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由此产生八旗兵.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来的.当时,每逢行师出猎,氏族成员每人山箭一枝,以10人为一单位,称"牛录"(汉语"人箭"的意思).1601年,努尔哈赤将一牛录扩大至300人,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1615年,由于兵力增加,努尔哈赤义决定于牛录之上,设立甲喇和固山.即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这时,也从以前每牛录一旗,改为每固山一旗,另增镶黄、白、红、蓝四旗,合原四旗,共计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计6万人.八旗制度是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也促进了满旗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八旗军队是维系清朝稳定的重要支柱。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八旗兵的挑选。清入关前后,八旗挑甲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先的按丁抽兵演变为按佐领抽兵,同时,朝廷针对八旗内部各兵种的挑选也制定严格的规定,并强调被挑者的技能。这些变化及其原因,反映了入关后八旗制度的诸多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早期满族出兵、校猎时,按族党、村寨组织队伍,每十人为一牛录,设一长官,名牛录额真.1601年努尔哈赤又编定三百人为一牛录,每牛录又分为黄、白、红、蓝四旗,仍设一牛录额真.1615年以牛录为基本单位正式建立八旗制度: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这些额真后来分别改称章京、佐领、参领、都统等).每固山额真所率领的即是一个旗.计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到皇太极时又先后成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习惯仍称八旗.八旗官员平时管理民政,战时充当将领.起初,八旗兵  相似文献   

4.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时产生了八旗兵,最初是狩猎组织,后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1601年初创时只有四部,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后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6万人。八旗兵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为世袭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中挑选。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还满足了女真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时产生了八旗兵,最初是狩猎组织,后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1601年初创时只有四部,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后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6万人。八旗兵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为世袭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中挑选。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还满足了女真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后金统治者进入辽沈地区之后,将该地区原明朝的军屯额田、官僚地主的荒弃地亩以及普通汉族人民的土地按每丁6日分配给满洲贵族、八旗兵丁以及归降的汉族官僚地主和一般民众,史称“计丁授田”。计丁授田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后金的政权建设,维护了满洲贵族及八旗官兵的政治、经济利益与特权地位(满洲贵族与八旗官兵可根据其占有的壮丁即奴隶数额多占土地),加强了对汉族官僚地主和一般民众的控制,并对后金乃至整个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梁茂林 《生活教育》2011,(11):42-47
华之鸿所处的近现代,是很难办教育的年月。回顾明朝末年,满汉蒙古八旗20余万人,以武力建清朝。到了康熙年间,八旗兵仍是经营北疆的主力,到乾隆年间,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就成为军队主力。到了太平天国起事时期,八旗绿营形同虚设,基本上失去战斗力,汉人将领已多是作战的主角。曾国  相似文献   

8.
梁茂林 《生活教育》2011,(21):42-47
华之鸿所处的近现代,是很难办教育的年月。回顾明朝末年,满汉蒙古八旗20余万人,以武力建清朝。到了康熙年间,八旗兵仍是经营北疆的主力,到乾隆年间,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就成为军队主力。到了太平天国起事时期,八旗绿营形同虚设,基本上失去战斗力,汉人将领已多是作战的主角。曾国  相似文献   

9.
满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明末努尔哈赤崛起于辽沈,始建军制为黄、白、红、蓝四旗,继而又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扩建为八旗。至太宗皇太极时清朝建立,军势扩大,除满洲八旗外又有蒙古、汉军八旗之建。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军入关,十月定鼎燕京。满、蒙、汉八旗官兵入关后,大部分驻守京师及畿辅重镇,其眷属亦分批迁入关内。最初,八旗兵南征北战,随地驻防,调遣无定。其眷属则  相似文献   

