的方式是:“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可见字的全称是三个字组成。如伯阳父,仲山甫,叔原父之类。叔远甫那个时候虽然“冠字”的礼俗早已消失,但这种取字的方式无疑是反映了周代礼俗的遗俗。这种由三个字构成的“字”是有一番讲究的。第一个字是…  相似文献   

5.
《项脊轩志》中“北向”一词注释成“窗户朝北”,值得商榷。 “向”,《说文》释为“北出牖也”,《诗经》中“塞向墐户”说的就是冬天来临把朝北的窗户堵上,以抵挡北风的侵袭。既然“向”字本身已含有“朝北”义,本此解释,《项》文则不可能把“北”与“向”连缀成文。故“北向”注释有误。  相似文献   

6.
猫号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  相似文献   

7.
廉吏轶闻     
我国古代官员应注意和遵守的戒律叫“官箴”,“贵廉洁、贱贪污”历来被看成是官箴的首要内容。宋人吕本所著的《官箴》开宗明义:“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乾隆帝则御书“清慎勤”三个大字,刻石赐内外诸臣,把清廉视作当官为臣的第一守则。在中国历史上,操守廉洁的官吏也代不乏人。西汉武帝时,朝臣以奢侈为荣,铺张浪费之风十分严重,惟有公孙弘“节衣食为百吏先”,带头穿粗布衣服,一顿饭不吃两样肉食。有人向汉武帝告状,说公孙弘意在以此求取名声。汉武帝却认为公孙弘率先俭朴实为可佳,用为丞相。  相似文献   

8.
《齐桓晋文之事》中“为长者折枝”一语,历来注家各说其是,择其要者有三说:一曰“为长者折取树枝”.一曰“为长者按摩肢体”。一曰“向长者弯腰行礼”.此三说,均或为后来各种选本所沿用。近读张汉清、方弢二同志文《“为长者折枝”析疑》(载《语文教学通讯》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以下简称《析疑》),又见新说.该文以为,  相似文献   

9.
什么叫偏义词? 先请看两个例子: 1.请您把窗户关上好吗? 2.这水是干净的。 这里的“窗户”、“干净”两个词大家很熟悉,也不会理解错,但仔细想来,为什么“窗户”“干净”两个词一定被理解成“窗”和“净”,而不是“户”和“干”或“窗”加“户”、“干”加“净”呢?这就是汉语中词语的偏义现象。  相似文献   

10.
张三听说徐文长很聪明,就想出个难题来考考他。他说:“文长兄,今天你要是能让李四‘呱呱呱’地叫三声,我才算服了你。”徐文长笑着说:“这个容易。”第二天,徐文长将张三和李四带到一片西瓜地  相似文献   

11.
早晨,阿力斯站在穿衣镜前欣赏他汗衫上的图案——三头鲸。“你叫威廉,你叫威尔,你叫威特。”他摸一头鲸就叫一个名字。“你叫气味臭臭。”妈妈走到他身后,你这件汗衫已经连续穿了三个多月,也该脱下来洗一洗了!”但是,阿力斯不让妈妈碰他的汗衫。他躲到一只大纸盒子后面,说:不能把威廉、威尔和威特放在洗衣机里搅拌!”“它们只不过是印在汗衫上的图案。”妈妈说。“你太残忍了!”阿力斯说,“鲸是海洋动物,习惯了辽阔的海洋,在洗衣机里它们会憋死的!”这件汗衫继续穿在阿力斯的身上。想想,一件汗衫连续在一个人身上穿三个月会有多么臭!尽管妈…  相似文献   

12.
释‘甫’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是《核舟记》所记载的雕刻艺术品——核舟的款识。课本注为:“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把“甫”释为“字”;《古代散文选》注为“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甫是男子美称,表字”;《文言难句例解》说:“‘甫’,《说文》:‘男子美称也’,因此尊称为  相似文献   

13.
取钱遇险记     
星期六下午爸爸带我去植物园参观,回来坐的是公交车。公交车堵车的时候,爸爸忽然指着银行旁边的一个玻璃小门问我:“知道那是干什么的吗?”这时,正有一个人从玻璃小门里出来。是干什么的呢?爸爸说:“自动取款机呀。小豆子,如果你想取钱,不用排队,不用经过营业员,把卡插在自动取  相似文献   

