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蜀道”不应单指连接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的川陕道路,还应包括自陇(甘肃)入川的陇蜀道路,唯有如此,“蜀道”才属完整概念。甘肃陇南地区是陇蜀道必经的核心区域。陇右天水经祁山道、卤城可抵汉中至川蜀,也可抵武都,再经文县(阴平道)入川蜀。无论秦汉时期、三国时期,还是宋金时期,祁山道都为陕甘川三省经济、文化、军事交流与互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交通条件;而卤城也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盐业资源成为祁山道上一座历史文化名镇。  相似文献   

2.
李白《蜀道难》描写由秦入蜀之蜀道,已为公论.然古由秦入蜀非仅一道,李白所述者何?古今注释家多阙.翻检古藉,古由秦入蜀,多由今西安始发,先至汉中以为中转,而后抵成都.《读史方舆纪要》:“汉中入关(指关中地区)之道有三,而入蜀之道有二.所谓入关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倘骆道,三曰子午道.所谓入蜀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道.”又“汉高祖烧绝栈道(指褒斜栈道),因别开西路,从故道(今凤县东北)出,以袭陈仓(今宝鸡).”此道古谓之陈仓道.据此,由秦入蜀,以汉中为中转之蜀道当划为南北两段:自西安至汉中为北段,其路有四,即陈仓道、褒斜道、倘骆道、子午道.此四者,虽开通有先后,兴废有变迁,然于唐代皆为通途.自汉中至成都为南段,其路有二,即金牛道(古称石牛道)、米仓道.此二者,自秦汉开通以来,通畅古今,唯米仓道路迂且遥,用之者少.  相似文献   

3.
正蜀道是从汉唐首都长安通往成都的道路,或曰秦蜀间的道路、川陕间的道路。蜀道为多条而非一条,其中,贯通秦岭的有褒斜道(亦称斜谷道)、故道(亦称陈仓道、散关道)、傥骆道(亦称骆谷道)、子午道、文川道等,穿过巴山的有金牛道(亦称石牛道)、米仓道、荔枝道、洋(州)-壁(州)道等,此外,跨越岷山的阴平道,以及嘉陵江水道通常也归入蜀道。蜀道开辟利用时间早,与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4.
1993年11月1日至4日,由汉中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四届蜀道石门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汉中市召开,日本国古道路学术代表团、书法代表团、旅游团三个团体共25人专程前来参加了研讨考察,上海、四川、甘肃、陕西等省的85位专家教授和研究者到会,共提交论文80余篇。会议就古代蜀道的历史沿革、建筑工程、日本的古代道路与现代公路建设关系,石门摩崖石刻的书法史地位、对近现代书法的影响等课题进行了深入探  相似文献   

5.
秦汉汉中郡管辖今湖北鄂西北与陕西南部汉水上游的广大地域。秦朝为了统一南方,威慑楚地,将汉中郡的治所设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西汉中前期,汉中郡的治所仍在南郑,宣帝之后,郡治迁到西城(今陕西安康市)。东汉建武十二年前后(公元36年),郡治由西城迁回南郑,促进了东汉关中与蜀中文化的交流,带动了蜀道文化带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陕境蜀道图》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由李孝聪先生首次发现并命名。此图绘制内容为清代南北栈道陕西境内的部分,道路由宝鸡至七盘关,褒城至勉县段残缺。依据地方志等文献记载,对《陕境蜀道图》绘制时间重新进行考证,认为其绘制时间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嘉庆五年(1800)之间。在此基础上,可推测其绘制者为当地官吏或官府僚属,绘制的主要目的是军事功用。此图为我们了解清代中期秦蜀之间的道路情况提供了直接材料。  相似文献   

7.
唐德宗出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市),是继唐玄宗之后第二次皇帝履栈。也是大唐王朝第二次成功地利用蜀道和西南后方基地,转危为安,保住了政权,创造了中国大一统王朝政治的奇迹。唐德宗由艰险的傥骆道出奔梁州,度过三个月的危局后,唐德宗由汉中经由褒斜道(兴州、凤州、散关道)返回长安时,将“梁州”升格为“兴元府”,强化了蜀道线作为大唐文明轴心地带长安(京兆府)---汉中(兴元府)---成都(成都府)之间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8.
唐德宗出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市),是继唐玄宗之后第二次皇帝履栈。也是大唐王朝第二次成功地利用蜀道和西南后方基地,转危为安,保住了政权,创造了中国大一统王朝政治的奇迹。唐德宗由艰险的傥骆道出奔梁州,度过三个月的危局后,唐德宗由汉中经由褒斜道(兴州、凤州、散关道)返回长安时,将"梁州"升格为"兴元府",强化了蜀道线作为大唐文明轴心地带长安(京兆府)——汉中(兴元府)——成都(成都府)之间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也是互相征战到秦一的重要历史时期。蜀地亦是如此。这个历史时期,蜀的主要国家、部族及其文化主要有: 蜀国。春秋初至中期前,蜀的统治者为杜宇世家。《华阳国志·蜀志》云:“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今云南昭通)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水经注》引来敏《本蜀论》: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移治郫邑(今四川郫县城北二里处),或治瞿上(今四川双流县与新津县交界的牧马山蚕丛祠九倒拐一带)。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今陕西秦岭),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南岷江上的青神峡)、灵关(今四川宝兴县南与芦山县西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灌县与汶川县之间的茶坪山)、蛾眉为城郭,江  相似文献   

