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交友之态     
《同学少年》2016,(2):30-31
<正>所谓"交友之态",就是结交朋友的意向和态度,也指人世间社交的常态,即"世态"。所谓"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也可以说是两种"交态",但那只是两个极端,因为世上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小人都不多,大多数人,处在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妨称之为"常人"。常人的"交态"也就是人世间社交的"常态"。通常的"交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有目的"。常人交朋友,  相似文献   

2.
《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这里强调的是君子应该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不高兴,郁闷于心。不了解自己即不理解而误会自己,君子要做的不是为自己辩白,君子怕的也不是"人不知",而是"病无能焉",所谓"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相似文献   

3.
声音     
正孔子讲"君子不器",是不是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君子不器己",一是"君子不器人"。不把自己当成工具,也不把别人当成工具。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教书的工具,更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工具。真正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就应该强调人的自由发展,而不能只是希望学生"听话",成为某种工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意义不在于评选出多少个一等奖、二等奖,而在于对现代装备制造行业起到的引领作用。且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机电专  相似文献   

4.
从古到今,人类,虽有百种阶层,千种行当,然而,倘若用"人格魅力"的标尺去衡量,却只有两类了--君子与小人.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天天向自己发问:"你属于哪类?"令人不解的是,凡属真正的君子,都能时常反省自己(即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不断用君子素质的利刃,剔除潜伏于头脑中可能病变出"小人习气"的细胞,让君子风范永驻.而几乎所有小人,却在那里心安理得地把自己划人纯君子者流,终日摆出一副"人上人"的架势.然而在众人眼里,他们压根儿就未曾光顾过君子阵营.  相似文献   

5.
君子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所说的"畏",不是"惧"(惧怕),而是敬畏;所敬畏的不是大人、圣人本身,甚至也不是圣人之言,而是圣人之言所传达的"天命",即仁爱之道的无声之音。"圣"就是倾听良知的呼唤并宣讲这种本真的情感。君子意味着拥有政治权力,因此,古代社会君子少,现代社会君子多;唯有真正的现代社会,才有可能人人都是君子甚至圣人。但没有敬畏感,就不是君子。  相似文献   

6.
<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非常崇尚君子人格塑造。有人统计,《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7次,而且孔子不轻易以"君子"许人。那么,什么是君子?君子具有什么样的人格?我们需要仔细研判,从中也可以得出君子人格的培养途径。在古代,君子是对统治者、贵族男子或者地位高的人的统称,后来衍化为人格高尚的人。这里探讨的是后者。君子固穷这是君子的生活态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5,(9):85-91
荀子十分重视言辩思想,提出"君子必辩",其中不仅讨论了君子之辩与小人之辩的不同,还涉及论辩之技艺、辩说之困难等具体方面。在"君子必辩"的同时,荀子还言"虽辩,君子不听",认为言之不当礼义时莫若不语。在重视言辩的同时,荀子又说"君子至德,嘿然而喻",这一论断超越言辩而直指言辩主体自身的德行,从而与"虚一而静"等命题一同突出了修德这一面向。从"君子必辩"到"君子至德,嘿然而喻",荀子讨论"言辩"的声音越来越小以至于冥冥默默,这个大的趋向也暗示着,为学之关键仍在于学以为己。  相似文献   

8.
一、"隐私话语"的概念释义 所谓隐私,是不想让人知道或不愿公开的事.同样,小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如果不想让人知道,也可以算是隐私.所谓话语,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那么在美术课堂中,"隐私话语"就可以理解为不想让人知道或不愿公开的美术语言. 二、"隐私话语"的特征解析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不为"体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隐私话语",具体有如下三个特征: 1,不敢说  相似文献   

9.
毒得有度     
<正>常言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其中的"毒",是"度"字的仄声误传。窃以为,"量""度"两字同义,而"君子"与"丈夫"本不相同,反而是"毒"更恰当些,但"度"也未尝不可,毕竟唯有毒得有度,才能毒之成时、毒之成史、毒之成事。时势豪情多君子,度中有毒方丈夫。这里不妨从想当君子的项羽谈起:鸿门宴上,他与刘邦把酒言欢,自有君子气量;两军阵前,他挟刘父势欲杀之,也有霸王的气势。虽最终兵败落了个自刎乌江的结局,但后人仍敬重他的光明磊落。反观汉王刘邦,于席间曲意逢迎,一副称臣做派;  相似文献   

