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传播渠道与传播手段,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它可以重新聚合社会资源。互联网为现代社会带来的最大改变,是造就了一种新的赋权方式,谁能够激活、使用关系资源,谁就将具有更强的影响力、掌控力、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融合语境下,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创新,制定实用、有针对性的新闻传播策略,在保证新闻传播发挥最大价值的同时,增强电视新闻作品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科技改变生活,现代社会,人们主要通过移动设备获取想要的信息,“互联网+”模式的出现使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好地各尽所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逐渐走向融合。因此,电视新闻媒体需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探究短视频化传播策略,进行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时代的语境下,省级卫视的有效运营需要遵循“互联网+”时代的集成经济经营逻辑,顺应观众群体结构和需求的变化,通过精品内容产制运作创新提升节目质量,精准传播营销路径创新提高服务水平,精益商业模式拓展创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与合作者及社会互利共赢,为当下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优选策略。  相似文献   

4.
陶善勇 《出版广角》2022,(10):73-76
出版社作为生产内容的文化企业,“互联网+”时代更能发挥传播力和影响力。“互联网+”时代,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变化促使出版营销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营销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出版社应该拥抱新机遇,充分发掘新的出版市场和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策略,发挥互联网优势进行高效营销,不断创新和优化营销策略,助力出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具有构造社会、市场和行业全新格局的力量。互联网使个人操控社会传播资源的能力被激活、个人湮没的信息需求与偏好被激活、个人闲置的各类微资源被激活。因此,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要按照互联网的法则和逻辑来重新统合媒体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同样,媒体的管理者也要转变角色,从传播机构的管理者到社会传播生态的共建者。  相似文献   

6.
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什么叫“传媒影响力”?按照现有的社会理解,所谓影响力(Influence)是指“文化活动者以一种所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①其实,更本质地看,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者在其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合目的性的控制作用。传媒影响力是通过信息传播过程实现的,因此,其影响力的发生势必建立在收受者关注、接触的基础上,因此,传媒影响力从内涵上看,是由“吸引注意(媒介及媒介内容的接触)”+“引起合目的的变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的受动性改变)”两大基本…  相似文献   