10.
陕西、四川、重庆、云南已初步被国家选择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陕西与上述其它地区相比,具有综合经济竞争力,但优势不很明显;具有一定发展基础,但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具有明显区位优势,但尚需加大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四川、重庆、云南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工作思路对陕西找准方位,再铸辉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蓝勇先生认为隋代开边县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县孔滩镇一带,唐代开边县治所在今云南水富县县城,与史实不符。隋代至唐代760年开边县治所应在今云南盐津县滩头,唐宋(766—967)开边县治所应在今四川宜宾安边镇火焰村所在的小岸坝。  相似文献   

12.
清代雍正时期在今昭通地区厉行改土归流,将四川所属之乌蒙、镇雄划归云南管辖。这不但是西南地区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而且对昭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乌蒙、镇雄由四川划归云南管辖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有利于理解今天云、贵、川三省行政区划界限划分的缘由及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五尺道的路线是起自今之宜宾市,入云南盐津,再转曲靖,但起至宜宾后,有两条路线:一是渡金沙江,由南岸坝经高县、筠连至盐津;二是沿金沙江上行,至安边镇转入横江河谷,经横江镇入盐津。因此,未抵盐津前,这五尺道应是哪一条路线,这也涉及对秦代珍贵史迹遗留定位问题,关系十分重要。本文从哪条道是捷径、道路险阻情况、东晋驿道路段等方面考证和对五尺道经过今高县、筠连的错误认识根源的分析,得出其在宜宾市境的具体路线并非自宜宾经高县、筠连到盐津,而是经宜宾县横江镇达盐津。  相似文献   

14.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西北),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斯共和国托克马附近),后随父内迁移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之清莲乡.从小勤学刻苦,年轻时候博览群书,受到儒、道家思想的影响,25岁出蜀,漫游蜀中及长江流域等地,游遍了名山大川.<蜀道难>是他的代表作,诗中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描绘出由秦入川的蜀道充满艰险的情景,构成一幅流动的自然山水画,给人以雄壮的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关于隋唐开边县治所在地,历史地理学界有多种观点,可谓众说纷纭,各执一辞.本文依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认为隋唐开边县治所在今云南盐津县滩头;唐宋开边县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县安边镇火焰村所在的小岸坝.  相似文献   

16.
清末的二百余种秘密结社中有半数以上属于会党系统,其中以哥老会传布最广,势力最大。哥老会最早产生于乾隆年间,起初是四川民间的秘密结社,直到同治四年哥老会的名称才正式出现于清代官方文书上。太平天国失败后,随着湘军等军伍的遣撤和破产劳动者、无业游民队伍的激增,哥老会勃然而兴,活动于两湖、两江、闽浙、贵州、陕西、四川等地,多次举行过反清斗争,在辛亥革命中哥老会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东至福建,西到新疆,南抵云南,北达内蒙,到处留下了哥老会斗争的踪  相似文献   

17.
陕南,系陕西南部的简称。它一般指秦岭以南、湖北与四川以北,河南以西、甘肃以东的地区,包括有今商洛、安康、汉中二个地区和接壤的甘肃、四川、湖北地域的边缘部分。这里是由湖北、河南、四川进入关中的通道,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汇地带,在远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认识这一地区的氏族,不仅对研究原始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以后这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崇祯十一(公元1638)年正月十一日,李自成在四川梓潼大败,仅率刘崇敏,田见秀等18骑返回陕西。呆了一段时间、他的部下陆续来会,元气稍有恢复。这时的陕西总督洪承畴下了极大的决心,令总兵曹变蛟穷追不舍。到了三月,李自成在洮州又失败,打算进入今陕西境。陕西巡抚孙传庭见是机会,便出兵迎头截击于合水(今甘肃庆阳东),自成又大败。从这年夏天到秋天,孙传庭紧追不舍;李自成又在三水和淳化之间,在宝鸡南的栈道中,在  相似文献   

19.
西部博览会     
范泛 《初中生辅导》2010,(Z2):90-92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简称"西博会")始创于2000年,是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七部委及十二个省区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  相似文献   

20.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十月之交从秦州出发,南行经汉源至同谷,停留不足一月,又于腊月初一至月底行抵成都,一路领略了蜀道之奇险,有意识地写下了二十四首纪行诗以及《同谷七歌》和《万丈潭》等诗。这是杜甫刻意创作的一组借蜀道山水来抒发自己和国家进入困境时期的无限感慨,若仅以山水诗去解读,有贬于杜甫蜀道纪行诗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