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疆文化多元、宗教多样的地区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向少数民族文化渗透,以文化中的艺术融合作为重构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二是以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将现代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重构入少数民族文化中;而电视节目成为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电视媒体在传播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构建中华主流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大量涌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打造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对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从文化类节目的类型、内容、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传统媒体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并分析其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文化类节目质量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3.
刘波 《采.写.编》2023,(7):102-104
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传媒相融合,产生了一批主打中华传统文化牌的优秀文化类节目,原创文化类节目也受到观众和广大网友的好评甚至追捧。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原创文化类节目如何根植于本地的文化土壤,立足本地听众,最大程度地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新疆广播电视台929文化旅游广播在近年的节目实践中以实践“文化润疆”为主基调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作为承载文化记忆的“再媒介化”实践,短视频成为文化类节目驶向媒体融合新蓝海的航船,但内容的模式化复制和同质化生产成为文化类节目向短视频融合发展的障碍。因此,探究文化类节目与短视频相融过程中的内生逻辑成为打通其跨媒介实践壁垒的应有之义。本文基于对文化类节目向短视频过渡进程中内容转变的解构方式以及文本叙事的价值框架进行分析,归纳出其从大屏到小屏的迁移过程中体现出的媒体融合逻辑,再结合短视频自身优势元素,探究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解码的核心逻辑、平台经济协同资源整合的内生规律和共情叙事深化情感认同的价值意蕴,进而为文化类节目的“再媒介化”实践提供具体可行的理论参考和借鉴意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媒体融合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娜  陈红梅 《东南传播》2021,(12):130-132
大众传媒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类电视节目蓬勃发展,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打造震撼唯美的视听体验,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再演绎.《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性地采用传统戏剧艺术的演绎形式与现代媒体传播艺术的双向融合,书写了一部献给华夏文明的经典"典籍".文化类节目的"意外出圈",必然有其自身制作上的优势和亮点.深入分析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性呈现方式,有利于助推我国此类节目的发展,为接下来此类节目的创作助力.  相似文献   

6.
秦敏 《视听》2023,(4):73-76
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不仅能传承中华文化,还能成为推动文化自信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优秀电视节目。文化的传递与情感的表达成为节目品牌形象树立的关键。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爆火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壁垒并没有阻碍年轻人的喜爱之情。从整体上看,文化类节目呈现出技术创新、多平台联动传播、全民互动参与、打造IP等创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李燕 《新闻传播》2023,(9):115-117
受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影响,新媒体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在融合传统媒体后,让更多新的传媒形态应运而生。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数量增长明显,但内容粗糙化、制作同质化现象也非常严重,很少出现有创意、能引领的电视节目。在现阶段的传播环境下,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文化类电视节目应积极优化内容、创新模式,将节目水平不断提高,以将自身所承载的社会价值更好地实现。对此,本文立足于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种类和传播价值,从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如何创新文化类节目传播模式,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8.
赵娅军 《传媒》2018,(2):36-37
继本世纪初《百家讲坛》之后, 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等开启了中国电视新一轮的传统文化类节目热潮.此后,《中华好诗词》《最爱是中华》等相继推出,2015年,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也获得好评无数,2016年与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这一轮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典型力作.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一个缩影,近五年间该类节目的发展路径对传统文化电视传播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当前媒体竞争激烈,泛娱乐化盛行的语境下,依靠传统文化类节目突围,或是我国电视节目实现新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9.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传统文化的时代复兴离不开广电媒体的智慧与创造,本文从媒体融合的创新实践入手,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我爱古诗词》节目为例,探究广电媒体如何借助媒体融合的发展逻辑,实现传统文化从“泛在”化到“脱域”式传播,并以此构建民族文化的当代认知与认同肌理。  相似文献   

10.
近十余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文化类节目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各大卫视相继跟进,视频网站积极布局,内容、题材、形态不断创新和多维拓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大众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文化类电视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其颇具意义的探索为公共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思路。文章对近年来央视热播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成功之处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其在阅读推广内容、阅读推广形式、传播方式、阅读环境空间、价值效益延伸等方面带给公共图书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章宏伟 《出版广角》2022,(15):36-41
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此背景下,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的纽带作用和认同功能,突出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出版业的使命和责任担当。出版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聚焦主责主业,明确工作重心,做好书刊出版工作;基于科技赋能融合发展的综合产业模式,增强文化传播效果,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文创、科技展览、教育融为一体,通过展览项目的开发落地,探索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媒体平台和媒介资源极速膨胀,视频网站、网络电视、微视频等为受众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平台,密集的网络自制节目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内容选择,传统电视节目迎来了新挑战。历史文化类节目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探知对文化的敬重,新媒体冲击下,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突破传播壁垒,融合新媒体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值得研究。本文以陕西卫视《丝路上有你》栏目为例,探究新媒体时代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之路,以期为同类节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涵化”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既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也有文化全球化浪潮下各媒介之间竞争的影响。时代召唤文化涵养,文化涵养赋能时代,作为大众传播主力军的电视理应担当起文化“询唤”的责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摈弃消费文化糟粕,从而实现对“受众文化认同”和“电视文化责任”的双向“询唤”,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巩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节目热播,代表了当下文化类节目的发展趋势,也映射了媒体文化的重要面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节目一改以往的常规模式,通过传奇化、戏剧化、仪式化、视听化等策略构建奇观,改变了传统文化节目固有的构成逻辑与文化意涵,形成了节目全新的文化表征。将历史文化以奇观的方式呈现,影响甚至形塑观众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是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新时期探索文化内在价值与传播模式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崔亮  黄震 《出版广角》2021,(10):2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座文化IP的宝库,还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宝库.中国的发展,不能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割裂,而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特点结合,然后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创新性发展.以精品出版物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力,继而盘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中国社会的新发展格局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拥有优秀教育理念的"荧幕课堂"等文化类节目不仅丰富了电视节目对美学中真、善、美统一的价值判断,还将中国现代的教育理念与电视媒体艺术相融合,以电视为桥梁联结了美育与教育。  相似文献   

17.
电视节目不仅为电视受众提供信息、知识和娱乐服务,同时获取受众的时间和注意力实现其产品价值.近几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创办宗旨的原创文化类节目相继播出,成为电视节目形态发展的新亮点.本文以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其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为本土文化类电视节目提高传播力、塑造媒介形象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非遗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瑰宝,在信息社会当中以更多元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结合非遗影像的代表形式非遗类电视节目,从建构文化记忆实现情感认同、打造媒介仪式构建符号场域、通过创新融合手段延伸传播空间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特色,以此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强化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牢铸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廖立胜 《传媒》2019,(12):65-67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电视媒体积极创新节目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少年国学派》《百心百匠》《我是讲书人》《喝彩中华》等一大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其中,大型原创戏曲文化类电视节目《喝彩中华》一经推出就以其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受到观众的喜爱,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节目“拥抱传统,喝彩中华”,以“人物+故事+戏曲”的新颖模式吸引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杨琰 《今传媒》2022,30(2):47-50
网络文化类节目是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以网易云音乐和新华社联合出品的网络文化类节目《不曾遗忘的符号》为典型个案,从仪式场域、仪式符号、仪式互动三个方面解构网络文化类节目的仪式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文化类节目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的巨大功用,以期对网络文化类节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