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冬梅 《家庭教育》2011,(12):25-25
给儿子的房间打扫卫生时,我无意中发现他的钱包里多了一张50元人民币。平时我们给他零用钱,他只要硬币,即使有10元一张的人民币,他也会跟我兑换成硬币。哪里来的50元呢?一个不好的预兆“腾”地闪现在脑海中:难道儿子学会了偷偷地从我们的钱包里拿钱?我们的钱包通常都是在家里随便一放,儿子需要钱会伸手要,却从没有擅自拿过。难道孩子大了,胆子也大了?  相似文献   

2.
“我是家里一份子”我们从阿伦3岁的时候就告诉他:“你是家里的一分子!”,所以我们平时总会让阿伦在家参与不同的劳动。吃晚饭的时候,我们把拿菜的任务交给儿子。开始时,这小家伙总是会问:“为什么要我拿呀?我拿不到怎么办?”我问他:“三个人分工,拿菜、烧菜、饭后收拾,你喜欢哪一样?”权衡了半天,阿伦觉得还是拿菜比较适合,从此以后,阿伦就成了家里的拿菜小工。有一天,阿伦的外婆到家里来玩,看见阿伦去冰箱里拿菜,就忙不迭地冲过去,“我来拿,我来拿,怎么能让孩子拿菜呢?才这么小的孩子。”谁知阿伦却义正词严地说:“外婆,我来拿,这是我的责…  相似文献   

3.
经常有家长打电话或来信,咨询孩子趁家长不注意拿家里的钱,或买零食,或玩游戏机。孩子的这种行为会不会发展为偷窃?该怎样制止这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一位山东家长来信说:“……我的儿子正上初一,特别爱玩游戏机,家里不给他钱,他就偷家里的钱。现在,他已拿过3次了,第一次我们批评了他,没打他。第二次我们打了他。可没多久,他又第三次偷拿家里的钱。最可恨的是一次偷拿同学的40元,我们痛打了他一顿。我们为这事儿特别着急,每次批评他、打他,他却说知道自己错了,可就是管不住自己,请问孩子偷拿家中的钱去玩,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斌斌手里拿了一张5元钞票,我问他:“钱是哪儿来的?”他支支吾吾地不说话。我又问:“是从家里带来的吗?”他摇摇头。我接着问:“那你从哪儿拿的?”他还是不说话,眼睛一直看着我放在桌子上的钱包,于是我就问:“是不是从老师的钱包里拿的?”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把5元钱递过来,说:“老师,给你。”我很困惑: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该怎样教育才好?  相似文献   

5.
孩子上五年级了,连续两年承担了班级午餐的分饭菜工作,工作可谓全心全意。多少次我问他:“儿子,给同学们分饭菜累不累?”孩子总是笑嘻嘻地说:“妈妈,不累的,这点累算什么!”他已把为同学服务当成了一种乐趣。可是今天放学回来,孩子一脸的不高兴。我问他怎么了。孩子早已泪流满面:“今天我们班的某某同学说我给自己多分了一份菜,说我拿了他菜里的鸡腿。后来他把我菜里的鸡腿吃了,吃了还说我自私,给自己多分了。妈妈,我没多分给自己,我也没拿他的菜。我们班每天中午总是我最后一个才吃饭……”孩子一脸的委屈。我想,八成是这位同学误会了。孩…  相似文献   

6.
我在上初三时,经历过这样一件使人难以忘怀的事。那天早晨刚上自习,我像往日一样去学校教导处拿我们班的教师日志。刚进去,后面一位同学使闯了进来,他跑到校长面前,对校长说:“金校长,给我两元钱!”大家感到很奇怪,校长也是。他便问:“金小刚,为什么要我给你两元钱?”那位同学说:“早上你叫我去,向我了解我们学习情况,当我回去时,刚跑到教室门口,铃声便响了。可是,我们班有规定,踏着铃声进教室,罚款两元,可是,我不能再向家里要,因为我已经要过几十元了……”说到这儿,他的声音沙哑了,他的眼泪流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一天,托马斯·爱迪生回到家里,拿给妈妈一封信,“我的老师让我把这封信只拿给您看.”他的妈妈眼中含着泪,大声给儿子读出了信中的内容:“您的孩子是个天才 这个学校对他来说太小了,没有足够多的好老师来培养他,请您自己教他吧”  相似文献   

8.
邻居有个五岁的男孩欢欢到我家里玩,我的孩子给他拿了几块刚从商店买回的包装纸上印有。“囍”字的糖。欢欢接过糖看见了“囍”字,便对着我问道:“你们结婚了?”从他的问话,我马上断定他是犯了推理上的错误,为了使他说出推理过程,我于是答道:“是啊!我们是结婚了”。欢欢接着说:“怪不得你们家的柜子这么漂亮呢!”欢欢的话惹得在场人都捧腹大笑。因我的孩子都十岁了。那么,欢欢的推理错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不妨看看欢欢的推理过程: 新结婚的人给别人吃带“囍”字的糖, 你们给别人吃带“囍”字的塘, 所以,你们是新结婚的人。新结婚的人都有漂亮的柜子, 你们有漂亮的柜子, 所以,你们是新结婚的人。从欢欢的推理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违反了三段论的推理规则。三段论的推理规则中,有一条叫做“中词在两个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这条规则中的。中  相似文献   

9.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家里说一不二 ,与自己的父母讲话也往往用命令式的口气 ,一些孩子把这种不良的习惯也带到了幼儿园里。前一段时间 ,我们班的一些小朋友出现了用命令式的口气对小朋友讲话的情况 ,如“强强给我拿彩笔来!”“乐乐给我拿积木来!”等等。面对这种现象 ,我们理智地分析了各种原因。第一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幼儿的行为动机初始一般都是“为我” ,而不是“为他” ,3~4岁年龄段是幼儿自我意识产生的起始阶段 ,自我意识产生之后 ,幼儿…  相似文献   

