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曾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最近的一次经 历,使我对这句话感触颇深。 在一次课上,我提醒小朋友要注意安全,像眼、耳 等损伤后就不能再生,不像蚯蚓的再生能力非常强, 躯体断成两截后,不但不会死,还能变成两条。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三(1)班的徐剑阳对此产生 了强烈的兴趣,当天中午就去挖了6条蚯蚓,装进塑 料袋并偷偷地放在课桌抽屉里。结果放学时蚯蚓死 了,留下了一滩水和几条不成形的干瘪尸体,就这个 问题他问了我,我告诉他蚯蚓离开湿润的泥土,在 30℃左右是无法生存的。  相似文献   

2.
几位有资历的幼教工作者在一起研讨,其中一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看到一位幼儿正在肢解一条蚯蚓,你该怎么办?"结果,她得到了四种回答:  相似文献   

3.
“罚款”一词原本是用在市场管理方面的,是对违法乱纪者的一种经济制裁。但不知为什么,近几年来,却被滥用到学校里来了。 有人认为现在的学生难管了,单凭做思想工作是不行的。对于思想品德很差的“害群之马”罚款比做思想工作见效快,管用,于是罚款取代了教师应做的思想工作。怎样看待滥用罚款手段呢?  相似文献   

4.
那一次,我刚开始教《掌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便突发灵感,一下改掉了原来教案中的预设。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预习《掌声》一文了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我以后,我便出示了本课的词语,检查了认读情况。接着,我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在这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说:"同学们,我们现在组织一次访谈活动。我是这篇课文的作者,你们读着课文想一想,有哪些问题需要采访我?"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真把我当作作者了:  相似文献   

5.
一次,我校语文组教师听一位步入教坛不久的青年教师教学第二册《浪花》一文的公开课。面对众多的教师和学生,教者开始显得有点怯场,板书中将“篮子”写成“蓝子”也没有发觉,这时一名男生举手说:“老师,您把‘篮’字写错了!全班大多数学生圆睁双眼,用怀疑的目光望着他,似乎在说:“老师也会写错字?”青年教师此时才发现,他惊而不乱,因势利导:“你说得很对!篮子原来是用竹子做成的,篮子的‘篮’字应是‘竹’字头,感谢你给教师指出了错误,欢迎大家今后给老师指错。” 想不到这一表扬,学生竟像服了兴奋剂一样来了劲,一个个睁大眼睛细看老师写的每一个字,侧着耳朵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要多关爱犯错误的学生,要给犯错的学生留面子,留尊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其自己体会领悟。也就是说,要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认清错误,让学生的“错误”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唐光兰 《云南教育》2005,(32):41-41
一天.我教学生识“象”字。解释完“象”字的意思后,我请学生用“象”字组词。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大象”、“小象”、“象牙”……忽然有个女生站起来说:“飞象。”  相似文献   

8.
一天,我教学生识“象”字。解释完“象”字的意思后,我请学生用“象”字组词。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大象”“、小象”“、象牙”……忽然有个女生站起来说“:飞象。”我听了,以为她说的是地方方言词“非像”,将“像”和“象”混淆了。我解释,请她坐下来时,却见她张着嘴,想说  相似文献   

9.
10.
前不久,去一所农村小学进行语文新课程教学调研,期间,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低年级阅读课。总体感觉是课堂上新教材的特点得以彰显,新课程理念有所体现,但同时也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仔细思量,原来都是“课堂纪律偏差”惹的祸。  相似文献   

11.
外出听课和学习,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学校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并且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转化档案。为了便于落实,很多学校的“后进生”转化档案都有着固定的格式,左面是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及造成后进的原因,右面是教师转化后进学生的过程记录,包括谈话时间、内容、被转化者签名、转化效果,等等。教师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特别认真,  相似文献   

12.
著名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 ,题目是《画说教育》。画面上 ,一个表情默然的人 ,在支起的木板上 ,用同一个模子 ,一个接一个地制造“泥人” ,木板的一端已摆放了一批刚刚制造出来的一模一样的“泥人” ,另一端还有很大的一堆泥在等待着被“加工、制造”。一个多么俏皮的玩笑和比喻 ,千人一面出自同一个模子 ,这难道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和现状 ?丰子恺先生没有说 ,他用诙谐生动的漫画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地思考。多少年来 ,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 ,缺少变革。在教学方法上 ,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  相似文献   

13.
赵辉 《陕西教育》2014,(7):78-7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我全程参与了“大家访”活动,从中也了解到更多翔实的学校期待解决的一手资料,特别是对家访在促进师生沟通、家校互动,创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可否认“大家访”拉近了老师与家长的距离,在让老师更深入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状况的同时,也从看到的一些问题中,引发我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那一次,我刚开始教《掌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便交发灵感,一下改掉了原来教案中的预设。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预习《掌声》一文了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我以后,我便出示了本课的词语,检查了认读情况。接着,我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在这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说:“同学们,我们现在组织一次访谈活动。我是这篇课文的作者,你们读着课文想一想,有哪些问题需要采访我?”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真把我当作作者了:  相似文献   

15.
毕延荣 《考试周刊》2009,(49):94-95
英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去学习,学会去思考,学会去使用英语,这是英语教师教学英语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师教学《乌鸦喝水》时,先作了一番演示,然后提问学生:“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一位学生回答:“因为乌鸦头太大。”老师微微一愣,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马上又请一位同学回答:“因为瓶口太小。”“对!”老师随即作了肯定。其实,第一位同学的回答虽然离“谱”(教材),但并不算错。对于“乌鸦的头伸不进瓶口”这一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回答,既可说“乌鸦头太大”,也可说“瓶口太小”。当老师演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我在读中学的时候,我的生物老师在一堂教学蚯蚓的课上,老师拿来一个大大的塑料的蚯蚓的解剖模型。我们就按照老师的指点重新认识着这个比实际生活中的蚯蚓大过几万倍的"新型蚯蚓",很不情愿的背着老师教给的所有有关蚯蚓的知识,并按老师的讲解和要求在教科书上漫不经心的用笔圈画着每个知识点。  相似文献   

18.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我校一行几十位教师怀着愉悦的心情坐车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最让我感动的是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他率先垂范,从未离开过教育第一线,拖着重病之身和全校教职工一起潜心研讨,大胆改革。  相似文献   

19.
《卫风·氓》中的氓与《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作为坏人的形象深深地烙在读者心中,然而这两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创作的需要。正是氓与焦母这样两片绿叶才衬托出我和刘兰芝这样两朵红花。  相似文献   

20.
有些数学教师,以往怕课上学生听不懂,现在却担心有学生已经会了。何以见得?请看教学案例一: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教师在备课时是这样设想的: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问题:“今天是佳佳的十岁生日,福利院的阿姨送来了生日蛋糕。把蛋糕的3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学生自己尝试计算。一般来说,学生会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数算出每份是这蛋糕的15,获得计算成功的体验。接着,由教师把问题改成:“把蛋糕的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学生继续尝试计算,计算中“分子1不能被除数3整除”会使学生产生困惑,激发起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