14.
说“氏”     
《说文》:“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土隋)者,曰氏。氏崩,声闻数百里。象形,声。”意思是:氏字是巴蜀一带叫山岸边附箸的、样子象要堕落的岩块做氏。这样的“氏”一崩塌,响声传到数百里之外。 由“氏”的“旁附”引申“支系”,引申为“姓氏”的“氏”。当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母权向父权过渡时,女子嫁到男方,为了区别甲父系氏族和乙父系氏族,就产生了“氏”。“姓”,表示同出一始祖母;“氏”,是姓的支系。到氏族社会解体时,“氏”就演变成了古代贵族  相似文献   

15.
<正>穿过“时空门”,我来到了一个叫“海石头国”的王国。突然,我旁边来了一个机器人,说:“欢迎您来到海石头国,这个王国有很多您想不到的事。对了,我叫小石管家,您可以叫我石石。”之后,石石就开始带我参观海石头国。走着走着,我看见了一棵树,我问石石:“这棵树叫什么名字?”石石说:“这棵树叫‘睡影’,您只要吃下它的一片叶子,就会沉睡过去,在沉睡时,大脑就会让您看到您想看到的画面,像是在看电影一样。”走着走着,又看到了一棵树,我问石石:“这棵树叫什么呢?”石石说:“这棵树叫‘舒飞’”。我问:“为什么叫舒飞呢?”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除武120÷4”,要求学生上台写出除式表示的三种意义.学生甲上台后.写出:①求120是4的几倍,②求120包含了多少个4.③求把12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结果有不少同学纷纷举手,表示异议,认为学生甲的解答是错误的.理由是,学生甲把三种意义的顺序搞错了,应该把第③个意义与第①个意义调换才正确.面对学生这突如其来的异议,怎么办?当时我没正面地表示与否,而是提问上来板答的同学林××,问他在家的乳名叫什么?他回答说叫“阿狗”.(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笑声)接着我叫:“林××!”他站了起来.叫他坐下后我又叫:“阿狗!”他又站了起来.我又叫“阿狗”,又叫“林××”,他坐下后又站起来,如此反复了几次.这时,突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我问:“你知道什么啦?”他说:’“林××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我又问“为什么?”他回答说;“因为他写出的三种意义都表示120÷4,这跟三种答案的顺序是无关的,就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披检古籍中的微瑕偶疏,胪陈管见:其一,《四库总目提要》释总集之起源与实际不符;其二,唐勒非《楚辞》作家;其三,《说文》释“向”本义为北出牖不当。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第 14页曰 :“原始的纺织业也已经出现 ,人们穿兽皮和粗糙的麻布衣服。”第 15页曰 :“半坡又出土了纺轮 ,这说明麻布在当时已是生活用品了。”我认为此说不妥 ,缺乏足够的证据。理由如下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书第 6 32页记载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使用了‘纺专’进行纺纱 ,在我国各地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 ,都曾经发现过大量的这种原始工具。所谓‘纺专’是由陶质或石质制作的近似圆形的一个盘 ,叫专盘 ,中间有一个孔 ,插一根杆叫专杆。”这正和半坡出土的纺轮相符合 ,所以说“纺…  相似文献   

19.
新春话年画     
刘家弟 《学子》2004,(12):67-68
一、年画的起源与发展我国的民间年画的历史很久远。年画的起源据《淮南子》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祀于灶神)。《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周礼·祭法》:“(王)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据古籍中记载,灶与户是同时出现。“户”即门神,“灶”即灶君。灶君有了图像后逐渐变为“独坐灶王”、“双坐灶王”、“三头灶王”,“绿头灶王”这是满族供奉的。门神演变到今天,有了武门神、文官门神,还有鸡与猫门神。早期的有战国墓湖北曾经己墓的门神河南密县汉…  相似文献   

20.
释衣     
《说文》云:“衣,依也,上曰衣,下曰常,象覆二人形。”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两个人合着一件衣服,是决不会有的事。清代研究《说文》的学者看到《说文》这种解释不合理,不少人曾作过新的解释,但也都不免迂曲附会。甲骨文也有“衣”字,作“■”。但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对这个字也还没有正确的解释。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