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3 毫秒
1.
介词“冲”的三种功能都萌生于清代,它走过“运行动词——方向介词——所对介词——原因介词——原因连词”的发展历程.“动词——介词”的演变在唐宋时期已现端倪,但介词性质的确定是在清代,导致介词“冲”产生的句法因素主要是“N1+冲+N2+ V2”式中两个N和V2的次类变换.原因介词“冲”后随成分的“名词性——谓词性”变换,以及结构的复杂化是“介词——连词”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说的“V”不仅指动词,还包括充当谓语的形容词;“R”是指通常所说的介词,本文以“到”、“在”、“给”、“于”为代表;“N”代表“R”后面的词或词组。于这种结构的分析,语法学界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将“VRN”结构分析为V/RN,即关词R与N组成介词结构充当V的补语。如黎锦熙生生在《新著国语文法》里对“张先生送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来分析介词“对”和“对于”的异同:在语法上,“对”后接名词、代词较多,“对于”后接词组多,且多位于句首;在语义上,介词“对”的意义表示谓语是指向介词宾语的,有很强的指向性,它的语义重心应该在谓语上,介词“对于”的宾语由于“于”的存在得到了加强,这时句子的语义重心就向介词的宾语有所偏移;在语用方面,由“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位于句首时就具有一种话题性。  相似文献   

4.
1.构词成分“于”与介词“于” 1.1 “于”,在古汉语里除作动词外,主要充当介词,也用作助词。如: (1)昼尔于茅,宵尔索绚。(《诗经·幽风·七月》) (2)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经·周南·葛覃》)例(1)中的“于”是动词,例(2)中的两个“于”,分别为助词和介词。 现代汉语介词的来源不外两个途径:大多数是从古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少数直接继承古汉语中的介词,“于”便是其中之一。介词“于”有较强的文言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古汉语介词“于”发展到现代汉语,有的继续履行介词的职责,有的逐渐虚化而成为词缀。如:  相似文献   

5.
引进比较对象的介词“却”萌生于晚唐时期,其主要来源是“A+却+N”格式中的“却”。在“却”向介词发展的过程中,致变因素首先是形容词出现在“却”的前面,其次是N的次类和论元角色变换。此外,对举格式和心理活动中的隐喻或联想也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字被动式产生于战国晚期,表被动的介词“为”由“成为”义的动词“为”语法化而来。在述宾结构“为NN”“为N”结构中,N为名动兼类词,上古汉语名动兼类词的分化使“为NN”“为N”中的N演变为动词,促使“为”由动词语法化为表被动的介词,“为NN”“为N”则由述宾结构演变为“为NV”“为V”被动式。  相似文献   

7.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仪》,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曰b”句式是“问”字虚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其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曰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9.
陈伟 《语文知识》2006,(7):26-26
有的学者认为“N1+使+N2+V”这一句式中的“使”具有介词的特点,应划归介词。  相似文献   

10.
《三遂平妖传》作为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神魔小说,具有重要地位,又因其口语化强的特点,成为研究汉语的重要文献。本文选取中《三遂平妖传》介词“于”作为切入点,通过计量研究分析其用法,在了解介词“于”的起源与发展的基础上,对介词“于”做共时和历时比较。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介词是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以调查、分析英语国家学生使用现代汉语介词的情况和现代汉语界及对外汉语界对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的研究论文、专著为基础,分析总结20余年来,有关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汉语介词的研究及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跍”是浏阳客家方言中一个特殊的词.它可以作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和副词.做介词时可以用来引进时间和处所,以及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和状态的持续.本文主要对“跍”的来源进行探讨,分析其意义和用法,与相似介词“栖”和浏阳话中的“跍哒”进行比较,阐述它的动词义到介词义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 引言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演变过程中,一部分动词的语法意义逐渐虚化,变为介词。那么介词有没有继续虚化的可能性,如果有,进一步虚化的结果是什么?本文以“于”为例,论证介词“于”和词缀“于”的关系,探讨其成因,以期更好地认识汉语词缀系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介词“关于”最早出现于宋代,首先是动词“关”和介词“于”词汇化为动词“关于”,然后失去独立作谓语的功能虚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15.
“在”、“朝”、“比”、“向”等词是动词和介词的兼类,那么,这些词在什么情况下做介词用呢?下面,我简单谈谈识别的方法。 识别“在”等词的词性,主要看某一语言单位(词组或句子)中,是否有能够做谓词(也叫谓语中心词)的其他词,如果有,那么“在”这一类词就作介词用,和它们的宾语共同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或表示时间、或表示比较等;如果没有能做谓词的其他词,那么这类词就是动词。例如: ①张红在家吗? ②李东在家休息。 ③葵花向太阳。 ④向雷锋同志学习。 ⑤咱俩比高下。 ⑥你比我高半头。 例①、例③、例⑤中都没有可以做谓词的其他词,那么,这些例句中的谓词只能由“在”、“向”、“比”来承担了,这样,这几个刚句中的“在”、  相似文献   

16.
刘庆 《考试周刊》2011,(85):107-108
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关系的词。介词虽小,功能却很重要,是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用错了介词,一个短语或句子的意思就可能完全不同。本文将主要表示“时间”与“地点”意义的常用介词做了梳理和归类.希望能对广大师生有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生学习汉语介词“对”、“给”的偏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介词“对”、“给”使用条件的区别以及日语格助词“に”与介词对、给的关系两方面对日本学生学习介词“对”、“给”时的偏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对介词“顺”和“顺着”进行共时考察后表明,介词“顺”、“顺着”在语义上各有分工,语义上的分工使得它们在句法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行历时的考察后证实,现代汉语中的介词“顺”、“顺着”来源不同,“顺着”不是介词“顺”带体标记“着”,而是由动词“顺”带体标记“着”虚化而来的一个虚词。  相似文献   

19.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20.
一、“以”做介词 “以”做介词可以不必记“以”的用法有多少情况,而从“以”所带的宾语的性质去掌握,否则,即使当时能记住,时间一长,又忘了。这样只须记住一句话便可牢记“以”字在什么情况下作介词,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