7.
罗迪 《青年记者》2016,(24):46-4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日益成为媒介中心,“掌媒”时代已经来临,随时移动的“掌媒”深刻改变了社会舆论生态的方方面面.深入剖析社会舆论生态,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导舆论“同谱共振”,构建健康向上的舆论生态. 社会舆论场域呈现“共振化、融合化”趋势 互联网作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颠覆了传统舆论的传播逻辑与传播规律,对传统舆论的权威性、影响力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广东广播电视台2016年1月1日电商节的整体策划运作过程及传播效果、社会效果为典型个案,梳理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以多年积累的传媒公信力为基础进行T2O((TV to Online))模式创新的新思路、新做法,以此管窥在硬广告支撑模式难以持续为继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结合互联网+时代机遇对其影响力进行长效、常态化开发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9.
陆军 《新闻通讯》2008,(11):37-38
传媒影响力是建立在收受者关注、接触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传播过程实现的。因此,喻国明教授指出,“传媒影响力从内涵上看,是由‘吸引注意(媒介及媒介内容的接触)’+‘引起合目的的变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的受动性改变)’两大基本的部分构成的。”喻国明教授从传媒的社会能动性的角度指出,传媒影响力的发生和建构,主要依赖于传媒在以下三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赵君香 《青年记者》2017,(14):74-75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生态变化 “互联网+”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业态,是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和信息方面的革新,改造传统产业和行业的生产及流通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所有的相关信息,从而为各行各业创造一种新的业态.“互联网+”政府服务则是要建立新型的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形态变化的趋势.在一定意义上讲,传播是互联网最核心的特征.互联网真正把连接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尽管互联网源起于军事领域,但是在后来的使用中,互联网的沟通和传播特性逐渐凸显,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进入移动阶段,用户呈现出平民化特点后,沟通与传播成为互联网使用的主题.所以,从传播学视角对“互联网+”时代的政府服务转型升级进行梳理,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引起的社会生态改变、城市精神展现进行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黄静 《图书馆学刊》2022,(11):58-64
探讨了当前学术传播生态环境下研究成果整合式推广的必要性,对Kudos和Iestory这两个各具特色的国际化研究成果整合式推广平台进行了介绍,呈现出典型应用案例。在此基础上,从功能亮点、服务特色、运作模式、用户体验、推广效能5个方面对二者展开对比分析。继而从科研影响力全面评价的角度提出以Kudos+Iestory的组合方案对研究成果实施进阶推广,并给出了3种操作途径。认为国内图书馆界可以此为契机,延伸科研支持服务内涵,承担起引领和支持研究者与母体机构提升科研显示度与影响力“火炬手”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李炜 《新闻世界》2013,(2):67-68
本文从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著名论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出发,剖析了互联网对于社会个体及社会个体间关系的改变,指出互联网延伸的是一个日渐完整的社会个体,并为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开拓了新的关系空间。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互联网近几年的迅速崛起以及与PC互联网的无缝融合,在当下的传媒领域中,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成了当之无愧的领导者。"媒介即讯息",从纸媒到电子媒介再到新媒体,主导媒体的交替更迭不仅仅意味着市场份额的交接转手,还意味着传播运作法则和逻辑的整体改变。对于电视剧创作者而言,必须遵循互联网的内在逻辑和运作法则,就剧作的形式、内容进行结构化调整,如此才能利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15.
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特征的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传媒创意传播与营销的内涵、特征和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传媒创意传播与营销的同时,深刻理解传媒创意传播与营销的本质和核心内涵,掌握在“互联网+”时代开展传媒创意传播与营销的主要方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文章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颖异 《青年记者》2016,(36):91-92
从工业社会到共享社会,从亚当·斯密到哈耶克,传媒环境在改变,传播技术也在革新,但唯有受众一直是所有传播活动的终点.互联网语境下,得益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曾经作为“靶子”的受众已然变迁为用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用户力量开始凸显,传统的传播逻辑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人性思维回归等因素的冲击下已经与当下的媒介环境格格不入,用户体验成为互联网时代新闻客户端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笔者认为,当下新闻客户端对用户体验优化与重构的有效路径是拥抱互联网,即运用互联网思维洞察传播环境和用户属性的变迁,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作为基础,通过打造超越用户预期的产品、构建用户社群和跨界传播来提高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17.
张智刚 《声屏世界》2001,(12):16-17
我们在这里研究的“广播文艺节目的文化把握” 的概念和意义在于:文化不可能随着文艺形式的存在、发展。延伸自然而然地形成、发展和永久存在,但它又不随文化支撑具体形式的改变、消亡而自然而然地改变和消亡。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而非狭隘地域界限内的人群)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而每一种传播形式(如广播、报刊、电视等)则是有限地域内社会集团统治需要的必然产物。文化不依传播形式的存在而存在:传播形式也不因自身功能而有文化。“文艺运作”与“文化运作”的异同 不可否认,广播文艺节目在促成国民文化品味高尚方面做了很…  相似文献   

18.
群聚传播模式成为现代性的加速逻辑在互联网时代的具体呈现,信息传播技术超越工业制造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立足于网络社会传播变革的本质特征,《互联网群聚传播》聚焦互联网传播中多类型的极端多元主体,从传统的身体聚集转向互联网的注意力聚合,围绕常态化的社会集合行为,对信息现代性张力带来的传播逻辑及社会变革进行深度剖析。该书作者首创“群聚传播”概念,通过分析主体关系偏向、网络行为与心理、传播特性和信息生产四个维度,揭示当下互联网传播的底层逻辑与风险社会治理的核心,旨在减少社会秩序、社会管理乃至社会发展进程的不确定因素,拓展中国互联网治理的新视野,重塑信息社会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5G时代的到来,将会让行业发展方式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固有模式发生巨大的改变,因此,越来越多的传媒机构开始抢先布局,抢着在5G技术改变的传播形态、传播格局背景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并能够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5G时代的传播形态与传播格局最大的几个发展特点是由注重信息传播转向重视真实体验、由现实社交向场景社交转变、由“互联网+”向“+互联网”转变等。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传播路径不断丰富、传播速度加快,为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现如今,信息传递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创新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形式与内容,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者能力与编导专业教育水平均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转变以往教育模式,充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本文以“互联网+”时代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影响入手,分析“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现状,提出“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