10.
武林班外传     
正2014年5月25日晴"5,4,3,2,1""叮——铃——铃"下课的铃声如期而至,刚还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那些"睡神"们,如同被打了鸡血一般,顿时兴奋起来,又开始了一番"群魔乱舞"。突然,从教室的后方传来一股"杀气"。小A和小B不知因为何故产生了争执,一时围观人数剧增。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只见小A和小B的嘴唇以每分钟八百次的高频一张一合,可谓是"刚连珠炮",一发不可收拾。两人的口水正360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道两家均从自身的哲学观点出发,对水作了精微的阐释。儒家以水喻君子之德,道家以水喻道。道家认为水的本质特性是"柔弱",道家主张柔弱胜刚强,因此对于水的形态则偏重于静态。儒家则崇尚水之流动,从水的流动中来展示君子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2.
徐贲 《教师博览》2011,(7):50-51
在教材争论问题上,法官裁决奉行的是民主政治关于"好生活"的原则,那就是多数人说了算,但同时也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法律有欺软怕硬的特点,一方面是所谓的"法不责众",害怕多数人;另一方面是欺凌少数人。少数人只要被说成是"极少数人"或"一小撮",再有理的正当要求,也会被说成是"无理取闹"。真正的法治,它的是非判断依据应该是法  相似文献   

13.
"君子不器"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育人理念与人才标准,"不器"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方法,对当代学校的"立德树人"具有启发意义。近年来,个别学校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攀比之风日盛,引发了不少人对学校"立德树人"效益的质疑。立"怎样的德",才能树"大写的人"?是立"德的精神",是规范"德的行为",是外控人的行为,还是内生人的素养?这些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而孔子的"君子不器",对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观念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一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1](p30) <论语>中的"君子"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道德品质意义上的"君子",另一种是指身份和社会地位意义上的"君子",这句话中的"君子"显然是指前者,因为其中并非表述一个事实,而是蕴含着某种道德上的训诫.  相似文献   

15.
"边城"是沈从文作品的核心,沈从文研究的意义都是建立在对"边城"的不同阐释上,抛开文化意义上的有意拔高,从沈从文自身的经历和真实心态着眼,"边城"就是"城边",沈从文既不是"乡下人",也做不了"城里人",而只是一个游走于城乡之间的边城人,这种边缘人的心态其实才是沈从文研究中所谓城乡对立,或在更高层面上的传统与现代对立的真正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我校始终坚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的核心理念,把我校德育主题特色定位在"育全人,做现代中华少年君子".所谓"全人",是指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现代中华少年"是指既带有明显中华印记又具有现代人文气质的少年儿童. 实施"全人"教育,我们提出做"五种人":做身心健康、文明礼貌的人;做遵纪守法、自理自立的人;做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的人;做勤学好问、勇于创新的人;做乐观自信、服务社会的人.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诗经·关雎》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有的人认为是写小伙子彻夜不眠时间生的幻想,清人姚际恒则说此两章是借"荇菜"既得而"采之"、"之",以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细想起来,这两种说法,均有不合诗意的地方。第一章借雎鸠友情和鸣、呼唤伴侣为兴,喻成年"君子"(或"淑女")到了该找(或嫁)"淑女"(或"君子")的时候,故而好配偶。此"君子"利"淑女"的"这",在区别于雎鸠发情寻求伴侣的动物性之后,实质上反映了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也是最动人的一幕,它是对人类文明在普遍意义上的概括。因此,第一章在全诗中起了统摄全诗,营造气氛的…  相似文献   

18.
坚守良知     
古人云:"人性本善。"在他们的理念中,所谓"君子"是能够长久地保持本性的人,所谓"小人"则是轻易地丢失了本性的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类的本性与良知或许正在遭遇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9.
君子与小人     
师傅和弟子谈到君子与小人这个话题。"君子修养好,所以从不会被人招惹。"弟子说。"不,君子也会被人招惹的。"师傅说,"比如,小人就常常招惹君子。"  相似文献   

20.
<正>"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借义逐利的伪君子和假义真情的迂君子。那个时代过去了。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