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偏爱差生     
婷婷:孩子上学后,家长们都比较关心孩子在班级里的排行榜。而在每个班级,总有一些成绩不理想和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学校习惯称这些学生为差生。怎么对待差生?我请来了南山一小的教师们,他们的口号是“偏爱差生”。差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家长朋友们,你是不是也正在为自己孩子是差生而苦脑?噢,你可要注意听听他们怎么说,如果能从中学那么一、二招,我就开心啦!  相似文献   

2.
2004年4月2日《教育时报》周末版载《,不许批评学生,老师愤而辞职》的文章,36岁的辛洪梅老师从供职的济南市一所私立学校辞职了,原因是这所学校对老师的种种“苛刻”要求——不准批评孩子,不准变相地批评孩子,不准向家长说孩子的坏话。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我是一所农村三流高级中学曾分管学生德育工作多年的教师,面对如此多的“差生”,他们犯了错误,该不该处罚?怎样处罚?一、“处罚”也是教育现代教育强调多赞赏、多鼓励,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然而每个学生都会犯错误,即使是优秀的学生,犯了错误如果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但不能帮…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你对他笑,他也会对你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让语文教学体现人文关怀。首先,语文教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人”。河北省安国市的一位老师,为了给自卑的“差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机会,课堂上特地挑了一位高高举手的“差生”回答问题,可是该生站起来后却哭着说“不会”。不会为什么举手呢?课后这位老师了解到,原来因为别人都会,如果他不举手,别人就会看不起他。了解到这一原委后,老师没有讥笑他滥竽充数,更没有抱怨他“不会”还来凑什么热闹,反而感到这位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于是老师建议他,下次举手时如果真会就举左手,否则就举右手。老师看到他举左手时就尽量给他提问机会。就这样,没过多久这名学生就变得自信开朗起来,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后来,老师把这个“秘诀”悄悄告诉了其他几位“差生”,很快,全班的“差生”集体上了一个台阶。教师要给学生人文关怀,要以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主动性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在顺其自然的成长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5,(8):89-90
这学期,渝北空港新城小学给家长们进行了一次特殊的三方评测,由孩子、老师、家长自己分别按一定比例打分,得出每位家长参与孩子教育成长的成绩.近日休学典礼上发放了家长成绩单,结果有点“惨淡”:全校2125名学生,仅有335位“合格”父亲,446位“合格”母亲,爸爸妈妈都“合格”的家庭只有220个.(1月31日《重庆晨报》)  相似文献   

5.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会怎样做呢?一般来讲,家长都会尽力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可是,当家长认为孩子的错误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时,他们往往会试图给自己的孩子开脱。有的家长甚至变得蛮不讲理!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老师怎么处理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层面思考:看准家长蛮横的出发点,对症下药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注意力往往首先集中于“孩子怎么样”。出于“爱子心切”,家长可能不配合老师对孩子的处理,甚至蛮横地以一种强势对待老师。作为老师,我们要能理解家长保护孩子的这种心情,同时要摸清家长的心思,“对症下药”。班上一位女同学A偷拿了…  相似文献   

6.
有报道称,据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1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是有希望的,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对此,北京22中特级教师孙维刚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提出了质疑。孙维刚:千万不能只从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来评判哪个学生就是差生。人总是会变的,学生的可塑性更强,即使目前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要给他们克服自己缺点的机会,不能把他们简单地归到差生中就完事了。弄这么个评价,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7.
胥加洲 《湖南教育》2014,(12):44-45
最近看了一篇博文《闲暇出智慧》,写的是建议家长和老师,适当给孩子一些“玩”的时间,让孩子放松心情,释放童心童趣。我从教十几年,对此也深有感触,其实好学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玩”出来的。尤其是德育教育,如果不能以“玩”的形式轻松呈现,那么那些空洞、乏味的德育理念是断断走不进孩子的心灵的。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篇让人心灵震撼的文章,一个典型的留学生成长案例。它讲述的是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在不同时间段对同一个孩子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在这些评价后面家长的心理状态及孩子的成长状态。我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作为一个母亲,我能感受学生和家长的感受,能理解学生和家长的心。虽然我的孩子在学校是老师一致公认的“好学生”,从未被老师骂过过火的话或有过对孩子伤害的评价。 作为一个编辑,我热切地希望“美国老师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能被更多的学生、家长和老师看一看,读一读,希望它能感动更多的人和引起更多的人思索。 我要说:我们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但愿我们的老师将这一理念深藏于心中,并时时用不同的言语反馈给我们的孩子,多给他们予肯定、多呵护他们成长中的那颗自尊心;但愿我们的孩子坚信自己,不要被外来的言语摧毁自信,如果有条件,出国走一走,感受一下异国他乡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能够有“一官半职”,其目的是想让孩子平时多帮老师做做事,协助老师管理班级,锻炼孩子的能力。可班级的“官位”毕竟有限,由于僧多粥少,“跑官”就潜流涌动。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一是使有些孩子觉得不公平。如果班主任是为了锻炼所有孩子的能力,而采取轮流当班干部的做法,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接受的,大多数家长也能理解。但是,如果这中间因为某个学生的家长位高、权重,或者送的礼多,而当上班干部,哪怕是临时增设的并没有多大“权力”的虚职,也会让那些在“台上”的班干部感到不…  相似文献   