10.
郜莹 《小读者》2013,(5):76-77
家里少了钱,确定是孩子拿的。这时,你会怎么办? 总是一回家就把皮夹随手扔在玄关柜上的丈夫,有一天发现皮夹里少了1000元,便问我:“是你拿了我皮夹里的钱吗?”见我摇头说“没有”,他便又依次问了家中其他的“嫌疑犯”——11岁的儿子与8岁的女儿,每个人的回答都是:“没有!”  相似文献   

11.
一天下午,我领4岁的儿子刘源到邻居家串门。回到家里,儿子在我后面,用稚嫩的嗓音大喊:“妈妈,不许动!”“叭嚓”一声。我回头一看,他手里握着一把玩具手枪,正神气地对着我。我说:“小枪是洋洋给你的吗?”儿子满不在乎地说:“是我自己拿的。”我想这么小的孩子就学拿别人的东西,真气人。但转念一想,又看到儿子的神情,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2.
初夏的一天早上,我刚进入教室,立即有几个“密探”向我汇报:“老师,今天冰带来一只皮夹,本来里面有110元钱,他用掉了5元买吃的,现在还有105元,他还说要在放学时请客呢!”我一下子愣住了,凭直觉,这钱来路不正!冰是一个外地打工者的孩子,妈妈离家出走了,父亲一人在工地,他就像一只可怜的小小鸟,寄住在姑妈家里,生活挺艰难的,有谁会给他钱呢?平时,这孩子邋邋遢遢,穿着马虎,前几天我们庆祝六一,同学们搞联欢,大家带来好多好吃的,瞧他那馋样……会不会他是从姑妈家拿的呢?还是……我不敢想象。我把冰找来了,他倒也爽快:“老师……我,我的钱是我爸…  相似文献   

13.
他跟平常一样,下了班,回到家里。他正在掏锁匙开门。门自己开了,她站在门边,笑眯眯的。门边一个、两个、三个娃娃探出头来喊:“爸爸好。”三个孩子都很美,她也很美。孩子们跑前跑后,给他拿拖鞋、拿茶、拿报纸。他靠在沙发椅上舒适地叹了口气。一个家有个女人毕竟大不相  相似文献   

14.
如果向已经做了父母的人问上一句:您爱自己的孩子吗?或许大家都认为这是多此一问。但是在笔者看来,“爱孩子”和“会爱孩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爱孩子”是一种连老母鸡都会的本能,而“会爱孩子”则是时代对现代父母提出的更高要求。特别是现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既要让他成人又得让他成才。所以,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不应该只是给予孩子爱,更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爱。一、爱孩子,要给他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美国的教育家黛安·E·帕普利和萨利·W·奥尔兹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不要让孩子有“讨价还价”的机会文/金丽君班里有个大班插进来的孩子叫寿程晨,人很瘦,一来,我们就发现他决不吃肉,你喂他吃,他就吐,家里父母简直拿他没办法。针对这一情况,我想出了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孩子在同学中的人缘很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譬如,他捡到了一块怪异的石头,就会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是他并不在意,继续对身边的东西发表“另类”的看法。久而久之,老师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了孩子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认为孩子在撒谎,而是认为孩子是在想像。有一次,孩子在泥地里又捡到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硬币。”姐姐拿过来一看,发现这是一枚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孩子的姐姐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惩罚他,…  相似文献   

17.
这孩子叫皓皓,是我们代管的。平时住在我家,星期六、星期天回他自己的家。有一天,我发觉口袋里少了10元钱,我没有说。我想有可能是我记错了,也有可能是丢了。因为我不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对自己口袋里到底有多少钱常常不是很清楚。过了个把星期,我发现口袋里又少了10元钱。这次我是记清楚的,因为在前一晚,我数过钱。在皓皓不在的时候,我问我爱人:“有没有拿过我的钱?”她说:“没有。”(我家里没有另外什么人,自己的孩子已上大学,在外地。)这时,我对皓皓有了怀疑,但没找他。我只怕有万一,万一不是他拿的,我冤枉了他,会给他一生留下心灵伤痕的。…  相似文献   

18.
没收到     
一位老人给远方的儿子写信:“孩子,家里要买些东西,你寄点钱来吧。”不久,他接到了回信:“爸爸,你要钱的那封信我没收到。”没收到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老想着“拿”,西半球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他却总惦记“拿大家”:要是全国每人给我一根火柴的价值——一厘钱,那我就成富翁了。另一种人却致力于“给”,他像“红烛”一样,只知奉献,莫问前程;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考虑的是:如果能给全国每个人一根火  相似文献   

20.
孩子偷偷拿钱,放在谁身上谁都会生气。一向稳重的小李一到办公室便垂头丧气:“太不像话了!怎么也想不到我的孩子竟敢偷钱。”原来,今天早晨上班时,小李发现几天前放在桌上的零钱不见了,想来想去,觉得是孩子拿的,怎么问孩子也不承认,气得他揍了孩子一顿。孩子承认了,让他去找,满屋子转了几圈也没找到。小李一边说,一边叹气。我给他倒了杯水,向他讲述了我的想法。也许钱并不是孩子拿的,是因为我们放错了地方或者自己花了。大家整日挺忙的,把这种琐事忘掉很正常。孩子之所以承认是因为父母对他的态度造成的。孩子怕打,只好说自己拿的。当父母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