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艳平 《现代语文》2009,(10):89-91
具有丰富的圪头词是晋语方言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历来备受晋语研究者的重视,对其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晋语圪头词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将其归纳为读音和用字、性质鉴定、结构类型等七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穆芳芳 《文教资料》2012,(27):110-111
"圪"头词是很具有晋语区地方特色的词汇,本文对近几十年来晋语方言中"圪"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圪"的读音、来源、用字、结构类型、性质以及意义等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圪"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现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在晋方言的入声字中,“圪”字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字。它作为词头在晋语词汇的构词中有很强的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圪”在晋语中有个特殊的用法,它常常作为虚词用于名词、动词、量词和形容词前表示“小”和“稍微”的意思。文章试图通过对“圪”头“小”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系统的描写和研究,从而深入探求“圪”的语义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近几十年来晋语方言中"圪"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圪"的读音、意义、本字、来源以及由"圪"组成的词类和"圪"的性质等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圪"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现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山西方言中“圪”头词具有鲜明的特点.近年来多数学者对其词型结构、语音流变、用字考究都有过研究成果.长子方言中的“圪”在使用过程中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对此,文章认为长子方言中“圪”从形态上来讲是一个构词前缀,从语义上来讲表示小称意义,但是语义逐渐脱落,变得模糊,进一步虚化,出现了新的构词形式来表达原先的语义信息.  相似文献   

6.
王鹏 《文教资料》2009,(24):52-53
文章简要介绍了"圪"的分布、用字和演变,并通过对"圪"字在山西、河北、陕西、河南晋语区中的构词的不同情况,揭示了"圪"头词在由山西向外扩散过程中的演变情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晋语是指山西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语言。它不仅在语音上有其独特特点,在词汇、语法上也别具特色。文章从“圪”字的构词方式出发,分析了“圪”头词中“圪”的性质。且在基础上,讨论了晋语的构词方式。  相似文献   

8.
山西孝义方言中的圪字不仅可以做前缀,还可以做中缀;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拟声词等,具有特定的语法特点和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9.
工程位于邯郸西部,在方言划分上属于河北省晋语区邯磁片.在工程方言中,"圪"是普遍存在而较有特色的一个词缀.它在本地的读音,声母是舌塞音[k],韵母是央元音[(e)],带有比较明显的喉塞尾[(?)]."圪"一般没有词汇意义,不能区别词性,大多数情况下只起标音作用,有时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县方言隶属山西晋语区,最典型的语音特征就是入声字的广泛使用,这些入声字中最活跃且能产性最高的要数收喉塞音尾的"圪"[k?]字。"圪"与其它语素相结合,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拟声词等。本文从基式与变式构词两方面,对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应县方言中,圪头词中"圪"字的附加意义呈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圪"头词是河北曲周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之一,其丰富的结构变体形式蕴含着生动形象的附加意义,灵活多样的构词方式增加了其修辞表达上的生动具体性,这一广泛流传于河北曲周地区的口语现象所蕴含的独特修辞效果更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晋语并州片分音词(尤其是在生活中常用的,进入当地普通话系统的词)的整理研究,探讨、推导出分音词中所包含的一些语言文化信息。以词性为主要依据,将晋语分音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并将通过分析得出方言中该类现象的判断依据、与圪头词的比较、对古音的保留的意义,以及分音词和反切注音法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常州词派的理论经过了一个开创、修正、完善的过程。常州词派开创者张惠言的词论将汉儒的比兴论引入词坛,带有明显的矫枉过正的色彩。尔后,其词学弟子董士锡、金应等人由于个人生活的坎坷,强调了词学创作自我实现和心理渲泄的功能,在陆机、钟嵘的理论中吸收营养,从另一个方面修正了张氏的比兴理论。周济在词学上受法于董士锡,但又称与张惠言、董士锡“各存岸略”,“或合或否,要其旨归,各有正鹄”。周济折中、完善了张、董词论,提出了“有寄托”与“无寄托”统一的主张,从而奠定了常州词派颇具特色的词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各个时期典型语料的基础上,简要描写了现代汉语中表“某某时间”的标志“时”在汉语史中的词汇兴替情况,文章把“时”“顷”“间”“际”“次”“处”“会”这一组词定义为时间标志词,并从语义基础和句法位置两个方面解释它们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5.
陕北绥德话属晋语五台片。绥德话由“日”字打头而构成的语词比较丰富。“日”是由禁忌词“日”虚化成的一个无实义的语素。它的本字为“入”字,在书面语中多写作“日”,是同音假借字。“日”头绥德话一般读[],个别词中有人又读[](即“进入”之“入”的音),可证它来源于“入”字。 “日”头语词多为贬义词,含有不满意、看不起、讨厌、憎恶等感情色彩,在句中有加重语气的作用。“日”  相似文献   

16.
称谓词的文化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称谓词是人际关系中身份、地位、角色的称呼 ,受特定的交际语境制约。称谓词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的变化要受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称谓词运用得体与否 ,直接影响着言语交际的效果 ,强烈反映出人们的社会属性和价值观念。关注称谓词的文化流变 ,不仅要分析称谓词变迁的原因 ,更要注意称谓词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语用问题。一、社会称谓词的文化流变社会称谓是社会成员职业、职务特点的文化符号 ,是反映非亲属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交际符号 ,社会称谓的变化直接受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的影响。(一 )职业称谓雅致化。职业称谓是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从词的源起、词的风格特点、词的独特贡献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词的流变带给人们的影响和启示,以期发掘词独有的美感有精神陶冶作用,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8.
选本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批评形态。两宋词选的编纂甚为纷繁,但长期未被纳入词学批评之列。词选与词话同样具有批评价值。两宋词选的编纂反映了两宋时期的词学批评观念。文章试图通过两宋词选的编纂来探析两宋词学观念的审美流变。  相似文献   

19.
两宋咏史词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咏史词人或通过咏叹女性来折射现实;或借咏史以言政、借史以抒怀;或以铁血丹心抒忧国忧民意;或寄情山林田园、不问古今兴废,等等.文章按照四分法将两宋咏史词划成北宋前后期和南宋前后期四个阶段来论述其主题流变.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灵寿县位于晋语方言与冀鲁官话的过渡地带,灵寿方言体现出晋语过渡性特征。分音词是晋语最重要、最典型的语言特征之一,文章从调查灵寿方言分音词入手,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方言调查点,考察灵寿方言分音词从晋语到官话过渡区域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