10.
有感于5000万"差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说我们教育带给家庭的情绪体验,我想只有两句话:“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未知其数,一定很多;愁的已有统计:5000万《北京青年报》2001年6月25日的一篇报道说: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或10个瑞士或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总数。“差生”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而业已成为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孩子”,他们无法得到老师的青睐,成为了班级的“多余人”,也很少见…  相似文献   

11.
家长忌语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段话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认可,少一些批评。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避免以下语言: 1.“你不听话,我告诉你们老师!”这种语言滥借师威慑服孩子,易使学生与老师产生隔阂,从而不相信家长的能力。可换成:“你想,你们老师是怎样教你的呢?”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与教女     
一直以来,总有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管得好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却管不好自己的一个孩子。其中透看颇多无奈 也有许多老师为了“避嫌”,特意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在别的老师班里,说是如果放在自己班里准管不了。做个好家长比做个好老师难吗?教师该如何做好家长?本期选几篇教师切身体会文章,以供广大教师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的家长又是最最乐于奉献的一个群体,家长给孩子的关心很多很多,而孩子也习惯了心安理得地去接受别人的关爱,很少想过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去年十·一放假,我给孩子们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对爸爸妈妈这两位亲人深情地说声:“我爱你!”并且就此写一篇作文。可是,学生们的普遍反应是:“老师你太肉麻啦!”  相似文献   

14.
一位大学教授给孩子辅导老师布置的作业,为“瀑”组三个词,孩子只能组一个“瀑布”,《现代汉语词典》也只有这个词条。可老师却说小孩态度不端正,家长思想不积极,“瀑布”“大瀑布”“小瀑布”,不就是三个了?  相似文献   

15.
据《新民晚报》报道,近日,江苏无锡部分学校教师要求差生去医院测试智商。如果测试结果显示孩子智商低,那么即使成绩差也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业绩,因此,常有差生家长收到老师电话拜托在智力报告上打低分。  相似文献   

16.
博客锐评     
《上海教育》2009,(13):3-3
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高考无疑成了社会、学校、老师、学生最关注的事件,我们这些家长也不能幸免。孩子一回家就带着不无凝重的表情对我说:“老师说明年就轮到我们了。”于是,饭桌上一片安静。作为家长,我希望孩子带着更加轻松的心情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但现实社会的压力又令我无法给自己满意的答案。看《上海教育》6B的社评,看到不同“高考综合征”的表现,我也希望自己在明年不会是其中的一分子,但这又不仅仅是我们家长能够控制的。  相似文献   

17.
“距离产生美”是一条重要的审美原则,可是,最近拜读了山东潍坊李希贵老师的一篇文章《校长要为自己创造机会》,让我对这条原则产生了新的认识。李老师在文章中讲述了一些校长创造机会与孩子“零距离”接触的事例:有位校长能利用每天给全校学生分发午餐的机会认识全校五百多名学生并和这些学生成为朋友;有位校长能抓住为学生颁奖的机会并和孩子真诚交谈;还有位校长  相似文献   

18.
许多初中生反映:“信和日记被家长或老师偷看了,我们需要有隐私权。”家长也不无抱怨:“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而倾心于写那些令人担心的日记?”少数老师甚至把学生的“情书”公布于众,以示纪律严明……学习生活中的这些矛盾还真不少。其实,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并不仅仅依靠《未成年人保护法》或打官司,是否还有一些更明智、更策略的心理应对办法?孩子的“隐私”与成人的截然不同,那是一种青春的萌动,是孩子成长中的“烦恼”。笔者曾经接待一位家长,他诉说读初中的儿子因写了一封“情书”给某女生,结果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批评了…  相似文献   

19.
如今“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祖父母或亲友,家长只负责孩子的吃、穿、用,很少抽时间坐下来与孩子交谈。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有的家长外出打工。直接寄钱给学生租房住,不给班主任留电话号码,他们的孩子几天不到教室老师也无法与其联系,造成管理失控。这些学生对待老师的教育,要么产生逆反心理.要么出现对立情绪;或敬而远之,或当面顶撞。  相似文献   

20.
家长都希望孩子早些懂事。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的愿望“涛声依旧”,孩子并没有“当家做主”。反而有些变成了另类“小大人”:为差生代写作业明码标价,给同学代买字典收取回扣,为当班长向老师“行贿”,十几岁的孩子在作中竞慨叹自己是个老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