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日本“耻”文化的由来及发展进行分析,论述了受“耻”文化影响出现的自杀现象,认为日本人的自杀与“耻”文化有关,是受“耻”文化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种极端处理方式,“耻”文化是日本人自杀的一种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文化被称为“耻文化”,它的根源是弥生时代稻作文化所必需的共同体意识、儒教思想、多神教等因素,并且给日本社会以深远的影响。同时“耻文化”在日语表现形式方面也充分体现出来,通过对语言的了解,可以加深理解日本的“耻文化”,以便与“罪文化”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文化被称为“耻文化”,它的根源是弥生时代稻作文化所必需的共同体意识、儒教思想、多神教等因素,并且给日本社会以深远的影响。同时“耻文化”在日语表现形式方面也充分体现出来,通过对语言的了解,可以加深理解日本的“耻文化”,以便与“罪文化”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4.
“間”这个词在日本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日本人的“間”意识表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間”意识是由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一客观因素,与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这一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韩国是传统的东亚国家,其文化强调共性而非个性,韩国人的行为驱动力更多地来自于外部而非内部,具有典型的"耻文化"特点。在这种文化环境下生活的韩国人倾向于追求体面生活、重视外表,语言表达也更加委婉。"耻文化"对韩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了解韩国的"耻文化",有助于理解韩国文化特点和韩国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耻感文化”一直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如何培育学生的羞耻感是当务之急,在青少年“耻感”缺失严重的时下,学校更应该从文化建设、教育管理、课堂教学等多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耻感教育,将传统“耻感文化”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有机结合,树立他们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省耻"主要指的是以省为区域的基于自身及外在的原因而形成的某种不良声誉,以及由于这一不良声誉而带来的区域歧视。有整体文化的原因,即在主流文化发展中存在着较强的否定、反制力量;有各省自身的发展的原因;有各省之外的外部原因。针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对策是,将"耻"作为后现代的一种精神推动力量,避免区域歧视对整体文化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现代日本人有非常在意他人的目光,特别遵守社会秩序,禁忌多,自我约束意识强大等很多看起来非常适合文明社会的所谓高素质人群的特点。这些特点与经济发达还有受西方先进文明影响有一定的关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来自于这个民族本身血液里所流淌的"名誉"与"耻感文化"。本文从"武士道"精神中的"名誉"与鲁思.本尼迪克所命名的"耻感文化"的"知耻"心理中寻找当今日本人严谨的行为约束力与严守社会秩序意识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李静娴 《文教资料》2007,(19):102-103
道德是文化的灵魂,知耻与负罪感都是道德对于人的言行在是非正误上的一种反映。中西文化由于各自起源与发展的不同,反映在人的价值观上也有着侧重点的不同,中国人重“耻感”而西方人重“罪感”。  相似文献   

10.
耻感教育乃大学德育最低层级的底线要求。传统文化授课者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掘耻文化蕴涵的现代性力量,将儒家原初的“高大上”教育转化为大学生日常的“致良知”教育。从传统文化中离析出用于疏解现代人迷失的情感因素,并与当代精神产生良性互动,寻其常态价值,返本开新,让大学生心体光明,使“知耻”成为一种优秀的心理习惯,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耻感教育的精髓是在具象践履中让那些历久弥新的古老命题重新焕发生机,契合人性并遵循人性发展规律,进一步将“耻感美学”设定为大学校园止于至善的远级境界。  相似文献   

11.
日本平安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前期仍盛行唐风文化,中后期国风文化得到推崇与发展。在国风文化发展时期,日本并非完全摒弃唐风文化,纯粹地发展国风文化,而是在吸收与消化唐风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日本人审美意识及符合日本人需求的国风文化。  相似文献   

12.
耻,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关涉的基本内容之一,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重要德目。"耻"几乎已是衡量是非、善恶、忠奸、曲直的一个标尺,也是鼓舞人们挺身而立的力量,并继续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耻辱观念在当代社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义理”是日本文化中独特而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有着不同的表现,于是学者们便对“义理”有着各种理解。但纷繁复杂的“义理”概念经过梳理之后,可归纳出两大基本的维度——“冷”与“热”,“耻’’与“报”,并具有相同的文化本质及根源——“耻感文化”与纵式社会的“礼忠”文化。  相似文献   

14.
焦旭伟  王磊 《文教资料》2008,(33):70-71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语“被XX”迅速流行,“被”字的网络构词形式与传统构词形式显著不同,这既有语言环境的因素,也有语言使用者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一直为个名词纠结——耻文化。在弘扬文化,讲究文化创意,解构文化价值取向的当下,耻文化怎么就没有被郑重地提起。耻,就是羞愧。知耻者近乎勇。耻文化,就是让这样一种现象成为我们社会的文化气息:为我们曾经的蒙昧、无知、无情、无义甚至无德而羞愧;为我们曾经做过的傻事、错事甚至罪恶而忏悔;为我们曾经的粗俗、鲁莽和野蛮而道歉。不是表面的、应景的,也不是个体的、功利的,而是发自内心和良知的,是民族的、恢弘大气的,是从富裕走向强盛的精神涅粲。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耻感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其他情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知耻意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精华及合理成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加强新时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群体道德风尚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具有深厚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耻感文化的重建,能够弥补社会群体耻感意识的缺失,化解当前道德教育的困境,对于塑造国民精神,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非作家库切的长篇小说《耻》以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的新南非开普敦为作品的地理背景,真实地再现出“白人至上”主义消退后黑人群体与白人后裔在这片土地上的相处状态。小说中一个个严酷的片段,不仅反映出后殖民时期的白人,尤其是白人女性在新南非的生活境遇,更表现出以露茜为代表的遗留在南非的白人后裔游走在“主体”与“他者”之间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20.
研究通过对14所重点高校33例自杀死亡学生的调查发现,疾病、家庭问题、学校负性生活事件及不良性格是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原因;学校负性生活事件是主要诱发因素,其中学业困难和恋爱问题是最重要原因;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是高危因素;不良性格是潜在影响因素;疾病、家庭问题多为潜在影响因素,有时也会成为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