10.
公元1644年,清八旗劲旅入关后,在全国各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进行驻防,形成八旗驻防制度。满城,即八旗兵的驻防城,也是八旗驻防兵及其眷属的居住地。从顺治初到乾隆末近一百四十余年陆续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满城,与清代八旗驻防同兴衰相始终,它对于增强清政府的军防力量,加强行政统治,促进各驻防地的经济开发,以及文化的传承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清代满城所发挥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功能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1.
崇德、顺治时期是有清一代索伦牛录及布特哈八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基于内迁索伦部众编制了十六牛录,另一方面又在十六牛录的基础上不断扩编、整合,为其后布特哈八旗乃至黑龙江驻防八旗系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阅读》2007,(12):15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独创的一种“军政合一”、“寓兵于民”的组织,遇有征伐,抽调旗下兵士组成军队,即通常所说的“八旗兵”;同时,它又是政权组织,具有管理旗下人民户籍、田土、赋役、教养、诉讼、婚姻的职能。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锡伯族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原居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明末清初,逐渐拆迁至嫩江和松花江一带。康熙初年,被编人满洲八旗,迁至辽宁境内的沈阳、金县、复县一带。操用满语满文作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清朝统一中国后,为了西部边睡的安宁,公元1764年(清乾隆甘九年),清政府抽调了锡伯族八旗兵丁1020人,连家眷共3275人,开赴到新疆伊犁边境驻防,至此形成了锡伯族分居祖国东北和西北的局面。东北的锡伯族长期与汉族杂居,年长日久语言文字已经失传,操用汉语汉文;聚居在新疆的锡伯族,因历史和社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是清朝的经制兵(即国家正式部队),是清朝建立初期向全国进行征战和威慑的基本武装力量,也是自清一代赖以统治全国的两大军事支柱. 八旗原是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产生的时间很早.《满洲实录》卷三记载云: “前此,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枝,十人之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  相似文献   

15.
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其主要成员是女真人,早期来归的蒙古人、汉人、朝鲜人也按民族编成牛录分隶于各旗,可以说,八旗从一开始就是个民族联合体。皇太极继位后,形势大有发展,东北的女真族统一了,汉人、蒙古人来归者也日益增多。这时,他没有把原来的八旗扩编成十旗、...  相似文献   

16.
八旗制度是建国以来备受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而作为八旗组织三足之一的八旗汉军,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成为国内学者所研究和争论的一个焦点.论文从八旗汉军的建置过程、建置时间、名称由来、与红表(夷)大炮的关系等方面,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的关系.以及八旗汉军的瓦解和历史作用等方面来综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7.
清朝八旗武职养廉银两,作为八旗武官正俸收入的一种补充,照文职养廉例支,其养廉银额是正俸银两的数倍之多.由于八旗武职事务繁简不同,所得养廉银两也有多寡的差异.清朝统治者希望用养廉银两笼络八旗武官,避免八旗官员的腐败,以保证有效地控制旗营.  相似文献   

18.
试析我国古代国家早期形态的形成发展过程—…………………··。…………·张安娜(10.38)……………………………………宣兆闲(10·3)高三文科班历史教学初探………朱新民(11·37)汉初人才问题与汉武帝隆儒抑老之策重视史地联系教活中学历史—…………………………………·李瑞兰(7·18)…………………………张熙峰、张熙堂(8·50)论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参加中原战争考试研究””””””’””””’””…’·”·’………………霍明蹈(二且·8)K巾宫刍太厕的扶换执扶宫由虹西古人关前八旗兵丁的经济负担—……·赵明(11·3)…  相似文献   

19.
出租是清朝处置右卫八旗驻防空闲营房的主要手段,其房租收入构成了右卫八旗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负担了右卫官兵除俸禄外的绝大多数开支,主要有公费支出、抵充兵饷、购买驼马、杂项支出四个方面.文章通过对右卫八旗驻防营房租银支出的分析,反映右卫八旗驻防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位列《禹贡》古代九州之一的青州,在明清时期成为山东省管辖的青州府。明清两朝,一支回族群体在青州府治南阳城东关修建了圩子城,并长期在此聚居、经商,而随着回族进士的出现,该族群在青州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雍正时期,一座旗城建成于南阳城以北五华里处,成为八旗满洲兵在青州的驻防城。由此,青州形成了满回汉三族共居的格局。但因回族和八旗满洲兵丁独特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以及清朝的种族隔离政策,共居的三个族群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